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父母的心頭肉, 因此做父母的總是想盡辦法來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孩子說什就是什麼, 要什麼要不到就會又哭又鬧。 因此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商場、地鐵等一些公共場合,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熊孩子”——因為不給糖吃或者因長時間坐車急著要下車就哭鬧, 甚至在地上打滾。 這招往往很管用, 很多父母覺得這樣很沒面子最後都會屈服于孩子滿足他們的需求。 這樣的孩子往往也更以自我為中心, 脾氣急躁, 沒有耐心。 那麼, 他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讓人討厭的熊孩子呢?為什麼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Advertisiment
事實上孩子的性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遺傳的因素, 但絕大多數卻是由後天的環境決定。 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越來越熊, 與身為父母的你, 脫不了干係。
現代家庭對於孩子的關注越來越多,
Advertisiment
父母們可能要問了, 如果不能對孩子的需求有求必應, 那難道任由孩子哭不管不顧嗎?當然不是。 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是必須的, 但如何滿足, 卻是有技巧的。 這個技巧的核心就是“延遲滿足”。 對孩子的需求不是有求必應、立刻滿足, 而是延遲一段時間再給予。 孩子要吃奶, 延遲5~10分鐘再給吃, 孩子夜裡哭醒了, 延遲5~10分鐘再抱起來。 慢慢地, 讓孩子們意識到,
Advertisiment
有研究表明, 延遲滿足對於孩子在社交、工作上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因為懂得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更強, 所以也更容易在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上表現得更優秀。
◆
沃爾特·米舍爾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同時也是研究兒童自我延遲滿足方面的世界權威。 20世紀60年代末, 當時的米舍爾設計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在這項實驗中, 工作人員將一名四五歲的孩子帶入一個房間, 桌子上放著一塊棉花糖。 工作人員告訴孩子他將離開房間一會兒。 如果孩子在他離開期間不吃棉花糖, 他將獎勵他兩塊棉花糖;如果他等不及就吃掉了,
Advertisiment
這是一項艱難的實驗。 這些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參加實驗的653名孩子, 只有1/3能在工作人員離開的15分鐘內堅持不吃棉花糖;另外一部分孩子, 有的甚至在工作人員一離開就忍不住吃掉了糖, 大部分孩子都只能等30秒鐘。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 米舍爾再次追蹤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 以觀察他們成為青少年後是否有差別。 他發現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在自我管理、關注力和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評分都更高。 米舍爾和同事在1988年發表論文表示, 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不容易在壓力面前崩潰”。
延遲滿足, 孩子的需求不能立刻得到滿足, 這似乎違背孩子的天性, 不僅痛苦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
Advertisiment
沃爾特·米舍爾通過對實驗中孩子們的行為反復觀察發現, 不會等待的孩子專注于棉花糖, 而會等待的孩子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能夠等待的孩子, 在等待期間會自己哼唱歌曲, 或者用有趣的方法抓抓耳朵玩, 或者玩指頭。 而那些不會自我分散注意力的孩子, 會通過吞掉棉花糖解決問題。
米舍爾總結, 有等待的意志力並不是說堅忍克己。 它是一種讓等待變得不那麼沮喪的技巧。 最直接最簡單的就是自我分散注意力。
◆
這種通過轉移注意力來等待的方法, 不僅是孩子,我們大人也很需要學會。很多大人自己就在等待的時候表現得特別急躁,在排隊時抱怨甚至插隊、在堵車時狂按喇叭。之所以會這樣急躁,都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太集中於結果這件事上,但事實上,這對於結果一點幫助都沒有。套用那句有名的詩“你抱怨或者不抱怨,堵車就在那裡”不會因為你多罵一句三字經就多前進一釐米。
所以,與其在等待的過程中抱怨,不如在等待中與孩子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比如在等車的時候給孩子講故事、觀察路上都有哪幾種車牌;在超市等待收銀的時候,和孩子一起玩數數或認識超市商品的遊戲;在餐廳等待就餐的時候一起想像菜單上的菜品……
孩子懂得了等待是生活的一種常態,並且覺得等待是一件有趣、快樂的事,自然就不會急得跳腳打滾了。
小編認為讓孩子學會等待,並不是就說明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恰恰相反,這只能說是這些父母更愛自己的孩子,這種愛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讓孩子終生受益,反之孩子一哭鬧就給孩子許下承諾,這只能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同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卻是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路上擺下了一道道的絆腳石。
不僅是孩子,我們大人也很需要學會。很多大人自己就在等待的時候表現得特別急躁,在排隊時抱怨甚至插隊、在堵車時狂按喇叭。之所以會這樣急躁,都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太集中於結果這件事上,但事實上,這對於結果一點幫助都沒有。套用那句有名的詩“你抱怨或者不抱怨,堵車就在那裡”不會因為你多罵一句三字經就多前進一釐米。
所以,與其在等待的過程中抱怨,不如在等待中與孩子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比如在等車的時候給孩子講故事、觀察路上都有哪幾種車牌;在超市等待收銀的時候,和孩子一起玩數數或認識超市商品的遊戲;在餐廳等待就餐的時候一起想像菜單上的菜品……
孩子懂得了等待是生活的一種常態,並且覺得等待是一件有趣、快樂的事,自然就不會急得跳腳打滾了。
小編認為讓孩子學會等待,並不是就說明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恰恰相反,這只能說是這些父母更愛自己的孩子,這種愛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讓孩子終生受益,反之孩子一哭鬧就給孩子許下承諾,這只能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同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卻是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路上擺下了一道道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