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了預防痢疾孩子便後洗手很重要

因痢疾而入傳染病院的患兒現已大大減少了。 與痢疾非常相似的、嚴重威脅孩子生命的中毒性痢疾, 現在也幾乎見不到了。 雖然這兩種疾病都是痢疾桿菌引發的, 但這並不是說痢疾桿菌不存在了。 常有報導說在托兒所、醫院以及保育園等地方發生了痢疾集體發病。 因為痢疾患者大量出現, 所以可從很多患者的便中培養出痢疾桿菌。 之所以現在痢疾的發病減少了, 是因為現在患者的症狀輕了, 也不進行糞便的細菌學檢查了, 因而也就無法發現痢疾桿菌。

從前孩子突然出現高熱、腹痛、持續排綠色的大便,

Advertisiment
而且每日便10 次, 甚至20 次, 便中混有血液或膿液, 父母、醫生看到這些情況後, 覺得像是痢疾, 就會將其送人傳染病院, 接受糞便的細菌學檢查。 但是, 現在的痢疾, 只有很輕的腹瀉, 一般也沒有發熱, 且腹痛也不像從前那樣嚴重。 醫生往往不進行糞便的細菌學檢查, 只把這叫做消化不良, 讓患兒服用磺胺藥物、四環素或多黏菌素等藥物, 這些藥對痢疾桿菌有效, 這樣孩子的痢疾就被治癒了。 但耐藥菌卻留了下來, 成為以後發病的原因。 近來發現的耐藥菌日漸增多, 我想與此有關吧!

雖說痢疾的症狀跟以前相比減輕了, 但在幼稚園、保育園及養老院還經常發生流行。 雖然小兒的痢疾, 因現代的醫療技術的提高, 一般很少見到死亡的,

Advertisiment
但老年人的痢疾卻還可危及生命。

以前痢疾傳播的原因被認為是糞便中的細菌被蒼蠅攜帶而播散。 但現在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現在主要原因是通過痢疾桿菌攜帶者的手。 痢疾桿菌感染成年人後, 只有半數出現症狀。 而感染者中的2%~3%作為帶菌者, 在2~3 個月的時間裡便中排出痢疾桿菌。 因此, 為了減少痢疾桿菌的播散, 成年人應在便後把手洗乾淨。 如果手紙不是折成6 層以上用的話, 細菌就有附在手上的危險。

在幼稚園、醫院、保育園的人員及從事與餐飲工作有關的人員, 如發生腹瀉時, 應該十分注意。 從事這些工作的人要定期進行糞便的細菌學檢查, 如查到痢疾桿菌應對其實施隔離, 直到其不再排菌為止。

Advertisiment
因此, 有腹瀉的人、腹瀉治癒的人都應注意, 要好好洗手。 母親也應該這樣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