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小病包兒”脾氣大?

家長來信:

我兒子軒軒1歲半以後, 幾乎1個多月就會發燒一次, 每次要住院治療1周。 軒軒一吃藥就反胃, 只好依賴打針。 但是打針也很困難, 軒軒手臂上的肉比較厚, 打點滴的時候不好找注射血管, 只好從頭皮上注射, 或者採用肌肉注射。 不管怎樣, 都需要父母“綁架”, 使他動彈不得, 才能接受治療, 每次都折騰出滿頭大汗, 內衣濕透。 我和他爸爸輪流請假帶軒軒治病, 身心疲憊, 每過1個月就“膽戰心驚”一次, 生怕稍微有點閃失寶寶又會生病。

看著寶寶這麼受罪, 我們的內疚感也很強烈:都怪自己太沒有經驗、太粗心了,

Advertisiment
都怪自己不會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 於是軒軒大病後獲得的待遇很豐厚, 比如我們會帶著他到玩具店, 軒軒手指什麼, 就買什麼。 因為家裡的玩具太多了, 客廳、兒童房、臥室裡擺放的都是玩具, 軒軒對玩具似乎不怎麼感興趣, 總喜歡拿著玩具用腳踢, 或者往地上摔打。 平時吃飯的時候, 吃多吃少、什麼時候吃都由著他, 怎麼睡覺、什麼時候睡覺也由著他。 我們不敢惹軒軒生氣, 怕他一生氣就“舊病復發”。 偏偏軒軒脾氣特別大, 很容易就生氣, 一生氣就非得把家裡人折騰得都求饒才肯甘休。

現在, 軒軒上了幼稚園, 他的身體還真強壯了很多, 不再經常生病, 也願意去幼稚園, 就是脾氣太難琢磨了。 有時他跟小朋友玩得正高興,

Advertisiment
突然就沒來由地推別人一下、抓別人一把、跺別人一腳。 我們真的很納悶:寶寶的身體不招病了, 不會是心理又出問題了吧?——軒軒媽

寶寶是父母的心頭肉, 時時牽掛、疼愛有加。 寶寶要是有個頭疼腦熱的, 或者小傷小病, 父母看在眼裡, 疼在心裡, 恨不得疼在自己身上。 有時一場疾病之後, 寶寶瘦了, 父母也累壞了。 許多寶寶大病一場之後, 連性格也發生了轉變。

疾病是影響寶寶的重要生活事件, 不但表現在身體健康上, 還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 進而造就寶寶性格的雛形。 雖然疾病是人力無法抗拒的, 但是疾病對人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消極影響, 是可以盡力避免的。

走出“小病包兒”的心理陰影

性格是後天形成的

父母對生活事件的態度雕刻寶寶的性格,

Advertisiment
如果你認同“性格即命運”的人生方程式, 那麼性格對打造一個人的成功與幸福的重要意義就不言而喻。 幼兒是性格形成的萌芽期, 寶寶性格中的積極因素多還是消極因素多, 在幼年時期就左右著他的同伴關係品質、心理素質水準, 其實也在左右著他一次次成功或幸福的體驗。

軒軒的爸爸媽媽所擔心的就是寶寶的性格問題。 軒軒常常顯得喜怒無常、自製力差, 執拗起來讓父母覺得在眾人面前“露怯”, 可是他絲毫感覺不到自己“露怯”了。 父母發愁了, 寶寶沒有自知之明怎麼行呢?寶寶的性格是通過什麼管道形成的呢?性格是一個人對客觀現實的穩固態度和慣常的行為方式, 是人與人、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Advertisiment
雖然先天氣質對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影響, 但是性格主要是在後天形成的。

生病是重大生活事件

寶寶的性格就是在一個個生活事件中形成的, 其中疾病作為寶寶生活事件中舉足輕重的大事, 對寶寶性格的影響很大。 有病的人未必就是性格消極, 沒病的人未必就是性格積極, 關鍵是他人和自己對待疾病的態度, 可以形成一個人的基本觀念和行為方式。

寶寶生病作為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父母的情緒、態度和行為使寶寶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意義, 並因此建構一個印象特別深刻的“鏡像自我”, 即寶寶把父母當成自己的鏡子, 從他們的反應和言行中形成對自己的評價和認識。

Advertisiment

什麼是“鏡像自我”?

研究表明, 嬰兒24個月以後就會出現鏡像自我, 3~4歲幼兒是鏡像自我穩定形成階段, 他們主要通過親身經歷、重要他人、家庭環境等管道獲得“我”的地位和意義。 因此, 3歲前是兒童形成自我、奠定性格萌芽的關鍵期。 而3歲前正好是寶寶疾病的多發期, 寶寶通過疾病這種親身經歷, 從父母非常時期的教養方式獲得了性格形成的重要素材。

我們看到大多數家庭經過一場場疾病走向陽光和健康, 但也有的父母像軒軒的爸爸媽媽那樣, 在疾病面前自己先變成了弱者, 總在心裡向疾病求饒, 替寶寶“負罪”, 失去了一顆平常健康的心態, 給寶寶的性格打上一些特殊的烙印:疾病是一個砝碼, 可以換來我想得到的一切, 尤其是有需要就能滿足的優越感。因此,我們常聽見有的父母說:“寶寶剛剛大病一場,現在變得特別嬌氣,有點要求不滿足,就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有的父母則說:“生完病,寶寶的脾氣特別大,不像以前那樣乖,總想迫使大人讓著他。”

可見,如果父母有所疏忽,疾病成了寶寶脾氣轉變的里程碑,裡邊很可能滲透一些消極性格因素。

寶寶生病期心理維護三部曲

第一部曲:病前別讓緊張情緒嚇著寶寶

初當爸爸媽媽的時候,可能寶寶一病,做父母的就顯得手忙腳亂,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隨著時光的推移,父母漸漸地就可以主動訓練自己處變不驚的心理素質了。寶寶不會對父母的話進行條理分析,但是他們特別善於解讀父母的情緒和家庭的氛圍,並且資訊含量越綜合,他領會得越透徹。

當發現寶寶生病的時候,父母可以有意把自己想像成大夫,理智地處理寶寶的疾病:該檢查就檢查,該住院就住院,把焦慮和緊張掩藏在心裡,不讓寶寶受這種情緒的感染。

第二部曲:病中教育寶寶勇敢面對困難

很多父母說:“寶寶病了以後,好像長大懂事了。”正如老人說的:“生病的寶寶長見識。”這是因為父母能夠利用疾病這個特殊事件,比較理性地教育寶寶:“要做一個勇敢的寶寶!爸爸媽媽喜歡勇敢的寶寶!”於是,寶寶在大人的鼓勵下,戰勝了疾病帶來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壓力,變得堅強起來。

疾病確實是訓練寶寶勇敢、堅強性格的好時機。在健康狀態的生活事件中,還真是很難找到這麼好的素材來培養寶寶勇敢、堅強的性格品質。可是,我們常常發現,有的父母在寶寶接受治療的時候悲悲淒淒,甚至眼淚還不時地在眼眶裡打著轉。父母尚且不勇敢,寶寶怎麼可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

第三部曲:病後與寶寶一起恢復平常心

寶寶病癒後,父母心疼寶寶是自然的仁愛之心,但是在這之後父母要主動調整自己,和寶寶一道走出疾病籠罩的陰影。當然,父母對寶寶生活上的照顧也還要細心一些,更重要的是漸漸消除寶寶在生病期間的脆弱情緒,讓“心情寶寶”恢復“陽光男孩”和“陽光女孩”的本來面目,把疾病轉化為寶寶形成積極性格因素的契機!文/張歡(學前教育學博士)

尤其是有需要就能滿足的優越感。因此,我們常聽見有的父母說:“寶寶剛剛大病一場,現在變得特別嬌氣,有點要求不滿足,就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有的父母則說:“生完病,寶寶的脾氣特別大,不像以前那樣乖,總想迫使大人讓著他。”

可見,如果父母有所疏忽,疾病成了寶寶脾氣轉變的里程碑,裡邊很可能滲透一些消極性格因素。

寶寶生病期心理維護三部曲

第一部曲:病前別讓緊張情緒嚇著寶寶

初當爸爸媽媽的時候,可能寶寶一病,做父母的就顯得手忙腳亂,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隨著時光的推移,父母漸漸地就可以主動訓練自己處變不驚的心理素質了。寶寶不會對父母的話進行條理分析,但是他們特別善於解讀父母的情緒和家庭的氛圍,並且資訊含量越綜合,他領會得越透徹。

當發現寶寶生病的時候,父母可以有意把自己想像成大夫,理智地處理寶寶的疾病:該檢查就檢查,該住院就住院,把焦慮和緊張掩藏在心裡,不讓寶寶受這種情緒的感染。

第二部曲:病中教育寶寶勇敢面對困難

很多父母說:“寶寶病了以後,好像長大懂事了。”正如老人說的:“生病的寶寶長見識。”這是因為父母能夠利用疾病這個特殊事件,比較理性地教育寶寶:“要做一個勇敢的寶寶!爸爸媽媽喜歡勇敢的寶寶!”於是,寶寶在大人的鼓勵下,戰勝了疾病帶來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壓力,變得堅強起來。

疾病確實是訓練寶寶勇敢、堅強性格的好時機。在健康狀態的生活事件中,還真是很難找到這麼好的素材來培養寶寶勇敢、堅強的性格品質。可是,我們常常發現,有的父母在寶寶接受治療的時候悲悲淒淒,甚至眼淚還不時地在眼眶裡打著轉。父母尚且不勇敢,寶寶怎麼可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

第三部曲:病後與寶寶一起恢復平常心

寶寶病癒後,父母心疼寶寶是自然的仁愛之心,但是在這之後父母要主動調整自己,和寶寶一道走出疾病籠罩的陰影。當然,父母對寶寶生活上的照顧也還要細心一些,更重要的是漸漸消除寶寶在生病期間的脆弱情緒,讓“心情寶寶”恢復“陽光男孩”和“陽光女孩”的本來面目,把疾病轉化為寶寶形成積極性格因素的契機!文/張歡(學前教育學博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