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重要的是積累經驗, 成功中有成功的經驗, 失敗中有失敗的教訓, 錯誤中有錯誤的緣由。 經驗教訓總結起來, 人生才能不斷向前。 正確的引導, 能讓孩子的每一個錯誤都和進步一樣有價值。
一位家長打電話來, 說他家的孩子已經沒救了, 謊話張口就來, 現在他沒法信任自己的孩子了, 問我怎麼辦。 孩子撒謊, 這是常有的事, 我就一併在這裡解答了。 先給家長們講個故事:
列寧小時候活潑好動, 常把家裡的東西弄壞。 8歲時, 母親帶他到姑媽家做客。 列寧一不小心, 把姑媽的一隻花瓶打破了, 只是當時沒有人看見。
Advertisiment
知子莫若母, 媽媽一眼就看出了兒子異樣的表情, 再說他們家的花瓶也沒少被列寧打破, 但在家裡列寧每次都主動承認錯誤, 從不撒謊。
媽媽想了想, 把這件事情放在心裡, 假裝很信任兒子, 在很長時間內, 她一直沒提起這件事, 而是專講各種各樣誠實守信的故事。 她等待著兒子的良心深處萌發出對自己錯誤行為的羞愧感。
這種策略是有效果的, 列寧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很安靜, 他的內心充滿掙扎。 這天晚上, 媽媽又開始講故事了。 列寧突然大哭起來, 傷心地告訴媽媽:“我撒了謊, 姑媽家的花瓶是我打碎的。 ”最關鍵的時刻到了,
Advertisiment
這件事情讓列寧感慨:“做誠實的人真好, 心裡踏實, 也不用有思想負擔。 ”
偉人也是從普通的小孩子長大的, 父母的引導最關鍵。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謊話, 通常是當面揭穿、嚴厲批評, “看我怎麼收拾你”成了家長的口頭禪。 其實這句話有很不好的暗示, 因為它強調了家長對這件事情的憤怒, 最終起到的是恐嚇的作用, 而沒有起到啟發、引導的作用, 如此一來, 孩子的意識中就會認為犯錯的後果就是挨打, 孩子心裡想的是怎樣逃避懲罰, 而不是決心不撒謊。
撒謊只是孩子壞習慣的一個表現,
Advertisiment
孩子犯錯, 往往不是故意的, 所以在動機上, 他們是“無辜”的。 如果家長過分責怪孩子的無心之錯, 孩子就不會意識到故意犯錯和偶然犯錯之間的區別, 他們只會盡一切可能去避免批評和懲罰, 所以, 孩子們就開始用一個謊言去遮掩另一個謊言, 以至於達到了謊話張口就來的程度。
我並不主張家長把孩子的一切過錯都“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孩子必須學會為自己的錯誤埋單, 只是在懲罰、批評他們的時候, 一定要讓孩子明白, 他們為什麼會受到懲罰, 不是因為他們打碎了一個花瓶, 而是因為他撒了謊、欺騙了親人。
Advertisiment
人與人交流, 重要的是方式問題。 同樣的一個意思, 用不同的話說出來就效果不一樣。 我們常常在商場的試衣間裡面看到“小心試衣弄花了您的口紅”, 其實是想說“別弄髒了新衣服”, 但這樣的提示讓人看了, 心裡面就舒服一些。 誰不是希望心裡舒服, 沒有思想包袱?家長對於說話的方式, 要用心琢磨, 既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意思, 又不會給他留下心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