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胖起來容易瘦起來難

看似簡單的道理

肥胖的成因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如果某個人消耗的卡路里比起攝入的少, 那這部分超額便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 反之也應亦然, 少吃吃漢堡, 多騎騎單車――貌似這只是個人的選擇問題。 但, 為什麼有些人會胖有些人就不胖呢?但, 為什麼減肥那麼困難呢?但, 過多的脂肪到底對人體有哪些害處呢?等等的這些問題似乎都無法用簡單的“吃多長膘”解釋, 這已經不再是單純加加減減的問題, 眾多科學家目前也正在尋找解答此類問題的鑰匙。

人們通常認為, 自己吃東西總能“隨心所欲”――但現在要告訴你的是,

Advertisiment
事實遠比這複雜得多。 首先, 一個人對食物的喜好和習慣在年輕時期就形成了。 普魯斯特(Proust)在《追憶似水年華》(RemembranceofThingsPast)中以瑪德琳蛋糕展開回憶;有些菜品就是能讓人感到“舒心”。 這些都是非常本能而自覺的過程。 另外, 康奈爾大學(CornellUniversity)的布萊恩?梵辛克(BrianWansink)調查發現, 無論是餐盤的尺寸還是就餐時的背景音樂, 各種外部因素都會影響人們食用的數量。 只要湯碗夠大, 人就會像頭豬似地饑不擇食(PS:減肥, 從換一個小碗吃飯開始!)。

雖然不同的人存有差異, 但人類機體總是更傾向於獲取, 而非消耗能量。 饑餓抑或是飽腹時, 機體會通過一系列激素(也就是維持自身平衡的因數)作出反應。 胃髒分泌的胃饑餓素會提醒機體攝取食物,

Advertisiment
而脂肪組織分泌的瘦素激素則會指示大腦馬上停止進食。 這些信號有助於機體保持能量供求的平衡, 然而這些信號同樣也會受其他因素的干擾。

美食對胖紙的誘惑

肥胖的人只要一看到好吃的東西, 就會食欲大增、異常興奮(PS:尤其是餓的時候, 滿腦子都是蛋糕薯條燒烤...省略一千種垃圾食品)。 跟體重正常的人相比, 肥胖症者瞥一眼奧利奧(高油烘焙食品), 前額皮質就會被激發活躍起來(這是興奮的信號)。 而胖人的多巴胺受體又可能相對較少。 這兩個因素一旦同時存在, 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他們看到垃圾食品, 在變得異常興奮的同時, 卻較難獲得大快朵頤的快感, 於是便又促使他們吃得更多, 最終就會飲食過量。

Advertisiment
另外, 隨著體重的增加, 瘦素(飽腹感的激素)的濃度水準大幅升高, 以致大腦似乎已經對其停止回應。 而當他們開始減肥時, 瘦素水準降低, 即便他們體內仍有過多的脂肪需要消耗, 大腦也會反應發出饑餓信號。

基因的影響因素

不過, 也不是每個人都是胖子。 針對雙胞胎和親兄弟姐妹的研究表明, 基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肥胖的先天性傾向(PS:你才是胖子, 你全家都是胖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University)的雷多芬?雷貝爾(RudolphLeibel)和他的同事, 首批發現了影響大腦調節食物攝入的部分基因。 自此以後, 基因分析揭開了更多與此相關的基因。 國際肥胖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Obesity)的飛利浦?詹姆斯(PhilipJames)表示, 基因學並不是說那些人一定會變胖,

Advertisiment
基因也無法解釋幾十年來肥胖人數急劇上升的原因。 但這確實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在相同條件下, 有些人相較於其他人會更胖。

減肥路漫漫

讓人們體重增加的機理, 同樣也會作用於減肥, 使得減肥變得更為困難。 雷貝爾教授聲稱, 人類自身會自發地維持脂肪存量, 試圖減肥的人, 他們的身體會發出強烈的信號迫使他們重新積累脂肪(PS:不是我不想減肥, 是我的肥肉捨不得離開~)。 當胃饑餓素(饑餓信號)濃度水準上升時, 瘦素水準就會隨之下降。 最近, 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ofMelbourne)的約瑟夫?普羅耶托(JosephProietto)和他的同事研究後發現, 即使節食減肥後過了一年, 體內的瘦素水準仍然維持在較低水準, 胃饑餓素則相反持續處於高位。 雷貝爾及其同事給肥胖症患者做了核磁共振成像檢查,

Advertisiment
並在節食減肥10%的體重以後, 再次做相同的檢查, 觀察他們大腦對食物的反應。 結果顯示, 減肥前大腦對食物的反應相對平穩, 而節食後則發出強烈的興奮信號。

這些學術研究有助於解釋節食減肥相當困難的原因, 這不只是缺乏毅力的問題, 還有亙古演化的生物反應的作用(PS:真的不是我沒有毅力減肥)。 雷貝爾博士解釋道:“人類的進化過程持續至今, 已經形成的基因結構保護人體體重不會低於極值, 卻沒有設定一個峰值。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