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對孩子吼叫這麼難改掉?應該怎麼做?

01、為什麼吼叫這麼難改掉?

除了爸爸媽媽們有時候無法控制情緒之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因為吼叫很多時候的確好用啊!

常常是父母一聲怒吼, 孩子一秒變“乖”。

簡單易學, 還有效!這應該是最容易也最簡單的讓孩子聽話的方法了吧。

但是, 吼孩子真的有效?

真的會讓孩子聽話嗎?

其實不然, 吼叫看似是管教孩子有效的方法, 能讓孩子立馬乖乖聽話, 卻只是暫時有效。

孩子被吼時, 會變得很緊張、恐懼, 一緊張, 他的大腦會自動轉入逃生機制, 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過父母的吼罵, 根本沒有心思去想為什麼,

Advertisiment
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到底錯在哪裡, 只知道自己暫時乖乖聽話就可以逃脫父母的吼罵了。

所以孩子在你發火時, 雖然會乖乖聽話, 但只是暫時的, 並沒有從根本上真正地改變不良行為。

長期下去, 孩子會失去對事物的獨立判斷, 養成看爸爸媽媽的“臉色”行事的習慣。 爸爸媽媽發火了、生氣了, 那就乖乖聽話, 沒發火那就可以繼續。 他們判定“某件事能不能做”的依據僅僅是“父母是否生氣”, 而不是這個行為本身的對錯。 這樣就模糊了孩子的是非觀, 使他內心混亂, 無法分清是非對錯。

而且吼叫也並不總是有效的, 經常聽到有媽媽抱怨說, 孩子小的時候, 吼一下, 立馬乖乖的, 現在怎麼吼都跟沒聽見似的, 他似乎對吼已經“免疫”了。

Advertisiment

其實, 這跟人腦的一個特性有關, 即對習慣性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當第一次被大聲吼時, 孩子會感到恐懼、害怕, 因而會放棄其他的需求, 乖乖地聽話。 但是次數多了, 他就習慣了, 每次被吼時注意力都是游離的, 根本沒有聽進去, 自然也就對吼“免疫”了。

所以, 爸爸媽媽們, 不要再沉溺於“吼叫”帶來的神奇效果而不能自拔啦, 那只是一時的假像而已, 吼叫並不會讓孩子發自內心的變得更好哦。 從長遠來看, 你越是吼叫, 孩子越是聽不到, 最終孩子的毛病沒改, 親子關係也被吼得十分不融洽。

我們應該意識到吼叫不應該是我們管教孩子的手段, 偶爾忍不住吼了孩子一次可以接受, 但絕不能讓吼叫成為你日常的管教方法,

Advertisiment
因為孩子不會因你的吼叫變得更好, 只能變得更糟!

前幾天, 我帶柳丁上課外班。

課前老師點名, 點到柳丁時, 老師的發音有點不太准, 柳丁沒反應過來是在叫自己。 老師又叫了一遍, 柳丁猶猶豫豫的, 答應的聲音很小。 老師沒聽見, 以為這個學生沒來。

我正好做在柳丁後面, 拍拍他, 讓他趕緊舉手告訴老師他來了。

直到老師點完名開始上課, 柳丁的手都沒舉起來。

我心裡有些急, 有些氣, 想:“這孩子怎麼這麼慫?連舉個手大聲說句話都不敢!”

越想越生氣, 又戳戳柳丁:“你趕緊告訴老師。 出勤情況要錄入系統的!”話語中已經帶了情緒。

直到老師讓同學們做課前小練習, 柳丁才舉起手。 老師走過來問什麼事。 柳丁小聲和老師說了。

Advertisiment
老師說, 好的, 我知道了。

這孩子, 太慫!

看著前排柳丁小小的背影, 我心裡有些煩躁。 氣柳丁的膽小, 也氣自己沉不住氣, 一點小事就急成這樣。

02、為什麼會這樣?

我細細察覺自己的內心, 想看清楚這急這氣是從哪裡來。

不用太費勁, 我看到了一個小女孩。

幼稚園的中午, 大家都在午睡。 小女孩想尿尿, 又不敢大聲喊老師, 就使勁憋著。

膽怯緊緊地掐住了小女孩的喉嚨, 直到尿了褲子, 她就是喊不出一句:“老師, 我要尿尿。 ”

那個小女孩就是我。

後來, 小女孩上了學, 變成小女生。

她很少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最怕的事就是被老師點名, 每一次站起來當眾發言, 都緊張得如臨大敵, 臉紅心跳。

再後來, 小女生變成了大女生, 走出校門開始工作。

Advertisiment

表面上, 當眾說話已經不是問題, 很多場合也能侃侃而談, 但只有她知道, 那份膽怯還壓在心底, 只不過學會了掩飾, 不輕易讓別人發現而已。

這麼多年, 她一直不喜歡那個膽怯到尿了褲子的小女孩, 一想起那件事就有種羞愧感。

或者說, 她一直接受不了性格中膽怯、內向的那一面——它不好, 我不應該這樣。

三十多年後, 當她看到自己的孩子也不敢舉手大聲說話時, 就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心底那份對自己的氣和急, 還有羞愧感一下子湧了上來, 所以才表現得不那麼淡定。

這件事, 如果發生在幾年前, 我可能會很無辜、很理直氣壯地說:“我就是擔心孩子太膽怯, 所以才著急發火啊。 還不是為了孩子好。 ”

當我學習了心理學, 明白了客體關係理論,明白了什麼是“投射”,我才察覺出:

我對孩子的急和氣,是因為我把不喜歡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類似的情景觸發了曾經的感受,就如壓抑已久的岩漿找到了裂縫,噴湧而出。

在那一刻,我沒有如實地看到孩子,而是我“以為”的孩子。

表面上是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我的問題。

表面上是對孩子發火,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接納。

03、孩子做得不妥,我們可以引導、教育,甚至批評、懲罰,但我們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大吼大叫?

明明知道只是一點小事,明明知道發火對孩子心理不好,就是控制不住,就是想把情緒發洩出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因為你沒把自己整明白。

因為你自己的內心就是糾結的、衝突的、壓抑的。

你把自己被壓抑、不認可的那一面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越壓抑,越否認,越投射,情緒越強烈。

你嫌孩子膽怯害羞,是因為你接受不了自己的膽怯。

你因為孩子磨蹭大發雷霆,是因為你的焦慮不允許自己磨蹭,什麼都要爭先。

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我冷。孩子不冷,是你覺得冷。

爺爺奶奶總想讓孩子多吃飯,吃成個小胖子才高興,是因為他們自己餓怕了,有深深的匱乏感。

04、再講一個我的故事。

從小到大,媽媽忙裡忙外做家務的時候,我就變得小心翼翼。

如果她在忙,我閑著,媽媽的臉色就會越來越不好看,就會開始嘮叨,家裡的氣氛會莫名變得很壓抑,媽媽的情緒一觸即發。

為了避免媽媽的嘮叨和發火,每當媽媽忙的時候,我要麼去搭把手,要麼也找點事情做——反正不能閑著。

後來,結了婚,我發現,自己也變成了媽媽那樣。

我在忙家務,老公要是閑著,我心裡就來氣,憋了一肚子火總想找個機會發洩出來,為此兩個人鬧過不少摩擦。

當然,他做家務時,我也會找點事做,因為會隱隱地擔心被嘮叨,給臉色看。

結果,我漸漸發現,老公幹活我閑著的時候,他的反應卻和我不一樣——即使我什麼也不幹,老公也沒什麼情緒,臉色照常,居然可以一邊做飯一邊唱歌,很享受的樣子。

我暗暗吃驚:原來也可以這樣?

為什麼同樣是做家務,我同樣閑待著,媽媽和老公卻是不同的反應呢?

開始自我成長後,我漸漸想明白了。

媽媽是家裡的老大,下面有幾個弟妹,姥爺常年不在家,她就要幫姥姥撐起這個家。自己多出一分力,姥姥就少辛苦一點,所以養成了為家庭辛苦操勞的習慣。

雖然有時也想偷懶、輕鬆一些,但她不允許自己懶,別人忙、自己閑著就是罪惡。

想懶惰的欲望雖然被壓抑下去,但始終存在。多年後,當她為自己的小家忙忙碌碌,看到女兒“遊手好閒”時,她就把當年那個想偷懶的自己投射到女兒身上。

她對那個想偷懶的自己有多壓抑和否定,對女兒就有多強烈的情緒——憤怒、抱怨和委屈。

相比之下,老公沒有這樣的經歷,他做家務是因為他想做,不想做的時候就先放一放。他允許自己有時會懶惰,允許偶爾的遊手好閒。

所以,當我閑著時,他也覺得這是正常的,沒有太多強烈的情緒。

05、這件事讓我很有感觸。

不僅是教育孩子,很多時候,你看別人不順眼,是因為你把自己的某一部分投射到了對方身上。

這一部分,可能是你不喜歡的,可能是你想要而不可得的,也可能是你認為不好、不應該的。

你把這些不喜歡、不可得、不應該深深地壓抑到內心深處,以為否定掉它們,它們就消失了。

其實不然,壓抑得越深越久,它們就越在潛意識層面紮根越深。

更重要的是,它們會無時不刻影響著你的生活。

你會把它們投射到外界的人和事中。

那些人和事就像一把把鉤子,鉤出這些被壓抑的情緒。

壓抑得越多,鉤子越多。

所以你會為一點小事勃然大怒,你會憤憤不平,你會看不慣很多人和事。

一個諮詢師朋友講過這樣一件事。

她曾經很反感一個人,覺得他特別八面玲瓏,會看眉眼高低。但她發現,其他人好像並沒有這種感覺,和他相處得挺好。

難道別人看不出來他是怎樣的人嗎?她一直很奇怪。

後來她才明白,之所以看那人不順眼,是因為這個人鉤出了她內心的不自信。

內心深處,她也想“會來事兒”,把人際關係處理得圓融和諧,但自己性格偏內向,怎麼也做不到理想中的樣子。

她恨自己的“做不到”,就會把恨意投射到那些能做到的人身上,莫名地對那些人生出反感,還以為是“氣場不和”。

其實,所有的“氣場不和”“一見鍾情”都有投射在裡面。

06、回到教育孩子的問題上。

並不是說孩子不該被教育,而是在發脾氣的時候,問問自己:

為什麼在這件事上會發這麼大火?

它帶出了怎樣的情緒?

是否在無意中把不喜歡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當你察覺到了自己的投射,自己被壓抑的情緒,就會從情緒中跳脫出來,意識到有多少是自己的問題,有多少是孩子的問題。

看到這些,會幫助你就事論事地教育孩子,而不是毫無覺察地帶著情緒大吼大叫。

是的,就事論事,而不是“推己及人”。

沒有人是完美的,萬事萬物,包括人性,就像太極圖裡的陰陽魚,有陰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這是自然之道。

每個人身上,都有好有壞,有善有惡,這就是人。

成長,就是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始。

育兒先育己。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自我成長的過程。

看到自己被壓抑的一面,承認它,接納它,讓自我變得圓滿融洽,這就是成長。

自我成長了,就會看到孩子本身,而不是你頭腦中的孩子。

內心圓融了,目光也會變得平和,不再輕易被激起情緒的巨浪。

所以,下一次再忍不住沖孩子發脾氣時,記得默念張德芬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別人,只有你自己。”

那應該怎麼做呢?

對孩子的要求,簡單乾脆

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沒有執行力。很多家長都在抱怨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對孩子提出要求時總是嘮嘮叨叨。這樣會讓孩子沉浸在嘮叨中,無法清晰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

同樣是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一種要求方式是:我跟你說過幾遍了,自己的書別亂扔!自己東西自己整理好,怎麼總是不聽呢!

另一種要求方式是:一會兒吃飯了,給你5分鐘收拾書包,我看著你做!

讓孩子去體驗後果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你再怎麼吼叫也是無用的。那麼就可以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讓孩子體驗一下“自食惡果”的滋味。比如,天冷外出時,孩子不願加衣服,那就不強迫,等出門他覺得冷了,自然就願意穿了。下次,再遇到相同情況,孩子就會願意接受爸爸媽媽的建議。

放下身段,同孩子做協商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命令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但是這樣做往往會激化矛盾,叫他不要做什麼結果他偏要。這時,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總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

犯錯時,給孩子另一個選擇

當孩子犯了錯誤,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說教大道理,而是要給孩子另一個選擇。也就是說,不要只說“不可以”,而是語氣堅定地給孩子一個正確的選擇。

比如到了規定時間,孩子不願關電視,不妨跟孩子說:我們規定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是半個小時,你不遵守規定是不對的。現在給你兩個選擇,一是再看5分鐘就關了電視,以後每天還能看半小時;二是今天隨便看電視,但是接下來一周都不准再看電視了,自己選。

明白了客體關係理論,明白了什麼是“投射”,我才察覺出:

我對孩子的急和氣,是因為我把不喜歡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類似的情景觸發了曾經的感受,就如壓抑已久的岩漿找到了裂縫,噴湧而出。

在那一刻,我沒有如實地看到孩子,而是我“以為”的孩子。

表面上是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我的問題。

表面上是對孩子發火,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接納。

03、孩子做得不妥,我們可以引導、教育,甚至批評、懲罰,但我們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大吼大叫?

明明知道只是一點小事,明明知道發火對孩子心理不好,就是控制不住,就是想把情緒發洩出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因為你沒把自己整明白。

因為你自己的內心就是糾結的、衝突的、壓抑的。

你把自己被壓抑、不認可的那一面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越壓抑,越否認,越投射,情緒越強烈。

你嫌孩子膽怯害羞,是因為你接受不了自己的膽怯。

你因為孩子磨蹭大發雷霆,是因為你的焦慮不允許自己磨蹭,什麼都要爭先。

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我冷。孩子不冷,是你覺得冷。

爺爺奶奶總想讓孩子多吃飯,吃成個小胖子才高興,是因為他們自己餓怕了,有深深的匱乏感。

04、再講一個我的故事。

從小到大,媽媽忙裡忙外做家務的時候,我就變得小心翼翼。

如果她在忙,我閑著,媽媽的臉色就會越來越不好看,就會開始嘮叨,家裡的氣氛會莫名變得很壓抑,媽媽的情緒一觸即發。

為了避免媽媽的嘮叨和發火,每當媽媽忙的時候,我要麼去搭把手,要麼也找點事情做——反正不能閑著。

後來,結了婚,我發現,自己也變成了媽媽那樣。

我在忙家務,老公要是閑著,我心裡就來氣,憋了一肚子火總想找個機會發洩出來,為此兩個人鬧過不少摩擦。

當然,他做家務時,我也會找點事做,因為會隱隱地擔心被嘮叨,給臉色看。

結果,我漸漸發現,老公幹活我閑著的時候,他的反應卻和我不一樣——即使我什麼也不幹,老公也沒什麼情緒,臉色照常,居然可以一邊做飯一邊唱歌,很享受的樣子。

我暗暗吃驚:原來也可以這樣?

為什麼同樣是做家務,我同樣閑待著,媽媽和老公卻是不同的反應呢?

開始自我成長後,我漸漸想明白了。

媽媽是家裡的老大,下面有幾個弟妹,姥爺常年不在家,她就要幫姥姥撐起這個家。自己多出一分力,姥姥就少辛苦一點,所以養成了為家庭辛苦操勞的習慣。

雖然有時也想偷懶、輕鬆一些,但她不允許自己懶,別人忙、自己閑著就是罪惡。

想懶惰的欲望雖然被壓抑下去,但始終存在。多年後,當她為自己的小家忙忙碌碌,看到女兒“遊手好閒”時,她就把當年那個想偷懶的自己投射到女兒身上。

她對那個想偷懶的自己有多壓抑和否定,對女兒就有多強烈的情緒——憤怒、抱怨和委屈。

相比之下,老公沒有這樣的經歷,他做家務是因為他想做,不想做的時候就先放一放。他允許自己有時會懶惰,允許偶爾的遊手好閒。

所以,當我閑著時,他也覺得這是正常的,沒有太多強烈的情緒。

05、這件事讓我很有感觸。

不僅是教育孩子,很多時候,你看別人不順眼,是因為你把自己的某一部分投射到了對方身上。

這一部分,可能是你不喜歡的,可能是你想要而不可得的,也可能是你認為不好、不應該的。

你把這些不喜歡、不可得、不應該深深地壓抑到內心深處,以為否定掉它們,它們就消失了。

其實不然,壓抑得越深越久,它們就越在潛意識層面紮根越深。

更重要的是,它們會無時不刻影響著你的生活。

你會把它們投射到外界的人和事中。

那些人和事就像一把把鉤子,鉤出這些被壓抑的情緒。

壓抑得越多,鉤子越多。

所以你會為一點小事勃然大怒,你會憤憤不平,你會看不慣很多人和事。

一個諮詢師朋友講過這樣一件事。

她曾經很反感一個人,覺得他特別八面玲瓏,會看眉眼高低。但她發現,其他人好像並沒有這種感覺,和他相處得挺好。

難道別人看不出來他是怎樣的人嗎?她一直很奇怪。

後來她才明白,之所以看那人不順眼,是因為這個人鉤出了她內心的不自信。

內心深處,她也想“會來事兒”,把人際關係處理得圓融和諧,但自己性格偏內向,怎麼也做不到理想中的樣子。

她恨自己的“做不到”,就會把恨意投射到那些能做到的人身上,莫名地對那些人生出反感,還以為是“氣場不和”。

其實,所有的“氣場不和”“一見鍾情”都有投射在裡面。

06、回到教育孩子的問題上。

並不是說孩子不該被教育,而是在發脾氣的時候,問問自己:

為什麼在這件事上會發這麼大火?

它帶出了怎樣的情緒?

是否在無意中把不喜歡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當你察覺到了自己的投射,自己被壓抑的情緒,就會從情緒中跳脫出來,意識到有多少是自己的問題,有多少是孩子的問題。

看到這些,會幫助你就事論事地教育孩子,而不是毫無覺察地帶著情緒大吼大叫。

是的,就事論事,而不是“推己及人”。

沒有人是完美的,萬事萬物,包括人性,就像太極圖裡的陰陽魚,有陰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這是自然之道。

每個人身上,都有好有壞,有善有惡,這就是人。

成長,就是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始。

育兒先育己。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自我成長的過程。

看到自己被壓抑的一面,承認它,接納它,讓自我變得圓滿融洽,這就是成長。

自我成長了,就會看到孩子本身,而不是你頭腦中的孩子。

內心圓融了,目光也會變得平和,不再輕易被激起情緒的巨浪。

所以,下一次再忍不住沖孩子發脾氣時,記得默念張德芬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別人,只有你自己。”

那應該怎麼做呢?

對孩子的要求,簡單乾脆

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沒有執行力。很多家長都在抱怨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對孩子提出要求時總是嘮嘮叨叨。這樣會讓孩子沉浸在嘮叨中,無法清晰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

同樣是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一種要求方式是:我跟你說過幾遍了,自己的書別亂扔!自己東西自己整理好,怎麼總是不聽呢!

另一種要求方式是:一會兒吃飯了,給你5分鐘收拾書包,我看著你做!

讓孩子去體驗後果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你再怎麼吼叫也是無用的。那麼就可以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讓孩子體驗一下“自食惡果”的滋味。比如,天冷外出時,孩子不願加衣服,那就不強迫,等出門他覺得冷了,自然就願意穿了。下次,再遇到相同情況,孩子就會願意接受爸爸媽媽的建議。

放下身段,同孩子做協商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命令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但是這樣做往往會激化矛盾,叫他不要做什麼結果他偏要。這時,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總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

犯錯時,給孩子另一個選擇

當孩子犯了錯誤,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說教大道理,而是要給孩子另一個選擇。也就是說,不要只說“不可以”,而是語氣堅定地給孩子一個正確的選擇。

比如到了規定時間,孩子不願關電視,不妨跟孩子說:我們規定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是半個小時,你不遵守規定是不對的。現在給你兩個選擇,一是再看5分鐘就關了電視,以後每天還能看半小時;二是今天隨便看電視,但是接下來一周都不准再看電視了,自己選。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