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還是, 享受樂趣?……

以下三位不同領域的名家對教育的本質有著驚人一致的認知, 也許, 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一、教育不教知識技能, 卻讓人勝任任何職業

理查·萊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 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 上一位任滿20年耶魯校長的還是1899年就任的亞瑟·哈德利(Arthur Twining Hadley)。

理查·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 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 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因為, 他認為, 專業的知識和技能,

Advertisiment
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願, 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 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那大學教育有什麼用呢?

理查·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這樣提到, 耶魯致力於領袖人物的培養。 在萊文看來, 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 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 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通識教育的英文是, liberal education, 即自由教育, 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 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 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 不為功利所累, 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 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這, 才是萊文心目中耶魯教育的目的。

正如《大學的觀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約翰·紐曼(John Henry Newman)所說:“只有教育, 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

Advertisiment
只有教育, 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 表達時有說服力, 鼓動時有力量。 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 切中要害, 解開思緒的亂麻, 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 撇開無關的細節。 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 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

二、教育不改變生活環境, 改變人的思維方式

2005年, 美國已故小說家David Foster Wallace曾在Kenyon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演講的一開頭, 他講了一個小故事: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 老魚打招呼道:“早上好, 孩子們。 這水怎麼樣?”兩條年輕的魚繼續遊了一會兒, 終於, 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外一條:“什麼是‘水’?”

演講中提到, 一個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 趕赴辦公室,

Advertisiment
應付8-10個小時充滿挑戰的工作, 然後去超市、做飯, 放鬆一會就得早早上床。 因為, 第二天又得周而復始, 再來一遍。

人, 很容易在這樣的生活裡, 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翻手機、給生活加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開頭的故事一樣, 生活在“水”中太長時間, 已經不知道水是什麼。

Wallace在演講中說到,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 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 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 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 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學會思考、選擇, 擁有信念、自由, 這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獲得幸福的能力。

三、教育讓你幸福, 幸福取決於有意識的思維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

Advertisiment
教授這門課的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教授認為, 幸福取決於你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並總結出了以下12點有意識地獲得幸福的思維方式:

1、不斷問自己問題。 每個問題都會開啟自我探索的門, 然後, 值得你信仰的東西就會顯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

2、相信自己。 怎麼做到?通過每一次解決問題、接受挑戰, 通過視覺想像告訴自己一定做得到, 也相信他人。

3、學會接受失敗, 否則你永遠不會成長。

4、接受你是不完美的。 生活不是一條一直上升的直線, 而是一條上升的曲線。

5、允許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 包括積極和消極的情感。

6、記錄生活可以幫到你。

7、積極思考遇到的一切問題, 學會感激。 感激能帶給人類最單純的快樂。

8、簡化生活。

Advertisiment
貴精不貴多。 對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學會說“no”。

9、幸福的第一要素是:親密關係。 這是人的天性需求, 所以, 要為幸福長久的親密關係付出努力。

10、充分休息和運動。

11、做事有三個層次:工作、事業、使命。 找到你在這個世界的使命。

12、記住:只有自己幸福, 才能讓別人幸福。 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誠實的父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