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孩子不說家長想聽的事?

家長想知道孩子的心裡在想什麼, 但是孩子很少說出口, 或者甚至不說的狀況, 不少見。 家長很擔心的說:“萬一哪一天我知道的時候, 他已經闖了大禍, 該怎麼辦?”

有時候, 真的就是孩子出事了, 家長才會知道。 曾聽過家長感歎:“為什麼我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現代父母的委屈

說實在話, 這一代做家長的真委屈, 因為所有的要求都對著家長來。 孩子就是不說, 家長不改變, 當然不容易改善。 想幫助孩子, 姿態還要放得很低, 光是這個心理關卡, 就要花一些時間突破。 “難道, 還要我求你說嗎?”這是我聽過某個長輩,

Advertisiment
在情緒準備爆發之前, 半威脅地對他的孩子所說的話。 如果威脅有用, 這樣的問題, 就不會那麼常見了。 有時候, 利誘會有一點效果, 但是, 非長久之計, 父母心裡也不甘心。

有些孩子, 確實是不會說, 或說不出來, 是屬於表達能力的問題, 不是我們這篇文章要談的重點。 我們要談的是, 孩子有能力說, 也說得出口, 但就是不跟父母說(說不定常跟朋友、同學說)。

我最常碰到的狀況是, 孩子只是想分享心情, 輪到家長, 就開始說教, 講得頭頭是道, 然後孩子閉上嘴。 有些家長, 真的一講就停不下來, 話一長, 重點就會跑掉, 最後容易模糊焦點。

我很懷疑, 換成家長是孩子, 每次一開口, 說沒幾句話, 就得聽一場演講, 而且可能還聽過很多遍了,

Advertisiment
家長自己願意角色對調嗎?

還有些時候, 家長很沒耐心聽孩子說。 孩子的話也許有些不成熟, 所以有些家長會直接打斷, “照我說的做就對了!”不想再繼續聽下去。 另外一些狀況是, 家長覺得自己很瞭解孩子, 孩子才起個頭, 或者根本還沒開口說, 就打斷孩子或直接幫孩子說, 然後開始訴說自己的大道理。

道理不是不能說, 而是當道理說出口後, 對方只能以“認同”作為期待中的回應方式, 這就變成了壓力。 大部分人的習性, 是要減少壓力, 所以, 為了不聽洋洋灑灑的大道理, 乾脆選擇閉口不說。

焦慮的父母強化了負面邏輯

有時候, 孩子們會想, “如果是我自己可以處理的事, 就不想麻煩爸媽“。 因為只要跟大人說, 大人常常會把負面的部分誇大,

Advertisiment
像是“常上網會交到壞朋友, 然後被賣掉。 “我聽過一位大人說, “隨便交朋友, 到最後會變成飆車族, 出去亂砍人, 或被人家砍。 ”

家長出於關心跟愛護, 但是那種焦慮太強大了, 強大到邏輯非常的簡化與跳躍, 孩子根本沒辦法接受。 別說孩子沒辦法接受, 我作為一個旁觀者, 儘管非常清楚家長出於好意, 但我真的聽不太下去。 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 就應付不來了, 怎麼可能還要面對家長所給的鋪天蓋地的情緒?

所以, 可以簡單說, 就不多說。 有年輕人就說:“我才不會跟我媽說, 跟同學說一說就好了。 ”有些孩子, 到小學高年級就很會思考了, 但就是因為很會思考, 就越來越能看到家長的言行不一, 對家長的不滿就越積越多。

Advertisiment

譬如, 家長愛講孝順, 就常以此要求孩子的態度。 但偏偏家長私底下都在講奶奶的壞話。 孩子看在眼裡, 打從心裡看不起, 也不見得會講出來。

當抽象性的思辨能力提升, 孩子剛開始會有過度理想化的現象。 所以, 孩子們會以高標準去檢視身邊的父母, 卻發現看到父母, 常出現低標準的行為。 但很多時候, 孩子不瞭解人生有很多無奈, 父母也有許多逼不得已, 凡事常有妥協, 人生經驗不夠, 孩子就是沒辦法理解父母。

道理用說的, 還能夠精采到一百分。 但是用做的, 能達到及格就算不錯。 孩子這時還沒辦法懂, 所以當家長講道理的時候, 孩子的很多情緒就積在心底, 只想早日脫離家長的魔音。 要等到孩子非常大了, 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

Advertisiment
感受到父母字字句句裡面的感情, 才會知道珍惜。

等著孩子長大, 大到能懂, 有時感覺非常漫長。

另外, 當親子一互動, 就起衝突, 孩子自然不想說。 孩子有一些習慣的語彙, 大人不喜歡, 孩子就會說:“大家都這麼說!為什麼同學都可以?“

坦白說, 我常覺得大人要負一點責任。 打開電視, 很多大人說的話, 真的不堪入耳。 但是當孩子們模仿時, 就變成是他們的錯, 這樣他們怎麼可能接受?

孩子開口沒幾句, 就被大人糾正, 想說話的意願就會降低。

事實上, 如果我們願意聽, 我們會發現, 有些孩子也很有自己的道理。 滑時代(指滑手機、平板的時代)的孩子, 相對于我們這一代, 有更多吸收資訊的來源。 以前我們很多事真的不懂, 也沒人會跟我們講,但是滑時代資訊爆炸多,而且很混淆、複雜。

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道理,他長到這麼大,有些壓力可能連我們大人都還不知道。孩子的道理,不見得跟我們一樣,就像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也常有不同。

讓孩子願意談的三大重點

所以,如果父母要讓孩子願意跟我們談,那我們可以注意下列幾點:

一、從小養成習慣。

坦白說,孩子也不是都不願意講。我的經驗是,孩子講的話,如果能被耐心傾聽,父母以學習的心態來面對,甚至父母的行為,願意為了孩子說出口的道理而改變,那孩子是講不完的,因為這讓他很有成就感。

這就要真正把時間交給孩子了,練習多聽、少說。我們現代人忙,親子都一樣,都沒什麼時間。當時間一短,親子之間最常有的互動就是,發出命令與接收命令,別說談心情了,不吵架就不錯了。

有時候,家長平常沒有跟孩子聊天的習慣,回到家,也忙、也累。突然想到,就把孩子叫過來,要孩子講他在學校的狀況。曾聽過有位年輕人說:“這樣很奇怪耶!“

有些年輕人喜歡下午茶時間,有些家庭的習慣,是睡前,或者在飯桌上。有時出外旅遊,年輕人的話匣子就會打開。像我們大人要社交時,有時會選燈光美、氣氛佳的地方。這個原則,放在親子之間一樣適用。

定期聊、定時談,會比較不怕突然發生什麼事,但是大人不知道。

二、瞭解孩子的文化。

人與人之間,要培養感情,常要有共同的活動。兩人要能講得開心,常要有共同的興趣,或至少瞭解對方的喜好。

我曾經建議一位媽媽,試著瞭解孩子的線上遊戲,可以促進關係。好不容易也說服孩子願意教媽媽,媽媽卻因為自己面對線上遊戲的挫折,對孩子大發脾氣。

我也只能笑一笑的說:“我是人,不是神,我的能力有限。孩子願意開放,反而父母跟不上,那也不能勉強!“

滑時代有個狀況,就是表達直接、求快。要求快,修飾、禮貌就不會太多,過於直接,情緒也容易爆沖。

大人如果沒有強心臟,有時候會被孩子們脫口而出的話嚇死。以前髒話是私底下偷偷講的事,現在有暢銷的小說家,書中常出現感覺快意的髒話,好像沒事來個幾句,此人就是真性情。

我個人也不喜歡這樣的文化,也會提醒孩子。但是我提醒的力道,就是點到為止,我只會跟孩子討論他的行為與後果,並且鼓勵良好的自我表達。因為我瞭解,文化如風,風行草偃。

在這種情況下,我更是要做好身教。維持跟孩子的好關係,持續跟孩子互動,孩子們自然常常看到我心目中的標準示範——如何把話說好,好好說話。字斟句酌,一有特定的語言出現就爆發,那就不用談語言背後要被傳達的意思了。

三、節制我們的負面情緒。

我們這一代父母,小時候還曾經經歷過一點點苦日子,所以我們會稍微珍惜目前的擁有,但孩子們從小相對物質充裕,所以孩子們很多生活態度我們看不慣。我們這一代父母,大概是有史以來教育程度最高的父母,加上前所未有的政治開放,我們“憂國憂民“的情緒,很容易投射到孩子的未來。

一般人都不喜歡接近負面情緒較多的人,儘管父母的負面情緒,常出自善意,也抵擋不了自然的人性傾向。我跟孩子們相處,我相信孩子比大人的本性還要天真良善,但是大人常喜歡過度負面解讀孩子們的思考與行為,他們常覺得委屈,就好像父母被過度負面解讀的委屈一樣,只是父母解讀的論述相對強勢。

因為焦慮,因為我們想做好父母親的責任,部分也因為我們的記憶力變差,講過的會忘記,所以我們囉嗦、嘮叨、碎碎念。孩子們不喜歡這樣被對待,我們也不喜歡被長輩這樣對待,差別在於,我們會多給長輩一點點耐心,如此而已。 

也沒人會跟我們講,但是滑時代資訊爆炸多,而且很混淆、複雜。

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道理,他長到這麼大,有些壓力可能連我們大人都還不知道。孩子的道理,不見得跟我們一樣,就像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也常有不同。

讓孩子願意談的三大重點

所以,如果父母要讓孩子願意跟我們談,那我們可以注意下列幾點:

一、從小養成習慣。

坦白說,孩子也不是都不願意講。我的經驗是,孩子講的話,如果能被耐心傾聽,父母以學習的心態來面對,甚至父母的行為,願意為了孩子說出口的道理而改變,那孩子是講不完的,因為這讓他很有成就感。

這就要真正把時間交給孩子了,練習多聽、少說。我們現代人忙,親子都一樣,都沒什麼時間。當時間一短,親子之間最常有的互動就是,發出命令與接收命令,別說談心情了,不吵架就不錯了。

有時候,家長平常沒有跟孩子聊天的習慣,回到家,也忙、也累。突然想到,就把孩子叫過來,要孩子講他在學校的狀況。曾聽過有位年輕人說:“這樣很奇怪耶!“

有些年輕人喜歡下午茶時間,有些家庭的習慣,是睡前,或者在飯桌上。有時出外旅遊,年輕人的話匣子就會打開。像我們大人要社交時,有時會選燈光美、氣氛佳的地方。這個原則,放在親子之間一樣適用。

定期聊、定時談,會比較不怕突然發生什麼事,但是大人不知道。

二、瞭解孩子的文化。

人與人之間,要培養感情,常要有共同的活動。兩人要能講得開心,常要有共同的興趣,或至少瞭解對方的喜好。

我曾經建議一位媽媽,試著瞭解孩子的線上遊戲,可以促進關係。好不容易也說服孩子願意教媽媽,媽媽卻因為自己面對線上遊戲的挫折,對孩子大發脾氣。

我也只能笑一笑的說:“我是人,不是神,我的能力有限。孩子願意開放,反而父母跟不上,那也不能勉強!“

滑時代有個狀況,就是表達直接、求快。要求快,修飾、禮貌就不會太多,過於直接,情緒也容易爆沖。

大人如果沒有強心臟,有時候會被孩子們脫口而出的話嚇死。以前髒話是私底下偷偷講的事,現在有暢銷的小說家,書中常出現感覺快意的髒話,好像沒事來個幾句,此人就是真性情。

我個人也不喜歡這樣的文化,也會提醒孩子。但是我提醒的力道,就是點到為止,我只會跟孩子討論他的行為與後果,並且鼓勵良好的自我表達。因為我瞭解,文化如風,風行草偃。

在這種情況下,我更是要做好身教。維持跟孩子的好關係,持續跟孩子互動,孩子們自然常常看到我心目中的標準示範——如何把話說好,好好說話。字斟句酌,一有特定的語言出現就爆發,那就不用談語言背後要被傳達的意思了。

三、節制我們的負面情緒。

我們這一代父母,小時候還曾經經歷過一點點苦日子,所以我們會稍微珍惜目前的擁有,但孩子們從小相對物質充裕,所以孩子們很多生活態度我們看不慣。我們這一代父母,大概是有史以來教育程度最高的父母,加上前所未有的政治開放,我們“憂國憂民“的情緒,很容易投射到孩子的未來。

一般人都不喜歡接近負面情緒較多的人,儘管父母的負面情緒,常出自善意,也抵擋不了自然的人性傾向。我跟孩子們相處,我相信孩子比大人的本性還要天真良善,但是大人常喜歡過度負面解讀孩子們的思考與行為,他們常覺得委屈,就好像父母被過度負面解讀的委屈一樣,只是父母解讀的論述相對強勢。

因為焦慮,因為我們想做好父母親的責任,部分也因為我們的記憶力變差,講過的會忘記,所以我們囉嗦、嘮叨、碎碎念。孩子們不喜歡這樣被對待,我們也不喜歡被長輩這樣對待,差別在於,我們會多給長輩一點點耐心,如此而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