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你越是控制孩子,孩子越不聽話?

常常有父母和老師抱怨:現在的孩子真的難以管教, 明明自己苦口婆心, 孩子卻絲毫不為所動, 甚至時常出現讓人頭疼的不端行為。 久而久之, 父母和老師變得心累不堪, 與孩子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該怎麼辦呢?

臺灣資深兒童心理諮詢師黃錦敦老師在《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一書中, 講了這樣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或許值得我們所有人思考:

有一次, 我去一個機構帶團隊, 物件是一群小學中年級的孩子。 團隊活動是一整天的, 到了中午, 我準備午休用餐, 便請一位助教(co-leader)幫忙陪伴這群孩子。

下午團隊活動開始時,

Advertisiment
我看到黑板上有每個孩子的名字, 每個名字下面有許多的“×”。 我問助教那是什麼, 助教表示, 那是因為孩子中午過於吵鬧, 彼此干擾與衝突過多, 所以用計次的方式來記錄孩子的不佳表現, 次數越多表示違規越多, 希望借此約束孩子的行為。 我點點頭, 表示理解。

團隊活動的第二天, 中午休息前, 我邀請孩子們到黑板前, 說:“等一下又是午休時間, 我想請大家想一想, 練習當自己的主人。 如果午休時間要打分數, 零分最低, 十分最高, 你希望自己午休後可以有幾分的表現?”我讓孩子想, 並且把孩子的名字以及自己想要的分數, 一個一個寫在黑板上。 接著, 我詢問每個孩子的分數所代表的具體內涵與意義。

我說:“楓之穀,

Advertisiment
你說如果分數達到六分, 你會喜歡自己的表現。 我想問你, 當你做到什麼, 就有六分?”

楓之穀:“我想要自己吃飯以後可以不亂丟抱枕, 然後不要吵到別人睡覺, 這樣就可以了。 ”

我說:“可以這樣做, 楓之穀會覺得怎麼樣?喜歡嗎?”

楓之穀:“我會覺得自己很不錯, 可以不吵到別人, 自己心情也會比較好。 ”

我讓每個孩子都來說, 並做了簡短的訪問、澄清, 再摘要寫在黑板上。 我告訴留下來陪孩子的助教, 如果還是有孩子忘記自己的承諾去干擾別人, 就問孩子:“我怎麼做才可以幫你做到你想做的?”這樣就可以了, 接著我就去用餐了。

下午回來後, 助教驚訝又開心地告訴我, 今天的孩子和昨天很不一樣, 他們進步很多。

當天下午, 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

Advertisiment
就是和孩子一起回顧每個人完成了多少自己期待中的表現, 有哪些是和上一次表現不一樣但自己喜歡的?我們就開始“回味”這些新的故事。

整個團體活動結束後, 助教告訴我, 那一天的經驗讓她又震驚又感動, 令她開始思考要怎麼“相信”孩子。 我想, 這也將成為這位助教生命裡的一個新故事。

其實, 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和觀察, 就會發現:人的行動不是受到不知名力量的引導, 而是深受個人價值觀、期待、承諾、熱情等因素的影響。 當人越清楚與認同自己所期待的生活狀態, 便越容易採取行動朝這樣的位置移動。

在這個故事裡, 黃錦敦老師讓孩子有機會去思考“在團隊中的某個時刻, 自己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

Advertisiment
這個發問就是要讓孩子站到自己生命主人的位置來思考這件事情, 而非通過外控的機制來塑造孩子的表現。 當孩子說出對自己生命狀態的期待與偏好後, 接下來我們再提供一個機會, 讓孩子去實踐自己想要的故事, 然後一步步用主人的位置, 走在自己的故事裡。

我們教育孩子的核心, 就是要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去實踐自己想要的生命樣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