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父母總希望我們聽話?

自戀幻覺的投射無處不在, 最集中的表現領域並不是政治或社會領域, 而是親子關係和情侶關係。 親子關係中, 父母常使用的邏輯是:我對你這麼好(A), 你必須聽我的(B), 否則你就不是好孩子(C)。

親密關係中的“我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貌似是將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 但他們之所以對別人那麼感興趣, 不過是渴望將自己的自戀幻覺強加給別人而已。 無論是在社會領域, 還是在私人領域, 將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 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 並徹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都是極為重要的一點。 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放下對別人的控制欲望。

Advertisiment

需要強調的是, 這裡所說的“付出者”並不是什麼利他主義的付出, 我們最初做一件事時, 都以為自己是在付出, 在滿足別人的需要, 關鍵是付出方式的差異而已。

投射性認同帶來的最大問題是, 我們在限制別人的行為方式, 而且還是在幻覺中限制別人的行為方式。 我做了A, 我這麼辛苦, 我不說你就應該知道我要你做B, 否則, 你就是不愛我, 你就是不尊重我的付出。

讀歷史類小說時, 我發現, 那些大權在握的人, 最喜歡玩這種遊戲, 他們渴望自己不說屬下就應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如果某個屬下能做到這一點, 他們會倚重他, 如果某個屬下做不到這一點, 他們會疏遠或打壓他。 這不過是自戀幻覺的遊戲罷了,

Advertisiment
他們渴望將自己的幻覺強加給別人, 但自己說了別人才知道該怎麼做, 和自己不說別人就知道該怎麼做, 那種感覺的差異就大多了。

親子關係中

父母常使用的邏輯是:我對你這麼好(A), 你必須聽我的(B), 否則你就不是好孩子(C)。

你必須聽話——父母的自戀幻覺

許多父母的A是比較明確的, 即他們的確是在付出, 他們甘願為孩子付出一切看得見的利益, 如金錢等物質利益, 或時間和精力等精神利益。 有些父母的A則不明確, 在外人看來, 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極度缺乏耐心, 甚至會嚴重虐待自己的孩子, 但是, 和前面那種父母一樣, 這些父母一樣會認為自己對孩子有極大的付出, 譬如, 我給了你生命, 我認為這個付出就足夠了。

Advertisiment

付出的多與少是一個問題, 而接下來的問題則是, 父母對B有多執著。 有些父母的自戀幻覺要輕, 用通常的話來說, 這些父母比較民主, 控制欲望不是那麼強, 甚至沒什麼控制欲望, 那麼, 他們的B就很輕, 既不刻意要求孩子要聽話, 對孩子要做什麼也沒有刻意的期望, 而孩子會覺得在和父母的關係中沒有壓力。 這樣的父母, C也就不大存在了, 他們很少對孩子實施懲罰, 既沒有主動的懲罰, 也沒有被動的懲罰, 所謂被動懲罰, 也即通過傷害自己來控制孩子。

但是, 如果父母對B很執著, 即不管A如何, 他們都在頭腦中限定了孩子的行為方式, 相應的, 孩子會感覺自己的空間被限制住了。 這種被限制感, 有時來自父母的主動懲罰,

Advertisiment
有時則來自父母的被動懲罰, 而那些控制欲望極強的父母則會使用雙重方式, 先是使用主動懲罰, 如果主動懲罰無效就會使用通過傷害自己來控制孩子。

我瞭解過很多這樣的例子:一直以來, 孩子都覺得自己父母堪稱完美, 但突然之間, 一切都改變了, 父母變成非常可怕的人, 會使用一切方式迫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做事。

通常, 這都是投射性認同的典型例子。 父母先是付出A, 在這方面, 他們簡直是不遺餘力, 毫不吝惜地將自己的所有資源給予孩子, 而孩子也回報了他們想要的東西——聽話。 然而, 發生了一件事情, 這件事情可能很大也可能根本不起眼, 其表現都是, 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意思去行動, 即沒有回報父母以B。

Advertisiment

這時, 父母便會使用C, 要麼否定孩子, 要麼壓制孩子, 一開始的力度通常都不大。 但孩子想捍衛自己的選擇, 不想聽父母的, 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 這導致了父母使用C的力度不斷加強, 而最終導致了惡性循環。

自戀幻覺勢必會破壞親密關係

一個男子一直都是父母的乖寶寶, 他和父母的關係也一直很融洽, 他向媽媽承諾, 如果談戀愛了一定會先告訴她。

一開始他也的確是這樣做的, 但後來的一次戀愛, 他一直瞞著媽媽, 直到媽媽發現後才不得已告訴了她。 媽媽不答應他和這個女孩來往, 暗示兒子聽她的, 而兒子先是答應, 但仍然偷偷和那個女孩交往。 媽媽感到不爽, 開始明確表達意見, 發現這樣還是不行後, 不斷加大施加壓力的力度。 最後,她向兒子發出威脅,如果你不和這個壞女孩斷絕關係,我就和你斷絕關係。

我和這對母子聊了約兩個小時,這個媽媽幾次說到,兒子偷偷和那個女孩交往令她非常憤怒,她覺得被背叛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表面上,這個媽媽認為那個女孩很“壞”(除了她這樣看外,別人都不這麼看),實際上,是她的自戀幻覺被破壞了:我對你付出了這麼多(A),你要按照我的意思來(B),否則,你就會受到懲罰(C)。她願意為兒子付出一切乃至生命,但這樣做的一個交換條件是,兒子要把生命交給她支配。

這種自戀的願望,勢必會遭到挑戰,因為大家都自戀,每個人都想活在自己的意志裡而不是他人的意志裡。

夫妻關係中,這種惡性循環也很常見。剛開始建立一個親密關係時,多數人都樂意付出,但慢慢的,疲倦了,出現所謂的審美疲勞了,有時還有深深的絕望感。

這是因為,剛開始建立親密關係時,我們對自戀幻覺很有信心,啊,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夢中情人,她(他)和我想像得一模一樣。於是,自己信心百倍地付出(A),同時渴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想像給予回應(B)。但是,這種夢幻感一定會被破壞,因為對方勢必不是按照你的想像來行動的,她(他)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愛你。無論我們怎麼努力,這一點都不會改變。

當發現不能獲得B時,我們會發生衝突,所謂衝突,就是在表達C。但衝突並不能真正將對方納入自己的幻覺世界。最後,我們累了,所謂累,是我們覺得這套ABC的遊戲玩不下去了。這時,有些人會改變自己的那一套邏輯,而接納對方的真實存在。對此,我們會說,他們磨合成功了。

有些人對自己的邏輯非常執著,他們會將C發展到極致,會一味地譴責甚至攻擊對方,認為他們辜負了自己的付出。

自戀幻覺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這是在壓制對方的存在感,最終導致對方試圖遠離自己,而損害了關係,這是我們陷入孤獨感的根本原因。

怎樣才能打破自戀幻覺呢?一個關鍵是,徹底明白自己開始某事的初衷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這是自己的選擇,所以是自己為這一選擇負責,而不是別人為自己負責。

這個邏輯就斬斷了ABC的三個環節的糾纏。既然我做A是為了自己,那麼B就不存在了,而我也就無從發出C的信號了。

最後,她向兒子發出威脅,如果你不和這個壞女孩斷絕關係,我就和你斷絕關係。

我和這對母子聊了約兩個小時,這個媽媽幾次說到,兒子偷偷和那個女孩交往令她非常憤怒,她覺得被背叛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表面上,這個媽媽認為那個女孩很“壞”(除了她這樣看外,別人都不這麼看),實際上,是她的自戀幻覺被破壞了:我對你付出了這麼多(A),你要按照我的意思來(B),否則,你就會受到懲罰(C)。她願意為兒子付出一切乃至生命,但這樣做的一個交換條件是,兒子要把生命交給她支配。

這種自戀的願望,勢必會遭到挑戰,因為大家都自戀,每個人都想活在自己的意志裡而不是他人的意志裡。

夫妻關係中,這種惡性循環也很常見。剛開始建立一個親密關係時,多數人都樂意付出,但慢慢的,疲倦了,出現所謂的審美疲勞了,有時還有深深的絕望感。

這是因為,剛開始建立親密關係時,我們對自戀幻覺很有信心,啊,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夢中情人,她(他)和我想像得一模一樣。於是,自己信心百倍地付出(A),同時渴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想像給予回應(B)。但是,這種夢幻感一定會被破壞,因為對方勢必不是按照你的想像來行動的,她(他)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愛你。無論我們怎麼努力,這一點都不會改變。

當發現不能獲得B時,我們會發生衝突,所謂衝突,就是在表達C。但衝突並不能真正將對方納入自己的幻覺世界。最後,我們累了,所謂累,是我們覺得這套ABC的遊戲玩不下去了。這時,有些人會改變自己的那一套邏輯,而接納對方的真實存在。對此,我們會說,他們磨合成功了。

有些人對自己的邏輯非常執著,他們會將C發展到極致,會一味地譴責甚至攻擊對方,認為他們辜負了自己的付出。

自戀幻覺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這是在壓制對方的存在感,最終導致對方試圖遠離自己,而損害了關係,這是我們陷入孤獨感的根本原因。

怎樣才能打破自戀幻覺呢?一個關鍵是,徹底明白自己開始某事的初衷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這是自己的選擇,所以是自己為這一選擇負責,而不是別人為自己負責。

這個邏輯就斬斷了ABC的三個環節的糾纏。既然我做A是為了自己,那麼B就不存在了,而我也就無從發出C的信號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