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講最常見的衝突:耍地賴。
這是小孩子從一歲多開始經常做的,
也是父母們最厭煩和頭疼的行為。
我們會看到:耍地賴並不意味著壞,
它是正常人的正常的心理釋放,
我們所需要的只是更好的疏解方式。
今天是“危機處理”話題的一個開端,
這個話題會從一直寫幾十篇,
從危機入手, 我們更能理解人的全貌。
【經典說】
《動機心理學》
緊張系統
如果被試在處理一項任務的過程中當中遭到打斷, 那麼在事後, 他/她對於這項任務的印象的印象更為深刻。
對於這類現象, 勒溫解釋道, 行為主體接受一項任務的過程致使他/她的體內產生了一種准需求。
Advertisiment
勒溫首先把人描繪成一塊有邊界的區域。
每一種需求都會在行為主體體內建立一個要求放鬆的“緊張系統”。
勒溫相信, 存在著一種普遍趨勢, 它主宰著整個系統, 勢要將系統內部的緊張狀態加以平衡。
在這種情況下, 所謂的緩解也僅僅是某一區域內部專屬的緊張峰值通過擴散到周圍區域, 可是在行為主體的整個系統內依然保持著一種高度緊張。
真正意義上使緊張得到削弱的方式應該是, 行為主體真正從事一項行為, 以達到他/她的目的, 並同時滿足他/她的需求。
假如周圍情況不斷地對一個系統製造緊張, 而該系統又不可能通過行為達到目的, 那麼這個人內在的整個緊張平衡系統所不得不承受的壓力就不斷增加。
Advertisiment
隨著時間的推移, 由於內部緊張平衡的作用, 被試開始變得很難“保持冷靜”, 他們能為了控制局面而戰。 只要從外界施加一個很小卻又頗令人感到意外的額外壓力, 外壁就會立刻被撕破.
【晴媽說】
我們之前說的良性行為塑造方式,
是希望小孩子與父母自願合作。
但是, 這只是最理想的情形,
帶小孩永遠有大量不盡如人意之處,
孩子的發展很可能不像預期那麼好,
而即使理想情形也有不少衝突。
如果危機與衝突註定不可避免,
那我們不必慌, 平靜面對就可以。
只有樂沒有悲憤的生活, 叫做年畫。
有一個小事父母都很熟悉:耍地賴,
小孩子稍有不順就坐地上大哭。
Advertisiment
很多父母認為“不能慣這毛病”,
就發怒或是冷漠處之。 這不是不行,
只是有時候這樣並不能解決問題。
如果想最大程度減少耍地賴發生,
我們還是需要更多瞭解它的原因。
一種可能是溝通障礙所致,
孩子不會表達, 就用哭鬧來索取。
另一種可能性更不容易處理:
孩子想做的事, 被阻止了就大哭。
尤其是當父母打斷孩子的玩耍。
今天的“經典說”告訴我們的,
就是這種情況的內心活動來源。
人的心理狀態分成放鬆和緊張,
沒有特別目標的時候是放鬆狀態,
有了目標傾向, 人會進入緊張狀態。
人類有非常強烈的目標指向性,
一旦進入了緊張狀態, 身心調動,
很不容易將其中的張力消除。
當小孩子想做些什麼, 張力很強,
只有真的做到才能把張力釋放。
Advertisiment
若中途被打斷, 壓力就被封在體內,
需要用別的方式釋放才能放鬆。
小孩目標單純單一, 難以轉換思維。
一種緊張總需要回到放鬆才能解決,
瓦格納的旋律之所以讓人理解痛苦,
就是因為其中的緊張持續不解決。
小孩子的張力是無法承受的焦躁,
如果不能去行動, 就只能哭泣釋放。
如果想減少或解決小孩子耍地賴,
最好的辦法是儘量少強行打斷。
如果必須打斷寶寶, 造成了耍地賴,
最有效的辦法還是用行動來疏解。
可以考慮有限的一小步妥協,
再次從事一下被打斷的活動,
不是因孩子的哭泣而改弦更張,
只是為了畫一個句號, 釋放壓力。
或者用其他孩子接受的行動替代,
Advertisiment
前提是孩子有能力進行思維轉換。
如果時間或外界種種條件不允許,
必須打斷孩子, 造成強烈反抗,
父母可以給予安慰, 並允許他哭泣。
哭泣的釋放最終能讓緊張系統復原,
也許要幾十分鐘, 但好過將其壓抑。
長大後我們也無數次遇到類似問題,
一件事沒做成, 或是被別人阻止,
我們體內也會淤積憤懣和焦灼。
父母有的時候也會情緒失控,
原因是太想把讓孩子聽話當成任務。
一旦無法達成, 就積累心中緊張,
緊張到一定限度, 就無法控制爆發。
所以我們可以對孩子多點寬容,
寬容他, 也就是寬容我們自己。
緊張和釋放是人類的基本心理活力,
所謂成長, 並非壓抑這種活力,
而是學會用高級智慧加以調節。
綜上,對耍地賴的最佳處理是,
在可允許的範圍內讓孩子滿足所需,
引導他用可行的舉動疏解壓力。
所有的危機都需要對需求的理解,
需要自我理解和高級智慧的成長。
綜上,對耍地賴的最佳處理是,
在可允許的範圍內讓孩子滿足所需,
引導他用可行的舉動疏解壓力。
所有的危機都需要對需求的理解,
需要自我理解和高級智慧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