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想分享3個小故事。 一個小男孩, 4歲了。 平時不會主動和其他小朋友玩, 哪怕其他小朋友喊他, 邀請他, 他都會跑開。 要是去遊樂場, 他也多半黏住父母, 不肯走遠。
媽媽問:我的孩子是太內向了嗎?我和他爸爸人際關係還可以呀?這位媽媽其實講了兩個事。 一個是孩子顯得“內向”, 不太合群。 一個是孩子黏父母。 兩個事之間, 是有關聯的。
如果一個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少, 那麼他就會更傾向于抓緊和父母的相處時間。 他們需要從父母這裡首先得到安全感和心理能量的滋養, 才有能力去面對外部世界。
Advertisiment
果然, 媽媽緊接著就告訴我, 夫妻倆平時很忙, 陪娃的時間都不多。 讀幼稚園也多半老人幫忙接送。
所以, 當父母終於忙完了, 能夠陪伴自己的時候, 孩子會寸步不離地守在父母身邊。
這個時候, 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外界。 不小夥伴身上, 也不在遊樂場上頭。
他一邊守住父母, 一邊可能還會隱隱地擔憂:我跑遠了, 父母會不會就又離開我了, 不見了。
只有和父母玩夠了, 孩子才可能放心去跟他的同齡人一起玩。
只有和父母玩夠了, 孩子才可能放心去跟他的同齡人一起玩。
一位媽媽, 兒子3歲半。 媽媽本身是個很熱鬧的人, 人緣也很好。 但是, 她很為兒子的“高冷”頭疼。 比如, 同一個班上的小朋友喊他名字, 他愛理不理。 比如, 遇到大人跟她說話,
Advertisiment
媽媽憂心地問:這樣子以後長大了還了得?人際關係太糟糕可不行啊!
我見過小男孩幾次。 每次見面的時候, 媽媽的眼神都緊緊追隨著孩子。 她的注意力幾乎都在小傢伙身上。 雖然時間很短, 我卻能明顯感受得到那份濃密的關注。
後來瞭解到, 這位媽媽生這個孩子歷經了不少坎坷, 因此格外珍愛上天賜予的這份禮物。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照料, 她果斷地放棄不錯的事業, 選擇全職在家。 因為付出的多, 期待自然也多, 控制隨之而來。
這個孩子的空間, 幾乎被媽媽占滿了。 他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應對”媽媽。 然而, 一個小孩, 他的能量是有限的呀。 當他的空間裡有一個大號的媽媽在那裡,
Advertisiment
某種意義上說, 孩子的“高冷”, 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避免過多的內在消耗。 唯有媽媽試著一點點放手, 撤離, 孩子才可能逐漸地向外界開放自己。
孩子的“高冷”, 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避免過多的內在消耗。
一位小學四年級的老師反映, 班上一個女孩, 這學期狀態不太對。 課堂上總愛打瞌睡。 作業經常出錯。 在班上沒有要好的同學, 多數時候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
老師疑惑:孩子的爸媽看起來對孩子也很上心啊, 平時都會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 家長會上也都會積極去跟老師溝通。
那, 到底怎麼回事?
我們看到的, 似乎是一個讓人操心的孩子, 和很用力的父母。 但是, 最後的真相揭曉後, 邏輯整個反過來了。
Advertisiment
這個女孩的父母正在鬧離婚。 為了孩子, 他們一直勉力維持著千瘡百孔的婚姻。 表面上, 他們仍然像以前一樣相處著, 但是孩子的直覺是敏銳的。 她感覺得到家庭關係的變化。 她還發現, 當自己的學習出現問題的時候, 父母會開始統一戰線, 並肩站到一起。
於是, 這個孩子無形中成為了整個家庭的主心骨。 她發現了自己的影響力。 她幻想著, 也許她可以決定這個家的未來航向。
所以, 整個事情的真正邏輯其實是:一對讓人操心的父母, 和一個很用力的孩子。
這個女孩, 她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了“操心”父母上頭。 她放棄社交, 放鬆學習, 只是為了鎮守住自己的家, 隨時防止家裡大鬧一場, 或者乾脆分崩離析。
她放棄社交, 放鬆學習,
Advertisiment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很多。
在積木育兒的微信後臺, 我們收到過成千上萬條留言。 問過的問題不僅有: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合群?還有: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聽話?為什麼我的孩子愛哭?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偏偏我的孩子就……?
特別多的父母, 很著急地想要一個答案, 一個解決辦法。
他們期待, 一旦找對了一個辦法, 孩子就會改變了。 孩子改變了, 我們就爽了, 舒服了。 一切問題就都搞定了。
現實才不是這樣。
孩子是活在關係裡的。 父母跟孩子的關係, 決定了孩子跟世界的關係。 如果父母不改變, 家庭關係不調整, 孩子很難真正改變。
打個比方的話,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 就像放風箏的線。 這根線足夠堅韌, 強大,風箏才能飛得高,飛得遠。否則,孩子可能起飛都困難。
鑒於此,我們能做的,只有試著去覺察自己,然後好好珍惜跟孩子此生的遇見。
強大,風箏才能飛得高,飛得遠。否則,孩子可能起飛都困難。鑒於此,我們能做的,只有試著去覺察自己,然後好好珍惜跟孩子此生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