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說合作的孩子中更樂於分享

幾個兩三歲的孩子通過合作完成了一項任務, 並因此獲得了獎品, 那麼他們樂意平分這些獎品。 雖然黑猩猩與人的血緣關係最近, 可是在它們的腦海中卻沒有“分享”這個詞, 即便是合作後贏得的食物, 它們還是喜歡據為己有。

德國萊比錫馬克思-普朗克人類進化學研究所的凱薩琳娜·哈曼(Katharina Hamann)說:“在靈長類動物中, 只有人類具有合作精神。 ”雖然其他的靈長類也會一起去覓食, 但這個行為卻與合作不同。 別看幾隻黑猩猩可以聯合起來將猴子殺死, 但它們在分食猴子時也會心不甘, 情不願。

人就大不相同了,

Advertisiment
年僅5到7歲的孩子就能相對公平地分享資源。 但是當孩子小於5歲時, 如果大人沒有特別理由給他們一些糖果的話, 他們就會傾向於將大部分糖果據為己有。 也許你認為只有孩子到了學齡時, 才會樂於分享, 但是哈曼認為這個結論過於草率。

如果這些糖果獎勵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得到, 情況又會如何?這個疑問似乎在我們現實中更為常見, 而且“通過合作獲得獎勵”這個過程能更好地反映我們的進化過程。

合作, 更樂於分享

哈曼引導兩個2歲或3歲的孩子進行了一項實驗。 她讓兩個孩子分別到站一塊木板的兩端, 木板的兩端都放有兩顆小彈珠, 然後讓他們各自拉動木板上的一條繩子。 這樣兩顆彈珠中的一顆就會滾到木板的另一端,

Advertisiment
於是一個孩子可以拿到3顆彈珠, 而另一個孩子只剩下一顆。 之後, 哈曼發現, 一半的2歲孩子和四分之三的 3歲孩子, 都樂意將多出來的那一顆彈珠分給只拿到一顆彈珠的孩子。 但如果孩子不用拉動木板就能得到多餘的彈珠, 他們就不那麼樂意分享了。

哈曼在測試小孩兒是否具有分享意識時的實驗裝置, 當孩子拉動繩子時, 由於兩端受力不均, 其中一邊的彈珠會滾向另一邊。

在第二次實驗中, 哈曼將所有的彈珠堆放在一起, 讓孩子們不再覺得哪些彈珠屬於自己, 哪些屬於對方。 並且這次孩子們不僅需要合作完成任務, 還需要各自完成一項工作。 3歲的孩子在合作的情況下, 仍然更願意分享彈珠。

Advertisiment
但兩歲的孩子, 在無緣由得到獎品、合作得到獎品、各自工作得到獎品這三種情況下的表現差不多。

黑猩猩的表現

拿黑猩猩做實驗要複雜得多, 在野外環境下黑猩猩可不樂意將食物分給同伴, 所以需要找一個它們不用遞送東西的方式。 在哈曼的實驗裝置中, 兩隻黑猩猩需要通過繩子拉動木板, 以便得到上面的葡萄。 在這個過程中一粒葡萄會滑向另一端, 然後掉到下面的蹺蹺板上。 每只黑猩猩都可以踩動蹺蹺板, 得到葡萄。

哈曼測試黑猩猩是否具有“分享”意識的實驗裝置, 當葡萄掉落到蹺蹺板時, 只要一方的猩猩踩動蹺蹺板, 它就可以得到葡萄。

如圖所示, 如果葡萄通過左邊的洞掉到蹺蹺板上, 我們就把左邊的黑猩猩稱為“幸運猩”。

Advertisiment
哈曼發現, 在三分之二的實驗中, 非“幸運猩”會立馬踩下蹺蹺板, 撿起掉落的葡萄。 其他時候, 只要“幸運猩”撿到葡萄, 它們是萬萬不會將葡萄送給搭檔的。 後來哈曼不再讓非“幸運猩”踩蹺蹺板了, 這樣葡萄通通落入“幸運猩”手中, 但即便這樣也只有1/6的“幸運猩”會將掉落的葡萄分給搭檔。

“這是一個很棒的研究”, 杜克大學研究野生靈長類動物合作的伊恩·吉爾比(Ian Gilby)說, “我對這個結果一點兒也不感到意外。 ”這個結果與野生黑猩猩的行為是一致的。

分享, 屬於人類

哈曼認為人類與黑猩猩的區別在於, 人在獲取食物時需要相互依靠, 而黑猩猩不需要。 當它們去捕食時, 幾乎不用合作, 因此它們沒有進化出平分戰果的習慣。

Advertisiment
只有到了需要通力合作才能填飽肚子的時候, 分享才會顯得格外重要。

密西根大學研究靈長類行為的約翰·三穀(John Mitani)說:“我認為人類在分享戰果中與其他生物存在著本質的不同, 其中包括我們的近親黑猩猩。 ”

但是三穀對哈曼的實驗提出了質疑: “在孩子的實驗中, 為什麼不放一些他們喜歡的零食, 比如說糖果?我小的時候也曾玩過彈珠, 但是我早已忘記那時的彈珠能有多大的魅力。 ”

對此哈曼的回應是:“最近已經有人在實驗中證實了糖果和彈珠對小孩兒有相同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 孩子們喜歡玩兒彈珠。 在許多實驗中, 科學家都用彈珠做道具, 孩子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它們。 並且, 在沒有合作的情況下他們都會將彈珠據為己有, 只在合作之後才會分享。” 上一頁12下一頁

分享到:

只在合作之後才會分享。” 上一頁12下一頁

分享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