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要警惕幼兒走路姿勢

小兒長大至1歲左右, 就學著蹣跚走路了, 此時要觀察小兒的走路姿勢, 如走路姿勢有問題, 最可能的疾病是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骨骼畸形, 它的病因不是很明確, 可以有家族史。 以女孩多見, 男女之比為1:4。

此病在小兒行走之前無明顯症狀, 只有通過檢查才能發現。 檢查方法如下:脫去褲子後讓小兒俯臥, 雙腿伸直併攏, 觀察兩側臀紋是否對稱, 一般單側脫位的, 出現患側臀紋增多並上移, 但臀紋不對稱不能說明一定是脫位。 較為可靠的另一檢查方法是將小兒仰臥,

Advertisiment
屈膝、屈髖各90。 , 然後兩手握住小兒雙膝同時外展(即將兩膝向外分開), 正常小兒兩側外展可至150。 ~160。 , 甚至膝部外側可碰到床面;而有脫位的小兒, 兩膝向外分開受阻, 或角度偏小, 揭示內收肌緊張, 但必須排除腦癱病兒, 因為腦癱的小兒大腿內收肌過緊, 也會出現外展受阻。 以上兩種檢查方法應在寶寶期認真進行, 以便早期發現疾病, 早期治療。

如果在早期未發現疾病, 那麼至小兒走路後, 就可發現單側脫位者走路呈跛行, 雙側脫位者則走路搖搖擺擺, 呈鴨步;患側肢體長度比健側要短, 臀肌無力, 臀部扁平呈方形, 習慣上稱為“方臀”。

一旦發現上述任何一種異常, 均應立即請小兒骨科醫生進一步檢查、確診。 治療方法根據小兒的年齡而定。

Advertisiment
3個月以內一般採取保守療法, 可用寬紗布、吊帶、支架固定。 3個月~1歲半可先手法復位, 然後用石膏或支架固定。 如上述保守療法失敗者需進行手術治療。 年長兒需手術治療。 治療越早, 小兒所受痛苦越少, 治療效果越好, 一般5歲之內的小兒經治療後可完全恢復正常。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