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深諳各種育兒知識,卻還是當不了一個好家長?

某天同朋友調侃:在我們小的時候, 所有養育的問題, 都是孩子的問題。 現在輪到我們帶小朋友了, 所有的養育問題, 全又變成了家長的問題。

一句話難掩其中的萬般滋味, 我們這在父母的棍棒及家長權威下長大的一代, 現在要用愛和自由去養育下一代, 經常不知道該如何發力。

所幸, 我們都是愛好學習的新一代家長, 隨著自媒體的廣泛普及, 大家可以從各種途徑去學習各種育兒的知識及經驗。

可是, 也許, 有一天你會沮喪地發現, 為什麼你深諳各種育兒知識, 可還是當不了一個好家長?

難以克服的焦慮情緒,

Advertisiment
無法接納不完美

焦慮是所有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有的情緒。 努力踐行各類育兒經驗的家長, 其實內心更容易焦慮。

前段時間我也有過焦慮, 甚至有一段時間都不再混跡各類育兒交流群。

在孩子入小學前我堅定地認為, 不要讓孩子提前搶跑學校的課程, 也堅定地認為讓孩子去閱讀、去探索, 比做卷子更有意義。

我跟孩子爸爸信誓旦旦, 表示我們能接受我們的孩子在剛開始的時候比別的提前搶跑的孩子弱。

但真當孩子從學校拿回不好的考試成績時, 要做到毫不在意, 特別是在孩子回家對我說, 老師因為他的考試成績不好扭了他耳朵的時候;

內心同樣相當掙扎。 我有過動搖, 但也始終堅信自己的養育方法沒有問題,

Advertisiment
並且沒有讓焦慮擴散給自己的孩子。

於是, 一方面安撫孩子, 另一方面引導他去熟悉考試及做題, 並且不斷地告誡自己:我的孩子不是成績不好!

他只是以前沒有把時間放在做練習題上, 他需要時間去適應各種題型, 去讀懂題的意思。 無論如何, 他都是我最棒的寶貝!我相信他能行!還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 孩子逐步適應了學校的考試。

是的, 是這樣的。

你堅定信仰並竭力踐行的理論同實際情況難免有出入;你自詡用正確的養育方式養育的孩子同樣也會有叛逆及不可理喻的時候;

你那按著育兒經驗養出來的孩子, 不一定不會與你對著幹;你那讓你引以為傲的, 博覽群書的孩子, 不一定不會在學校的考試成績上栽跟頭。

Advertisiment

是的, 我們的孩子真的不可能凡事都向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所有的結果也不會都是我們預期中的好的結果。

那麼, 請放寬心, 請相信我們的孩子!你所需要的是克服心中的焦慮, 給予孩子成長的時間!

你習得的理論無法完全照搬給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氣質, 有的敏感內向, 有的熱情好動, 有的恬靜穩重, 有的膽小內斂。

而且每一個孩子的都有不同的原生家庭, 及不同的養育環境, 所以, 沒有哪一套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今年夏天看《媽媽是超人》, 有個場景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梅婷認為自己的孩子快快有太多養育問題, 請來了育兒專家在家裡給予指點, 專家認為,

Advertisiment
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大人沒有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規則可以去依賴和遵循。

所以, 當務之急是同孩子建立規則, 並讓孩子去遵守。 於是, 玩耍有了規則, 吃飯有了規則。

最後的結果是, 因為快快要在飯前吃蘋果遭到拒絕, 大哭了一場, 沒吃晚飯就睡了。

後來, 馮遠征到家裡做客, 沒有孩子的馮遠征, 卻跟快快玩到了一起, 也在玩樂中慢慢地同孩子建立起了一些規則。

育兒專家的理論沒有錯, 可一個孩子一下在她習慣了的養育環境中, 突然多出那麼多同她原來的行為方式截然不同的冷冰冰的規則, 而且要求她必須去執行;

內心其實是抵觸、恐慌、失去安全感的, 即使是個大人, 突然多出很多的規則, 也是一下子難以接受,

Advertisiment
充滿排斥的的。

而沒有任何育兒經驗的馮遠征, 卻用最輕鬆的辦法讓孩子慢慢去熟悉規則, 孩子自然也是愉悅並樂意接受的。

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 養育環境不同, 你習得的育兒理論, 沒有能完全適應所有孩子的。

所以,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 所有的家長都要用心去探尋能夠讓孩子接受的方式, 讓孩子在愉悅的親子關係中去逐步適應和接納。

執著於各種理論, 忽略了父母的直覺

很多的家長, 讀了很多的育兒書, 認為應該完全堅持“正確”的理念, 可也常常由於執著地堅持理論而同家人爭執, 反而是帶了了不好的影響。

朋友CC是一名用科學理論養育孩子的媽媽, 力求讓孩子的吃穿住行一切都科學而合理。

可現實情況是, 她得需要孩子的奶奶幫忙照看孩子,而孩子奶奶的那一套“過時”的育兒經驗;

與她的科學理論有很多格格不入之處,於是兩人總是在孩子的吃穿住行這些事情上不斷爭執,常常上升為家庭矛盾大戰。

本來是好的初衷,想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好的養育環境中,可事實上,家庭中的矛盾,隨時爆發的拔劍弩張,卻成為孩子最不安定的養育環境。

我們現在能獲得各種各樣的育兒理論,而各個理論之間本身就有許多相悖之處。

有的理論推崇“自由養育,用充分的信任和愛去養育孩子”,有的理論強調“明確規則,從小讓孩子知道需要去遵守社會的規則”。

就在回應孩子需求這件事情上,也是各家之見,有的認為,要延遲享樂,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有的認為,要積極回應,讓孩子建立安全感……

你能想像一個本身就敏感內向的孩子,被你強硬地回絕感情需求,並冠以爸媽在鍛煉你的獨立性的理由時,內心其實是恐慌而無助的。

任何理論都不要用勁過度,有時候要相信作為父母的直覺,用作為父母的直覺去感受孩子的情緒;

用你的同理心去感知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獲得愉悅的親子關係和源于家庭的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人能為你的孩子編一部萬能的使用說明書

這世界上真的沒有一項職業比當家長更難,你的研究物件永遠是那個跟你血脈相連,卻又跟你完全不相同的個體。

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個性,他們既依戀你,可又常常會“排斥”你對他們的管教。

我們家寶貝打小是個高需求的寶寶,只要我在家,便常常被要求陪他做各種事情、解決他的各種困擾,我也總是熱烈地回應他的各種需求及情緒。

後來,我一個友人實在看不慣我這種“孩奴”本質, 送了我一本書,書上講的是如何延遲享受,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她恨鐵不成地說:“你需要好好學習一下如何教孩子延遲享受!書上說了,你不要那麼快去回應孩子的需求。”

我告訴她:“可我認為同孩子建立愉悅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獲得安全感更重要啊!”

我們的孩子,不是一台設備,他的出身沒有自帶說明書,這世界上也沒有一個育兒專家能為你的孩子編寫一部使用說明書。

這需要家長不斷地去探索、用心地去觀察,去一步步獲得及修正自己同孩子相處的方法。

養育孩子不能一蹴而就,也無法教條地照搬各種理論,真正的養育,是需要自己用一輩子的觀察和用心去與他相處。

她得需要孩子的奶奶幫忙照看孩子,而孩子奶奶的那一套“過時”的育兒經驗;

與她的科學理論有很多格格不入之處,於是兩人總是在孩子的吃穿住行這些事情上不斷爭執,常常上升為家庭矛盾大戰。

本來是好的初衷,想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好的養育環境中,可事實上,家庭中的矛盾,隨時爆發的拔劍弩張,卻成為孩子最不安定的養育環境。

我們現在能獲得各種各樣的育兒理論,而各個理論之間本身就有許多相悖之處。

有的理論推崇“自由養育,用充分的信任和愛去養育孩子”,有的理論強調“明確規則,從小讓孩子知道需要去遵守社會的規則”。

就在回應孩子需求這件事情上,也是各家之見,有的認為,要延遲享樂,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有的認為,要積極回應,讓孩子建立安全感……

你能想像一個本身就敏感內向的孩子,被你強硬地回絕感情需求,並冠以爸媽在鍛煉你的獨立性的理由時,內心其實是恐慌而無助的。

任何理論都不要用勁過度,有時候要相信作為父母的直覺,用作為父母的直覺去感受孩子的情緒;

用你的同理心去感知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獲得愉悅的親子關係和源于家庭的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人能為你的孩子編一部萬能的使用說明書

這世界上真的沒有一項職業比當家長更難,你的研究物件永遠是那個跟你血脈相連,卻又跟你完全不相同的個體。

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個性,他們既依戀你,可又常常會“排斥”你對他們的管教。

我們家寶貝打小是個高需求的寶寶,只要我在家,便常常被要求陪他做各種事情、解決他的各種困擾,我也總是熱烈地回應他的各種需求及情緒。

後來,我一個友人實在看不慣我這種“孩奴”本質, 送了我一本書,書上講的是如何延遲享受,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她恨鐵不成地說:“你需要好好學習一下如何教孩子延遲享受!書上說了,你不要那麼快去回應孩子的需求。”

我告訴她:“可我認為同孩子建立愉悅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獲得安全感更重要啊!”

我們的孩子,不是一台設備,他的出身沒有自帶說明書,這世界上也沒有一個育兒專家能為你的孩子編寫一部使用說明書。

這需要家長不斷地去探索、用心地去觀察,去一步步獲得及修正自己同孩子相處的方法。

養育孩子不能一蹴而就,也無法教條地照搬各種理論,真正的養育,是需要自己用一輩子的觀察和用心去與他相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