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犯錯是一種心理需要。 孩子小時候犯一些錯誤, 通過錯誤來確知與外界或他人的關係, 可以獲得對犯錯的“免疫”。 人類的孩子與哺乳動物小時候一樣, 要在遊戲中預演攻擊與防禦、殘忍與仁慈、捕獲與逃避, 才能獲得生存的能力。
我家的敢敢8歲了, 其實他一點都不勇敢, 原因是他的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我們四個人整天貼身相隨。 敢敢的爸爸說, 不能讓孩子犯錯誤, 老犯錯誤的孩子會學壞。 所以, 全家人都在消除可能讓敢敢犯錯誤的機會。 結果, 一不留神, 敢敢就幹壞事, 今天砸壞鄰居的窗, 明天弄傷別人的狗,
Advertisiment
每個孩子都有成長的煩惱,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們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相似的問題。 1歲:吵夜, 纏人;2歲:不好好吃飯, 說話發音不清;3歲:亂拉屎尿, 亂塗亂畫;4歲:搗蛋, 違逆, 惡作劇;5歲:撒謊, 欺負小孩子、小動物;6歲:闖禍, 偷拿別人的東西, 砸爛玻璃;7歲:多動, 貪玩, 不愛學習;8歲……發展心理學認為, 孩子小的時候, 心靈像一個空白的錄影帶, 需要對所有情緒(快樂、痛苦、悲傷、驕傲、自滿、受挫、愛恨)作預演體驗, 留下適當的印痕, 今後的日子裡這些印痕是可利用的資源。 在面對複雜環境時, 孩子通過“心理反芻”, 找到較為合適的應對方法。 像人體免疫系統的形成,
Advertisiment
其實犯錯是一種心理需要。 孩子小時候犯一些錯誤, 通過錯誤來確知與外界或他人的關係, 可以獲得對犯錯的“免疫”。 人類的孩子與哺乳動物小時候一樣, 要在遊戲中預演攻擊與防禦、殘忍與仁慈、捕獲與逃避, 才能獲得生存的能力。 敢敢遭受貼身看護, 顯然會失去一些實現行為情緒的時機。 小時候未曾體驗的東西, 長大後就欠了債, 內心總有些不安寧。 有時會以衝動般的行為或變樣的舉動來實現那些未竟的“事業”。 孩子在2~5歲時, 許多負性情緒:憤怒、對抗、殘忍、嫉妒、仇恨都要有適當的表達, 從中獲取管理這些情緒的經驗,
Advertisiment
我們觀察到這樣的現象, 小錯誤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錯誤, 究其原因, 是沒有犯錯的經驗。 犯錯是孩子的權利, 也是孩子成長的資源!拿敢敢來說, 他的行為在心理學叫做攻擊性外顯, 解決的辦法是讓他承受行為的責任, 去面對譴責, 賠償損失, 向別人道歉。 這樣的好處一是擺脫自我中心,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當然, 並非一定要鼓勵孩子去犯錯, 順其自然比較好。 犯錯也需要有一定的心理能力, 沒有心理能力的孩子可能也不敢犯錯。 研究發現, 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犯錯的機會要多一些, 錯誤也要大一些, 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在化學試驗中, 曾把一個小試驗室炸翻。 可以說, 敢犯錯誤的人都會是一些有希望的人, 關鍵是犯錯的時機要把握好, 在該犯錯誤的年齡犯些必要的錯誤。 小孩子如果犯了大錯(面臨學校除名, 巨大的賠償,離家出走等),就成了孩子人格發展的危機,父母有時也不得不來説明孩子承擔部分責任。要讓孩子不犯大錯,必須讓孩子從犯小錯中學會預見行為的後果。那麼,明知孩子的行為會失敗,家長是任其下去還是要制止,這要看犯錯後的責任孩子是否能承受,如果不能承受,幫助他預見後果是重要的,不讓他犯不該犯的錯。
巨大的賠償,離家出走等),就成了孩子人格發展的危機,父母有時也不得不來説明孩子承擔部分責任。要讓孩子不犯大錯,必須讓孩子從犯小錯中學會預見行為的後果。那麼,明知孩子的行為會失敗,家長是任其下去還是要制止,這要看犯錯後的責任孩子是否能承受,如果不能承受,幫助他預見後果是重要的,不讓他犯不該犯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