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說心理暗示讓孩子學會分享

其他人的分享行為對寶寶是一種心理暗示。 比如可以通過榜樣暗示, 讓親戚或朋友家很大方的孩子來家做客, 讓他表現出主動分享的行為, 大人們再及時地讚揚他, 寶寶肯定也不甘落後。

還可以通過講故事來暗示寶寶, 讓他懂得只有與人分享, 才會受人歡迎。 家長可以隨時隨地自編故事, 比如小狗汪汪是一個喜歡和別人分享的寶寶, 每當媽媽給他買來好吃的骨頭或者好玩的玩具, 汪汪都會很大方的邀請其他小動物們來分享, 因此大家都很喜歡他, 都願意和他一起玩。 可是小老鼠就很小氣,

Advertisiment
他什麼東西都不願意和別人分享, 總是說:“這是我的, 誰都不能玩。 ”大家都不喜歡他, 他沒有一個好朋友, 所以他整天一個人悶悶不樂。

一個三歲的女孩問媽媽:“橘子為什麼是一瓣一瓣的呢?”媽媽說:“橘子是不是在告訴你, ‘我長成這個樣子, 就是希望你能和大家一起來分享我, 而不是一個人吃哦’”這也是一種暗示。

每當孩子吃什麼, 大人可以先把東西分成幾份, 家裡人一人一份, 並且讓寶寶給長輩們拿過去, 比如你切開一個西瓜, “寶寶, 把這塊西瓜拿給媽媽。 ”“把這塊遞給爺爺。 ”“寶寶, 給媽媽吃一口。 ”千萬不要忘了及時表揚:“謝謝我們的愛心小天使!”。 對於吃慣獨食的寶寶, 一開始可能會不樂意, 甚至大哭大鬧, 家長就要堅決制止他的哭鬧,

Advertisiment
不能遷就。

當孩子決定與他人分享後, 應當及時給予適當的肯定, 讓他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為社會習俗所讚美的事情, 加強他與別人分享的意識, “寶寶懂事了, 能與別人分享玩具, 真讓媽媽高興。 ”“你能和小朋友分享糖果, 真是好孩子。 ”每當父母看到他把自己的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 或者把自己的零食拿給周圍的小孩吃時, 總要不失時機的誇獎他, 這樣他的分享行為就會得到及時的強化, 從而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方法。 如果良好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強化, 他就不會留下什麼印象, 這種偶然出現的良好行為就會減退或消失。

但是有的時候, 孩子的分享行為也會受到打擊, 比如,

Advertisiment
有的小朋友把他的玩具弄壞了, 這樣就會給孩子帶來不愉快的體驗, 可能他就不再樂意和別人分享了。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 要積極引導, 教給寶寶與人分享的技巧, 告訴他在把玩具給小朋友玩的時候可以提醒小朋友要小心, 不要把玩具弄壞了, 等等。

小貼士:不要濫貼標籤

要鼓勵三歲的孩子學會與人分享快樂或者變得慷慨大方, 但不要濫貼標籤, “你真自私!”“真是個小氣鬼!”, 這是在冒險給他們的自我概念帶來某種消極影響, 他們也許開始認同你給他貼上的這個角色, “媽媽說我自私, 說我是小氣鬼, 那我就是自私, 就是小氣鬼。 ”對於三歲的孩子, 他對自己的評價是來自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對他的評價, 所以, 千萬要小心,

Advertisiment
不要過早對孩子下結論, 更不要說這樣的侮辱人格的話, 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產生很壞的負面影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