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為什么我的早教碰了壁?從腦科學角度看早教誤區

專家支持/ 蘇彥捷(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

大家越來越多地意識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家長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不遺余力地投入。 然而我們時不時會碰壁, 似乎走進了一個個死胡同。 這是為什么呢?今天, 讓我們一起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 重新解讀早教的意義。

1.早教≠灌輸知識

死胡同: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我帶孩子上各種班, 讓他學習一些計算、識字的內容, 可他就是沒興趣, 這是怎么了?大家都在學啊!

腦科學是這樣的: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 早期教育并不僅僅指學習知識, 更重要的是拓展智力基礎。

Advertisiment
大腦的智力基礎之一就是神經元, 神經元樹突的分支越多, 聯結越密集, 為智力的發展就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那么怎樣的環境和活動能促進這一點呢?美國加州大學腦科學的研究者們做了這樣一個對比實驗:

組別

白鼠數量

空間

玩具

同伴

1

1只

普通籠子

2

1只

更大的籠子

有玩具, 如可騎的輪子, 可走的路軌, 可搬的木塊

3

12只

更大的籠子

有玩具(同上)

4

12只

更大的籠子

5

3只

小籠子

  研究的結果令人振奮, 第3 組白鼠的情況最好, 因為豐富環境中(有玩具)的白鼠比枯燥環境中(無玩具)的白鼠擁有更多突觸聯結;并且, 樹突的分支也比后者更多;同時還發現, 與單獨放在豐富環境和枯燥環境中的白鼠(第1 組和第2 組)相比,

Advertisiment
第5 組小籠子里的3 只白鼠的學習情況都比它們好。 研究者認為白鼠生活在一起時, 學習活動就會增多;而白鼠一起生活在豐富環境中時, 學習活動就更多了。 可見, 同伴交往在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影響尤為重要, 資源豐富的作用次之, 空間大小影響更弱。 當然最理想的成長環境就是活動空間大、資源豐富、能進行更多的同伴活動。

由此推論, 為孩子的早期發展提供豐富的環境是必要的, 但這里的“豐富”更強調一種文化資源的充足, 比如玩具、書刊及父母營造的學習氛圍等;同時孩子活動的范圍也不僅限于家庭內部, 而是讓他的足跡遍及多個有自然現象的角落, 以幫其增長知識、拓展視野, 比如帶孩子見識季節交替中的花紅柳綠,

Advertisiment
草長鶯飛;留意生活中的日月星云, 風起雨落;觀察身邊的蟲魚鳥獸, 人面車流……

分享:

獨學而無友, 則孤陋而寡聞要想促進大腦的發育, 需要孩子與環境的互動, 比如在下雨的季節, 可以引導寶寶看看雨落下的樣子;聽聽雨點落在石板、草地、桌布上的聲音;伸手接雨點, 感受它的溫度和變化等等。 總之, 給孩子一個多姿多彩的成長環境, 同時鼓勵他以自己的好奇心開啟種種探索之旅, 如果面對的是“為什么”寶寶, 千萬不要壓制和斥責, 好奇寶寶更需爸媽的指引和激勵。

從實驗中, 我們看到了學習是一種社會行為, 與同伴一起玩耍、交流, 有利于認知能力的發展。 那么, 盡量創造條件吧!讓“與伙伴們一起玩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童趣,

Advertisiment
回歸到孩子的童年世界。

2.知識量≠早教效果

死胡同:樓下寶寶都會認幾十個漢字了, 10 以內數字也都能倒背。 可我家寶寶還都不會, 是不是沒開發好?我的孩子不夠聰明嗎?

腦科學是這樣的:讓孩子學習知識并非壞事, 能用知識量的多少來衡量教育的效果嗎?還是讓我們從孩子的大腦發育特點說起吧!

寶寶初來人間, 迅速進入了大腦發育的“快車道”!到3 歲時, 孩子的大腦發育已經大致完成80%;到了6歲左右, 大腦發育達到了90%。 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點, 也就是突觸, 具有傳導神經元信息的功能, 一旦突觸形成龐大的“大腦互聯網”, 那么信息傳遞也就暢通無阻啦。

新的問題出現了:腦突觸是如何產生的呢?其實,

Advertisiment
它主要依靠感官經驗(看、聽、聞、觸等)的刺激。 那些積極而適宜的活動能增加大腦神經元接收和應用信息的機會, 提高神經聯結的速度、強度與精確度, 同時修剪掉無用的突觸聯結, 從而形成發達而高效的神經網絡。

聲音:

神經科學已經證實, 人類生命的最初3 年是腦神經細胞形成突觸的關鍵期, 而樹突網絡的密集程度是人類智能的決定因素。 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在這個階段能學得更多更有效, 因為學習有很多種, 很多學習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的。 ——美國教育學家約翰・布魯埃爾(“早期教育和大腦發育”國際研討會)

分享:

游戲、生活就是提升能力的媒介智利兒童神經學家阿曼達・塞斯佩德斯指出, 在沒有心理學相關基礎知識的情況下, 一味給孩子進行智力訓練是危險的。既然感官經驗是促進智力發育的基石,那么要想讓這片土壤更肥沃, 對于0~3 歲的孩子來說,就是引導他多看、多摸、多碰、多聞、多聽、多動,去獲得玩水、玩沙、玩泥巴、追趕小動物的體驗。

對于4~6 歲的孩子而言,除了繼續拓展孩子的認知范圍以外,還需培養孩子相應的能力。比如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的能力, 可以玩些折紙、疊衣服、撿豆子、穿珠等動手類游戲。另外,推理、總結、概括等思維能力,雖然看似抽象、高深,其實這個年齡的孩子同樣能夠做到。比如外面下雨了,出門要帶什么呢?(推理)媽媽買了蘋果、桃子、香蕉,這些都屬于什么呢?(總結、概括)……此外還可以在游戲、活動中培養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等。

3.智力情緒都重要

死胡同:我的孩子比同齡孩子要會更多東西,學新東西很快,反應也很快,我為他感到驕傲。但是最近剛轉了園,他居然像剛入園的小朋友一樣,開始鬧著不肯去,哭鬧的情況也比以前多。我想不理會他的情緒,可是好像沒有用,他怎么老也好不起來呢?

腦科學是這樣的:其實,孩子的情緒情感對認知能力發展、大腦活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孩子常有不良情緒,有可能傷害其大腦發育。因為在人的大腦中有個情緒的發動機——“杏仁核”,它負責人的情緒記憶。如果人的情緒反應強烈,杏仁核便會控制大腦,繼而釋放出大量化學物質。這種物質會阻斷腦內的信息傳遞,使人無法思考,從而影響到人的認知能力發展,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盡量避免讓孩子產生不良情緒,如緊張、恐懼、壓抑、煩躁等。

分享:

良好的情緒能起到正性的作用

兒童情緒控制發展的關鍵期大約在2~30 個月的時候,常常給予孩子精神上的呵護,有利于其大腦的發育。因此,您鼓勵的手勢、欣賞的眼神、和藹的口氣、善意的語詞都將成為孩子大腦發育的“精神營養素”。此外,教孩子一些應對情緒的方法,將幫助孩子擺脫單一地用哭鬧來提要求的方式。

小鏈接: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神經解剖學家瑪麗安• 戴蒙德曾前往日本考察,發現那里的白鼠平均壽命長達900 天,而她的白鼠平均壽命只有700 天。經過對比,她發現一個不同之處:日本實驗人員清理白鼠籠子時會將它們抱在懷里,而她自己的實驗人員只是將白鼠轉移到另一個籠子里。回到美國以后,她讓實驗人員效仿日本的做法。白鼠的壽命漸漸超過700 天,并且與沒有被愛☆禁☆撫白鼠相比,它們腦細胞間的聯結明顯更多。

4.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

死胡同:現在不都在說“1 歲就上常青藤”嗎。我發現其他孩子都太聰明! 1 歲多的孩子就開始識字,5 歲的孩子做一年級的數學沒問題。我忽然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放養是對還是錯,我是不是也要給孩子加加碼?

腦科學是這樣:大腦根據結構,可劃分為三個特定區域:腦干(爬行動物腦——執行生存功能),孩子的注意力、行動力與此腦區有關;邊緣腦(哺乳動物腦),孩子與人互動的能力和情緒理解能力與此腦區有關;新皮層(處于整個體系的最高水平),孩子的言語、計算、判斷、推理等學習能力主要與此腦區有關。

三者在進化上,一個比一個晚地分化出來;在形態上,像洋蔥一樣,后者把前者包蓋起來;在功能上,后者管前者,前面每一個腦的充分發展,又是后面的腦充分發揮作用的基礎。

如果大腦各個腦區在必要的發展階段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那么會影響之后大腦的發育。比如爬行腦區的發展主要依靠充分的運動,如果相應的刺激不夠,孩子將來學習時可能會在執行力與注意力上有一些困擾。

分享:

自然成熟是學習的前提心理學有個著名的成熟論實驗從另一角度證明了“拔苗助長”的不實用性。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格塞爾以雙生子為研究對象,研究發展與成熟的關系。實驗中的一位雙生子從 48 周起每天進行 10 分鐘爬梯訓練,直到第 52 周,他能熟練地爬上 5 級樓梯。此間,另一位雙生子不做爬梯訓練, 而是從 53 周才開始進行爬梯訓練。兩周后,第二個雙生子不用旁人幫助,也可以爬到樓梯頂端。這個實驗表明,兒童的成長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機制制約的,在兒童生理上未達到成熟時,學習只會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成熟;而一旦當生理作好準備,達到成熟的時候,訓練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語:

腦科學的研究,為我們的早期教育活動打開了新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早期教育并非越早越好,也不是灌輸得越深越好,而是應該順從寶貝的年齡階段、性格特點,進行適當的刺激,并給予寶貝充分的休息和自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

一味給孩子進行智力訓練是危險的。既然感官經驗是促進智力發育的基石,那么要想讓這片土壤更肥沃, 對于0~3 歲的孩子來說,就是引導他多看、多摸、多碰、多聞、多聽、多動,去獲得玩水、玩沙、玩泥巴、追趕小動物的體驗。

對于4~6 歲的孩子而言,除了繼續拓展孩子的認知范圍以外,還需培養孩子相應的能力。比如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的能力, 可以玩些折紙、疊衣服、撿豆子、穿珠等動手類游戲。另外,推理、總結、概括等思維能力,雖然看似抽象、高深,其實這個年齡的孩子同樣能夠做到。比如外面下雨了,出門要帶什么呢?(推理)媽媽買了蘋果、桃子、香蕉,這些都屬于什么呢?(總結、概括)……此外還可以在游戲、活動中培養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等。

3.智力情緒都重要

死胡同:我的孩子比同齡孩子要會更多東西,學新東西很快,反應也很快,我為他感到驕傲。但是最近剛轉了園,他居然像剛入園的小朋友一樣,開始鬧著不肯去,哭鬧的情況也比以前多。我想不理會他的情緒,可是好像沒有用,他怎么老也好不起來呢?

腦科學是這樣的:其實,孩子的情緒情感對認知能力發展、大腦活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孩子常有不良情緒,有可能傷害其大腦發育。因為在人的大腦中有個情緒的發動機——“杏仁核”,它負責人的情緒記憶。如果人的情緒反應強烈,杏仁核便會控制大腦,繼而釋放出大量化學物質。這種物質會阻斷腦內的信息傳遞,使人無法思考,從而影響到人的認知能力發展,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盡量避免讓孩子產生不良情緒,如緊張、恐懼、壓抑、煩躁等。

分享:

良好的情緒能起到正性的作用

兒童情緒控制發展的關鍵期大約在2~30 個月的時候,常常給予孩子精神上的呵護,有利于其大腦的發育。因此,您鼓勵的手勢、欣賞的眼神、和藹的口氣、善意的語詞都將成為孩子大腦發育的“精神營養素”。此外,教孩子一些應對情緒的方法,將幫助孩子擺脫單一地用哭鬧來提要求的方式。

小鏈接: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神經解剖學家瑪麗安• 戴蒙德曾前往日本考察,發現那里的白鼠平均壽命長達900 天,而她的白鼠平均壽命只有700 天。經過對比,她發現一個不同之處:日本實驗人員清理白鼠籠子時會將它們抱在懷里,而她自己的實驗人員只是將白鼠轉移到另一個籠子里。回到美國以后,她讓實驗人員效仿日本的做法。白鼠的壽命漸漸超過700 天,并且與沒有被愛☆禁☆撫白鼠相比,它們腦細胞間的聯結明顯更多。

4.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

死胡同:現在不都在說“1 歲就上常青藤”嗎。我發現其他孩子都太聰明! 1 歲多的孩子就開始識字,5 歲的孩子做一年級的數學沒問題。我忽然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放養是對還是錯,我是不是也要給孩子加加碼?

腦科學是這樣:大腦根據結構,可劃分為三個特定區域:腦干(爬行動物腦——執行生存功能),孩子的注意力、行動力與此腦區有關;邊緣腦(哺乳動物腦),孩子與人互動的能力和情緒理解能力與此腦區有關;新皮層(處于整個體系的最高水平),孩子的言語、計算、判斷、推理等學習能力主要與此腦區有關。

三者在進化上,一個比一個晚地分化出來;在形態上,像洋蔥一樣,后者把前者包蓋起來;在功能上,后者管前者,前面每一個腦的充分發展,又是后面的腦充分發揮作用的基礎。

如果大腦各個腦區在必要的發展階段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那么會影響之后大腦的發育。比如爬行腦區的發展主要依靠充分的運動,如果相應的刺激不夠,孩子將來學習時可能會在執行力與注意力上有一些困擾。

分享:

自然成熟是學習的前提心理學有個著名的成熟論實驗從另一角度證明了“拔苗助長”的不實用性。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格塞爾以雙生子為研究對象,研究發展與成熟的關系。實驗中的一位雙生子從 48 周起每天進行 10 分鐘爬梯訓練,直到第 52 周,他能熟練地爬上 5 級樓梯。此間,另一位雙生子不做爬梯訓練, 而是從 53 周才開始進行爬梯訓練。兩周后,第二個雙生子不用旁人幫助,也可以爬到樓梯頂端。這個實驗表明,兒童的成長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機制制約的,在兒童生理上未達到成熟時,學習只會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成熟;而一旦當生理作好準備,達到成熟的時候,訓練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語:

腦科學的研究,為我們的早期教育活動打開了新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早期教育并非越早越好,也不是灌輸得越深越好,而是應該順從寶貝的年齡階段、性格特點,進行適當的刺激,并給予寶貝充分的休息和自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