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不能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真笨”?

什麼是暗示?心理學認為, 暗示是通過語言、手勢、表情、暗號等對某人施加影響的過程。 暗示的結果, 可以改變接受暗示的人的心境、情緒、意志、興趣等。  

一個人做一件事, 不但受本人的性格、智力、能力的影響, 還受環境和他人的影響, 尤其是孩子。 因為孩子比成人更易接受暗示, 孩子出生時, 頭腦裡的生活概念是一無所有的, 他總是從各個方面模仿成人。 因此, 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往往會明顯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和行為。  

比如, 孩子看見別人玩皮球, 自己也要玩, 別人玩皮球這個動作是給兒童一種暗示,

Advertisiment
他便要模仿別人的這種行動, 這種接受外界刺激的心理, 就是暗示感受性。 如果孩子對外界的刺激愈敏感, 那麼他的暗示感受性也就愈大。  

暗示的分類 

暗示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類。 比如, 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 走著走著, 突然跌倒了, 他並沒有感到很疼, 也不一定會哭。 如果母親裝作沒有看見, 孩子也許會自己爬起來,若無其事地繼續玩耍, 這就是母親暗示他, 沒有什麼, 勇敢地站起來, 這是一種積極的暗示。 倘若母親一見孩子跌倒, 馬上驚慌失措地跑過去, 將他抱起來, 孩子往往會立即哭叫。 因為媽媽那麼緊張的表情, 暗示著孩子正在受到痛苦, 從而增強了他的疼痛感覺, 這是一種消極的暗示。  

孩子容易接受暗示是可塑性強的表現,

Advertisiment
父母要重視如何對孩子進行暗示。 有一位母親接孩子回家時總愛問:“寶貝, 你在幼稚園裡吃得好嗎?吃得飽嗎?”“老師對你好不好?阿姨有沒有打你?”雖然父母的主觀願望並不是要誹謗幼稚園老師, 但是從客觀效果來看, 卻暗示孩子對幼稚園老師不信任, 這也是一種消極的暗示, 對孩子身心發展不利。  

又比如, 孩子在玩具櫃前賴著, 非要買小汽車不可, 躺在地上打滾、撒野。 媽媽對他毫不理會, 這就是暗示孩子, 你的行為是錯誤的, 不會得到同情。 媽媽這樣做很好, 這也是一種積極的暗示, 對孩子身心發展有利。  

暗示與說理教育有何不同 

突出的區別在於一個“暗”字, 暗示往往是在父母自己也不知道的情況下,

Advertisiment
不知不覺地悄悄“溜進”孩子的意識裡的。 因此, 應該說在有些場合下, 暗示要比說服教育更有效。 父母應當注意, 不要自覺或不自覺地給孩子以消極的暗示, 以免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  
有個叫亞軍的小朋友, 又活潑又調皮, 就是貪玩, 不愛學習, 上課總是東張西望, 心不在焉, 上數學課更是“走神”。 回到家裡, 父親看他做數學作業老是做得不對, 完不成作業。 父親看著看著, 火冒了上來, 於是常常指著他的腦袋罵他:“你這個笨蛋, 真沒出息!”慢慢的亞軍的數學成績越來越差, 對學習數學越來越害怕, 亞軍的這種現象是消極的暗示心理作用的結果。 所以, 父母千萬不可罵自己的孩子“笨蛋”、“傻瓜”、“沒出息”、“死不開竅”之類的話,
Advertisiment
這種話對孩子的智力開發非常不利。 正確的做法, 應該是當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時, 細心尋找原因, 努力想想辦法, 協助孩子努力把成績搞上去, 而不是去埋怨孩子“笨”。  
孩子常常會在父母的表情裡、語言中、動作上得到暗示。 因此, 父母要注意處處給孩子積極的暗示。 比如孩子跌倒時, 暗示他, 沒有什麼, 勇敢地站起來;孩子生病時, 暗示他, 不要害怕, 要頑強地戰勝病魔;孩子遇到困難時, 暗示他, 要

有信心, 有毅力去克服它…… 
總之, 暗示既可促進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 也可增加兒童的痛苦, 使兒童走向錯誤的一面。 因此, 請父母細心琢磨一下, 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以積極的暗示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