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說小兒易患中耳炎事出有因

不要忽視小兒中耳炎

小兒中耳炎發病率較高, 在兒童耳部疾病中占首位, 主要集中在學齡前兒童。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表達能力不強, 自己到底哪裡不舒服, 一般說不清楚, 家長很容易忽視孩子的疾病, 延誤病情。

小兒易患中耳炎事出有因

小兒罹患中耳炎遠多於大人, 這是因為兒童耳咽管比大人的短, 而且寬, 因此, 兒童口腔、鼻腔的液體很容易返流到中耳腔, 以致引起中耳感染;同時, 兒童的抵抗力低下, 也容易誘發上呼吸道感染, 甚至導致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兒童中耳炎發病率較高, 而其中70%~80%是由感冒引起的。

Advertisiment

怎樣判斷孩子患了中耳炎

頭痛:孩子患耳附近頭部劇痛, 不肯吃東西, 哭鬧, 不願入睡。

耳痛:中耳炎是寶寶發生耳痛的一種常見病因, 寶寶通常會感覺到耳朵跳痛或刺痛, 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就會加劇。 較大的孩子會說耳痛, 但不會說話的寶寶由於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等。 由於吸吮和吞咽時耳痛會加劇, 所以患中耳炎的寶寶往往不肯吃奶。

發熱:中耳炎往往伴隨有突然發熱, 體溫可升至38。 C至40。 C。

耳流膿:如果耳朵中流出黃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跡的液體, 那麼寶寶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

聽力障礙:具體的表現為, 孩子可能要把電視機的音量放得比平時更大,

Advertisiment
或者經常會要求你重複剛剛講過的話。

如果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經積極正確的治療, 可造成感染的擴散, 引起乳突炎, 急性顱內、顱外的感染如耳源性腦膿腫、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 或轉化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引起耳朵反復流膿。 急慢性中耳炎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周身不適, 體力減退, 最嚴重的是出現聽力減退。

護理及預防中耳炎都重要

母乳有預防中耳炎的效果。 由於母乳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m足以抵禦由口腔吸入至咽喉部及咽鼓管有害菌的侵染, 故能有效地預防或減少嬰幼兒中耳炎的發生。 而用牛奶、奶粉等食品進行人工餵養的嬰幼兒, 由於這些食品無一定數量的活性抗體成分, 故可使病菌有機可乘,

Advertisiment
致使呼吸道或中耳發生感染。

給寶寶洗澡、洗頭時, 防污水流入鼻及耳內。 游泳後可用細小衛生棉簽輕輕擦拭外耳道以保持清潔乾燥。

不要給寶寶挖耳朵, 避免細菌侵入引起感染。 若耳垢較多, 應到醫院清除。

寶寶患中耳炎往往和餵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 有的媽媽在喂乳時圖省事, 讓寶寶平臥餵奶, 或人工餵養時餵奶過多、過急, 使寶寶來不及吞咽而嗆咳, 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 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 因此, 母親給孩子餵奶時應取坐位, 把嬰兒抱起呈斜位, 頭部豎直吸吮奶汁。 人工餵奶時不要太多、太急。

當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 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 引致急性中耳炎。

Advertisiment
擤鼻涕時不要雙手同時擠壓鼻子, 應一側一側進行。

積極預防感冒, 或盡可能縮短感冒週期, 是避免兒童患中耳炎的最佳措施。 同時, 要讓寶寶的鼻腔盡可能保持清潔, 晚間在孩子的臥室內放一台噴霧加濕器。 如果寶寶鼻塞比較厲害, 睡覺時可以把頭部墊得高一些, 這樣積聚於鼻腔內的黏液就不至於流到咽鼓管內。 如果孩子易感冒, 在感冒高發季節來臨之時, 要及時注射流感疫苗或服用中藥預防。

寶寶得了中耳炎後, 應該保證身邊隨時有家長看護, 因為寶寶有可能會出現噁心和嘔吐。 若耳膜穿孔, 會有分泌物流出。 若已經是慢性中耳炎, 耳膜會增厚且結疤, 耳膜活動性下降甚至中耳腔產生膽脂瘤,

Advertisiment
這時就要家長及時帶寶寶再次就醫, 看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寶寶會出現耳痛和耳朵不舒服的現象, 年齡太小的寶寶不會表達, 可能表現出躁動不安, 或去拉扯受感染的耳朵, 應給寶寶剪短指甲, 避免寶寶抓挖耳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