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說母親是兒子男性特徵的激發者

母親是兒子男性特徵的激發者――

讓男孩因母親而更“強大”

“勇敢、堅強、有領導能力、有責任感、有探索精神……”這些都是形容那些優秀男孩的詞語。 從性別的角度來講, 有些教育學家甚至這樣說, 它們是男性特徵的一種體現。 然而, 對於那些正在成長的男孩來說, 難道他們天生就具備這些男性特徵嗎?

作為成人, 我們知道,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Y染色體已經為男孩規劃好了生長藍圖, 但他們的男性特徵要靠他們體內的雄性激素――睾丸素的刺激才能顯現出來。

然而, 由現在社會上眾多的“娘娘腔”現象,

Advertisiment
我們可以得出, 擁有Y染色體和睾丸素, 男孩仍然不一定會具備男性特徵。 所以, 對於那些正在成長的小男孩來說, 我們不能說他們具備男性特徵, 只能說他們具備男性特徵潛能, 他們的男性特徵是在家長後天的教育中形成的。

一般來說, 男孩男性特徵的獲得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模仿父親或其他男性而獲得;二是被母親或其他女性激發而產生。

在前面的章節中, 我們對“父親對男孩的榜樣作用”已經進行了詳細論述, 我們不再詳細介紹。 在此, 我們詳細講述母親對兒子男性特徵的激發作用。

“母親能激發兒子的男性特徵”, 也許還有很多家長會對這個結論抱懷疑態度, 但通過以下兩個教育案例的對比, 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

Advertisiment

案例一:

自從陽陽出生之後, 媽媽就一直把他當“小皇帝”來養。 陽陽小時候, 只要是出門, 媽媽就抱著他;陽陽到了上學的年齡, 媽媽每天都車接車送……現在, 陽陽都已經上初中了, 同學們都嘲笑他是個“寄生蟲”, 因為離開了媽媽, 他連自己去超市都不敢。 陽陽媽媽也很苦惱, 但無論她再用什麼方式教育兒子, 兒子還是那樣“膽小如鼠”。

案例二:

在冬冬小的時候, 媽媽就把他當“大男孩”來看。 帶冬冬出去散步時, 媽媽這樣對他說:“兒子, 媽媽方向感不好, 很容易迷路, 你可要記好回家的路呀, 一會兒你負責把媽媽帶回家!”果然, 媽媽真的“迷路”了, 但冬冬卻順利地把媽媽“帶”回了家。

每次從超市里回來, 媽媽都會對冬冬說:“兒子, 媽媽力氣太小了,

Advertisiment
你是男子漢, 力氣大, 你要不要幫媽媽拎點東西?”這時, 冬冬總會驕傲地幫媽媽拎東西。

現在, 冬冬已經上小學了, 他的事情不但不用媽媽操心, 而且他還常常以男子漢自居, 幫媽媽做家務、保護媽媽等。

通過這兩個教育案例的對比, 家長們應該能體會到, 母親在激發兒子男性特徵方面的巨大作用了吧!就拿案例一中的陽陽媽媽對陽陽的教育來說, 媽媽整天以“保護者”自居, 那陽陽自然會以“被保護者”的身份自居。 如果男孩一直都把自己定位成一個“被保護者”的角色, 那他身上的男性特徵潛能就會發揮不出來, 久而久之, 這種潛能就會枯萎。 到那時, 就像陽陽媽媽一樣, 即使她已經意識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錯誤,

Advertisiment
男孩的男性特徵也不容易再顯現了, 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那種“被保護者”的角色。

那做母親的應該如何做, 才更有利於兒子男性特徵的顯現呢?

關於這一點, 上述案例中的冬冬媽媽就做得十分科學, 她知道如何給兒子和自己正確定位。 其實, 任何一個孩子與母親的關係都是這樣的:母親凡事包辦, 表現得過於強大, 那孩子就會以“弱者”自居, 其能力就會得不到鍛煉;母親表現得“能力有限”, 孩子就會以“強者”自居, 從而出現體諒母親、保護母親的意識。 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冬冬, 正是因為媽媽一直在扮演“弱者”, 冬冬保護媽媽的責任意識才會如此“強大”。

所以,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這樣說, 養育這些潛力無限的男孩, 母親就應該把自己女性柔弱的一面、渴望被保護的一面表現出來,

Advertisiment
這樣才能更大限度地把男孩的男性特徵激發出來。

但值得母親們注意的是, 激發男孩的男性特徵與戴著性別的眼鏡教育孩子, 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激發男孩的男性特徵, 就是想辦法使男孩把身上的勇敢、堅強、責任感等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但這並不代表, 因為他是個孩子, 家長就必須要求他勇敢;因為他是個男孩, 家長就不允許他哭泣……

舉個例子來說就是, 母親可以假裝“軟弱”來激發男孩的責任感, 但並不能因為他是個男孩, 母親就要求他有責任感, 就要求他有保護自己及家人的意識。

那具體來講, 母親應該如何激發男孩的男性特徵呢?

方法一:男孩“膽小如鼠”→母親要激發他們的“勇敢”潛能

“別碰那個花瓶,你會把它打碎的!”

“天呀,你把我的表拆了,你知道它值多少錢嗎?”

“別碰那個插線板,你會被電死的!”

……

作為與男孩接觸機會最多的人,母親們常常被男孩的好動、冒險以及破壞行為所困擾:她們既為男孩的安全情況擔憂,又為男孩的那些破壞行為感到無奈。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們常常會用這樣的方法來對待男孩:不是嘮叨,就是沖他們大喊大叫。

與男性相比,女性在語言表達方面具有十足的優勢。但在母親教育兒子這方面而言,母親們的語言優勢不但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相反,它卻起著消極的作用。因為很多母親常常會傷心地說:“我說得嘴巴都幹了,我喊得嗓子都啞了,他仍然我行我素!”

大多數的母親都持有這樣的觀點:我說得越多,兒子越聽我的話;我的聲音越大,兒子才會與我合作。然而,心理學家卻表示,對於男孩來講,母親無休止的嘮叨會令他們心煩意亂,更不利於他們合作行為的產生;而母親的大聲責駡、恐嚇等行為,還會促使男孩的男性特徵消失。

一位幼稚園的老師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我們班有一個叫樂樂的小男孩,他膽子特別小,連小女孩都敢欺負他。而且每次挨了欺負,或遇到了什麼令他害怕的事情,他都會拽著我的衣服不放,一直躲在我的後面。

後來,我覺得樂樂的狀態不對,就帶他去看幼稚園的心理醫生。聽完我的講述,又經過與樂樂的接觸,醫生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這個孩子小時候一定受過驚嚇。

我把這個結論告訴了樂樂媽媽,樂樂媽媽傷心地說出了心裡話。原來,在樂樂3歲左右時,他非常頑皮,不是想爬到傢俱上去,就是玩水、玩火……他的媽媽對他沒有辦法,就經常這樣恐嚇他:如果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給打針的大夫;如果你再亂動東西,我就把你的手砍下來……後來,樂樂真的變得聽話了,但與此同時,他的膽子也在一點點地變小,直到變成現在這樣“膽小如鼠”。

聽完這位老師的講述,我們不得不指責樂樂母親的教育方式。其實,樂樂之所以會變得如此膽小,是因為母親的教育方式使他的心理受到了傷害。在這種狀況下,孩子常常會自己幻想出一些恐怖的事物來嚇唬自己,這種恐懼的感覺促使他強烈地依賴家長和成人。所以,每當樂樂感覺到害怕時,他就會拉著老師的衣角不放,一直躲在老師的後面。

樂樂的心理已經受到了傷害,我們再指責樂樂母親的教育方式已經沒有意義。生活中,像樂樂這樣膽小的男孩還有很多,心理學家表示,要拯救這些膽小的男孩,還需要母親的努力,讓男孩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還是拿樂樂為例,要想讓他的膽子變得大起來,母親應該讓他正確認識那些令他恐懼的事物。如,樂樂對打針的大夫有恐懼感,母親就應該引導他認識到,醫生並沒有那麼可怕,打針也沒有那麼可怕;又如,樂樂對火有恐懼感,母親應該讓他知道,如果正確使用,火不但無害,而且還能幫助人們做很多事情……瞭解了這些事情的真相之後,樂樂自然會擺脫那些他自己給自己製造的恐懼感。

男孩體內的睾丸素註定了他們天生就具有冒險的特質,也就是說,每個男孩天生都具有勇敢的潛能。之所以那麼多的男孩會表現出“膽小”的現象,只能說明他們的母親沒有把他們的勇敢潛能激發出來。

女人好像天生就膽小,即使他們做了母親之後,她們這種膽小的情況也沒有改善很多。一位成年男士曾講述過這樣一件事情:

我是一名運動員,在我的運動生涯中,我接受過各種各樣的殘酷訓練,我從沒退縮過,沒有人敢說我“膽小”。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對蛇懷有莫名的恐懼,只要一看到這種動物,我就會頭皮發麻,有時甚至兩腿都打哆嗦。

後來,我終於找到了怕蛇的根源,我的母親就非常怕蛇,我現在還清清楚楚地記得她當時的描述:蛇是令人噁心而恐怖的一種動物,在它發怒的時候,它身上的鱗片都會乍起來;它的頭會高高地抬起,紅紅的舌頭也吐在外面,你想像一下,如果這種可怕的動物突然出現在你的腳下,或突然落在你的頭上,你會有什麼感覺?

自從聽了母親這樣詳細的描述之後,每次見到蛇,我都會覺得莫名的恐怖和噁心。

看,母親害怕蛇,兒子也對蛇有著莫名的恐懼,經過這位男士的講述,我們知道,是他的母親把自己對蛇的恐懼感,原封不動地複製到了他身上。在與孩子接觸的過程中,母親的這種恐懼感的確是可以複製的,因為那些年齡比較小的男孩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根本不懂得什麼叫做害怕,但他能從母親的語言和表情中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並學著接受這種感覺。男孩的恐懼感就是這樣形成的。

其實,在與男孩相處時,如果母親懂得自己具有激發兒子男性特徵的潛能,即使真的對某件事物有恐懼感,這種恐懼感也不會複製給兒子,甚至還能巧妙地激發他的勇敢潛能。

一位母親這樣分享他的教子經驗:

我是一個膽小的母親,因為我特別怕黑。

一天晚上,只有我和5歲的兒子在家,家裡忽然停了電。我感到很害怕,但我努力地使自己鎮定下來,然後用平靜的語氣對兒子說:“兒子,可能是家裡的電卡裡沒電了,來,我們一起把窗簾拉開,這樣屋裡會亮一些。”

窗簾拉開之後,我知道我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去廚房裡找蠟燭,於是,我這樣對兒子說:“兒子,你做小英雄的機會來了,為了防止媽媽被絆倒,你領著媽媽去廚房找蠟燭,好不好?”

聽我這樣說,兒子興奮極了,為給自己爭取做英雄的機會,他這樣對我說:“媽媽,你就坐著吧,你告訴我蠟燭放哪了,我自己去找。”

點上蠟燭後,兒子一直都處於興奮的狀態中,我給他講了很多關於“勇敢”的故事。我告訴他,英雄的使命就是保護自己以及周圍人的安全……

從那之後,每當遇到天黑,或某些危險的事物時,兒子總會主動站在我面前,充當我的保護者。

這位元母親的教育方式與上面那位元母親截然不同,雖然她自己對黑暗有著很深的恐懼,但她懂得如何不把這種恐懼傳染給兒子,如何利用機會激發兒子的“勇敢”潛能。

每個男孩都是在自己的經歷中成長的,就拿上述事例中的這個小男孩來說,一次停電的經歷,讓他懂得了如何做英雄、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在這一過程中,男孩不僅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他的勇敢特徵已經在無意識之中被母親激發出來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

※母親具有激發兒子男性特徵的潛能。

當然,為了男孩的成長,如果母親能夠適當地鍛煉一下自己的膽量,那男孩的男性特徵就會被極大程度地激發出來。對此,心理學家曾這樣說過,那些從小喜歡毛毛蟲,並喜歡“研究”毛毛蟲的孩子,不會輕易受到害怕情緒的影響。當然,這需要母親給男孩做出榜樣,並給他們一定的特權:不僅她自己不能討厭毛毛蟲,而且她還要允許男孩“研究” 毛毛蟲。

方法二:面對男孩的破壞性→母親要激發他的探索欲望

一位小學數學老師曾這樣說過:

男孩們好像天生就對數學感興趣,但根據我多年與這些小學階段男孩接觸的經驗,我覺得他們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可以稱做是“老實本分型”,我講什麼,他們學什麼,只要是我講過的內容,他們很快就學會,但一遇到有難度的題目,他們就無能為力了,更多的時候,他們會連想都不想就放棄。

第二類可以稱做是“探索型”,他們很聰明,而且問題很多,他們時常會問我一些比較深奧的問題,例如1加1為什麼等於2、數字是怎麼樣的……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做那些有難度的題目,並且他們身上有那種不做出來不甘休的精神。

由這位數學老師的講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一般情況下,“老實本分型”的男生數學成績應該還可以,但他們永遠也拿不到高分,因為每張試卷中總會有一些比較難的題目,在這些題目上,他們是不會拿到分數的。

但“探索型”的男孩就不同了,他們也許會因為馬虎做錯一道很簡單的題目,但在那些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上面,這些男孩是一定不會丟分的,因為這些題目是他們的最愛。所以,如果不出什麼意外情況,這些男孩的數學成績一定在班裡遙遙領先。

其實,不僅僅是在數學領域,在任何領域,那些具有“探究”精神的人,都是這個領域最優秀的人。例如,那些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很容易成為他所在領域的權威、他所在領域的領導……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這樣說,人們是否能夠取得成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是否具有“探究”精神。

作為成人,我們知道,每個男孩小的時候都是一個“探究”專家:

他們會把家裡的手電筒大卸八塊,因為他們想知道手電筒為什麼會發光;

他們會把偶爾捉到的小蟲子當成寵物來養,因為他們想知道這些小蟲子是如何生活的;

……

面對男孩的這些“探究”行為,大多數的父親會持無所謂的態度,但母親們卻對此表現得非常敏感。她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男孩是在“探究”,而把男孩的這些行為看做是搗亂和破壞,於是,她們常常會強行壓制男孩的這些行為。

教育專家表示,每個男孩小時候都有強烈的探索欲望,他們想把周圍的所有事情都弄個明白。但可悲的是,由於大多數的母親不瞭解男孩探索精神的重要性,她們常常會把男孩的這種精神扼殺在萌芽之中。

因此,明智的母親從來不說兒子“搗亂鬼”、“破壞大王”,從來不阻止兒子的探索行為,而且她們還常常激發兒子的探索欲望。

小男孩學習了磁鐵的特性之後,拿著一塊圓形的磁鐵問爸爸:“爸爸,磁鐵有磁性,如果把它切斷了,它是不是還會粘在一起呀?”

爸爸正在看足球比賽,他好像沒有時間和精力理兒子,於是他想都不想地說:“你自己試試不就知道了。”

這一幕正好被媽媽看到了,他把男孩叫到身邊,耐心地問他:“今天老師給你講磁鐵的特性了?那你告訴媽媽,磁鐵的特性是什麼?”

“能把鐵的東西都吸起來,你看!”男孩說著用磁鐵去吸引一個鐵制的盒子,接著,他又問媽媽:“媽媽,你說這塊磁鐵要是斷了,是不是還會自動粘上呀?”

媽媽笑著對男孩說:“來,我們把這塊磁鐵切斷,看看結果。”

結果,斷開的磁鐵不但沒有吸在一起,反而互相排斥。看到這種現象,兒子用奇怪的眼神看著媽媽,媽媽笑著對他說:“兒子,你不知道,磁鐵還有一個特性,那就是異性相吸,同性相斥。我們把磁鐵切斷了,它相臨的兩端就變成了同性,互相排斥是很正常的。”

拿著那塊斷開的磁鐵,小男孩很興奮,因為他又掌握了磁鐵的一條特性。

與父親相比,大多數的母親是細心和耐心的,也許父親們會對兒子提出的那些簡單的問題用“幼稚”來評價。但大多數母親們卻不會如此,雖然有時她們也會把男孩的一些行為稱做破壞行為,但她們會拿出足夠的耐心來解答兒子的疑慮。

就拿上述案例中的一家人來說,面對兒子簡單的問題,父親的不耐煩險些讓兒子放棄了探索的欲望,而母親的耐心不僅滿足了男孩的探索心理,而且教男孩掌握了更多關於磁鐵的知識。因為與媽媽一起動手試驗過,也許這個小男孩永遠也不會忘記磁鐵“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性。所以,與父親的做法相比,母親的教育方法要更有利於男孩探索潛能的發揮。

教育專家也明確表示,母親的耐心能夠滿足男孩的探索心理,但母親們最科學的做法還是給男孩機會,讓他盡情去探索,而且,還要給他們相應的指導。例如,當孩子去做一些有危險性的探索時,母親不但要允許他去探索,而且還應該告訴他一些相應的安全知識。例如:

※當男孩去探索“水”的特性時,母親要告訴他們,衣服濕了,馬上把濕衣服換掉可以預防感冒;

※當男孩去探索某件物品是不是導體時,母親要告訴他們,用測電筆幫忙,可以預防被電著;

……

“別碰那個花瓶,你會把它打碎的!”

“天呀,你把我的表拆了,你知道它值多少錢嗎?”

“別碰那個插線板,你會被電死的!”

……

作為與男孩接觸機會最多的人,母親們常常被男孩的好動、冒險以及破壞行為所困擾:她們既為男孩的安全情況擔憂,又為男孩的那些破壞行為感到無奈。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們常常會用這樣的方法來對待男孩:不是嘮叨,就是沖他們大喊大叫。

與男性相比,女性在語言表達方面具有十足的優勢。但在母親教育兒子這方面而言,母親們的語言優勢不但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相反,它卻起著消極的作用。因為很多母親常常會傷心地說:“我說得嘴巴都幹了,我喊得嗓子都啞了,他仍然我行我素!”

大多數的母親都持有這樣的觀點:我說得越多,兒子越聽我的話;我的聲音越大,兒子才會與我合作。然而,心理學家卻表示,對於男孩來講,母親無休止的嘮叨會令他們心煩意亂,更不利於他們合作行為的產生;而母親的大聲責駡、恐嚇等行為,還會促使男孩的男性特徵消失。

一位幼稚園的老師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我們班有一個叫樂樂的小男孩,他膽子特別小,連小女孩都敢欺負他。而且每次挨了欺負,或遇到了什麼令他害怕的事情,他都會拽著我的衣服不放,一直躲在我的後面。

後來,我覺得樂樂的狀態不對,就帶他去看幼稚園的心理醫生。聽完我的講述,又經過與樂樂的接觸,醫生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這個孩子小時候一定受過驚嚇。

我把這個結論告訴了樂樂媽媽,樂樂媽媽傷心地說出了心裡話。原來,在樂樂3歲左右時,他非常頑皮,不是想爬到傢俱上去,就是玩水、玩火……他的媽媽對他沒有辦法,就經常這樣恐嚇他:如果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給打針的大夫;如果你再亂動東西,我就把你的手砍下來……後來,樂樂真的變得聽話了,但與此同時,他的膽子也在一點點地變小,直到變成現在這樣“膽小如鼠”。

聽完這位老師的講述,我們不得不指責樂樂母親的教育方式。其實,樂樂之所以會變得如此膽小,是因為母親的教育方式使他的心理受到了傷害。在這種狀況下,孩子常常會自己幻想出一些恐怖的事物來嚇唬自己,這種恐懼的感覺促使他強烈地依賴家長和成人。所以,每當樂樂感覺到害怕時,他就會拉著老師的衣角不放,一直躲在老師的後面。

樂樂的心理已經受到了傷害,我們再指責樂樂母親的教育方式已經沒有意義。生活中,像樂樂這樣膽小的男孩還有很多,心理學家表示,要拯救這些膽小的男孩,還需要母親的努力,讓男孩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還是拿樂樂為例,要想讓他的膽子變得大起來,母親應該讓他正確認識那些令他恐懼的事物。如,樂樂對打針的大夫有恐懼感,母親就應該引導他認識到,醫生並沒有那麼可怕,打針也沒有那麼可怕;又如,樂樂對火有恐懼感,母親應該讓他知道,如果正確使用,火不但無害,而且還能幫助人們做很多事情……瞭解了這些事情的真相之後,樂樂自然會擺脫那些他自己給自己製造的恐懼感。

男孩體內的睾丸素註定了他們天生就具有冒險的特質,也就是說,每個男孩天生都具有勇敢的潛能。之所以那麼多的男孩會表現出“膽小”的現象,只能說明他們的母親沒有把他們的勇敢潛能激發出來。

女人好像天生就膽小,即使他們做了母親之後,她們這種膽小的情況也沒有改善很多。一位成年男士曾講述過這樣一件事情:

我是一名運動員,在我的運動生涯中,我接受過各種各樣的殘酷訓練,我從沒退縮過,沒有人敢說我“膽小”。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對蛇懷有莫名的恐懼,只要一看到這種動物,我就會頭皮發麻,有時甚至兩腿都打哆嗦。

後來,我終於找到了怕蛇的根源,我的母親就非常怕蛇,我現在還清清楚楚地記得她當時的描述:蛇是令人噁心而恐怖的一種動物,在它發怒的時候,它身上的鱗片都會乍起來;它的頭會高高地抬起,紅紅的舌頭也吐在外面,你想像一下,如果這種可怕的動物突然出現在你的腳下,或突然落在你的頭上,你會有什麼感覺?

自從聽了母親這樣詳細的描述之後,每次見到蛇,我都會覺得莫名的恐怖和噁心。

看,母親害怕蛇,兒子也對蛇有著莫名的恐懼,經過這位男士的講述,我們知道,是他的母親把自己對蛇的恐懼感,原封不動地複製到了他身上。在與孩子接觸的過程中,母親的這種恐懼感的確是可以複製的,因為那些年齡比較小的男孩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根本不懂得什麼叫做害怕,但他能從母親的語言和表情中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並學著接受這種感覺。男孩的恐懼感就是這樣形成的。

其實,在與男孩相處時,如果母親懂得自己具有激發兒子男性特徵的潛能,即使真的對某件事物有恐懼感,這種恐懼感也不會複製給兒子,甚至還能巧妙地激發他的勇敢潛能。

一位母親這樣分享他的教子經驗:

我是一個膽小的母親,因為我特別怕黑。

一天晚上,只有我和5歲的兒子在家,家裡忽然停了電。我感到很害怕,但我努力地使自己鎮定下來,然後用平靜的語氣對兒子說:“兒子,可能是家裡的電卡裡沒電了,來,我們一起把窗簾拉開,這樣屋裡會亮一些。”

窗簾拉開之後,我知道我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去廚房裡找蠟燭,於是,我這樣對兒子說:“兒子,你做小英雄的機會來了,為了防止媽媽被絆倒,你領著媽媽去廚房找蠟燭,好不好?”

聽我這樣說,兒子興奮極了,為給自己爭取做英雄的機會,他這樣對我說:“媽媽,你就坐著吧,你告訴我蠟燭放哪了,我自己去找。”

點上蠟燭後,兒子一直都處於興奮的狀態中,我給他講了很多關於“勇敢”的故事。我告訴他,英雄的使命就是保護自己以及周圍人的安全……

從那之後,每當遇到天黑,或某些危險的事物時,兒子總會主動站在我面前,充當我的保護者。

這位元母親的教育方式與上面那位元母親截然不同,雖然她自己對黑暗有著很深的恐懼,但她懂得如何不把這種恐懼傳染給兒子,如何利用機會激發兒子的“勇敢”潛能。

每個男孩都是在自己的經歷中成長的,就拿上述事例中的這個小男孩來說,一次停電的經歷,讓他懂得了如何做英雄、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在這一過程中,男孩不僅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他的勇敢特徵已經在無意識之中被母親激發出來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

※母親具有激發兒子男性特徵的潛能。

當然,為了男孩的成長,如果母親能夠適當地鍛煉一下自己的膽量,那男孩的男性特徵就會被極大程度地激發出來。對此,心理學家曾這樣說過,那些從小喜歡毛毛蟲,並喜歡“研究”毛毛蟲的孩子,不會輕易受到害怕情緒的影響。當然,這需要母親給男孩做出榜樣,並給他們一定的特權:不僅她自己不能討厭毛毛蟲,而且她還要允許男孩“研究” 毛毛蟲。

方法二:面對男孩的破壞性→母親要激發他的探索欲望

一位小學數學老師曾這樣說過:

男孩們好像天生就對數學感興趣,但根據我多年與這些小學階段男孩接觸的經驗,我覺得他們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可以稱做是“老實本分型”,我講什麼,他們學什麼,只要是我講過的內容,他們很快就學會,但一遇到有難度的題目,他們就無能為力了,更多的時候,他們會連想都不想就放棄。

第二類可以稱做是“探索型”,他們很聰明,而且問題很多,他們時常會問我一些比較深奧的問題,例如1加1為什麼等於2、數字是怎麼樣的……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做那些有難度的題目,並且他們身上有那種不做出來不甘休的精神。

由這位數學老師的講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一般情況下,“老實本分型”的男生數學成績應該還可以,但他們永遠也拿不到高分,因為每張試卷中總會有一些比較難的題目,在這些題目上,他們是不會拿到分數的。

但“探索型”的男孩就不同了,他們也許會因為馬虎做錯一道很簡單的題目,但在那些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上面,這些男孩是一定不會丟分的,因為這些題目是他們的最愛。所以,如果不出什麼意外情況,這些男孩的數學成績一定在班裡遙遙領先。

其實,不僅僅是在數學領域,在任何領域,那些具有“探究”精神的人,都是這個領域最優秀的人。例如,那些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很容易成為他所在領域的權威、他所在領域的領導……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這樣說,人們是否能夠取得成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是否具有“探究”精神。

作為成人,我們知道,每個男孩小的時候都是一個“探究”專家:

他們會把家裡的手電筒大卸八塊,因為他們想知道手電筒為什麼會發光;

他們會把偶爾捉到的小蟲子當成寵物來養,因為他們想知道這些小蟲子是如何生活的;

……

面對男孩的這些“探究”行為,大多數的父親會持無所謂的態度,但母親們卻對此表現得非常敏感。她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男孩是在“探究”,而把男孩的這些行為看做是搗亂和破壞,於是,她們常常會強行壓制男孩的這些行為。

教育專家表示,每個男孩小時候都有強烈的探索欲望,他們想把周圍的所有事情都弄個明白。但可悲的是,由於大多數的母親不瞭解男孩探索精神的重要性,她們常常會把男孩的這種精神扼殺在萌芽之中。

因此,明智的母親從來不說兒子“搗亂鬼”、“破壞大王”,從來不阻止兒子的探索行為,而且她們還常常激發兒子的探索欲望。

小男孩學習了磁鐵的特性之後,拿著一塊圓形的磁鐵問爸爸:“爸爸,磁鐵有磁性,如果把它切斷了,它是不是還會粘在一起呀?”

爸爸正在看足球比賽,他好像沒有時間和精力理兒子,於是他想都不想地說:“你自己試試不就知道了。”

這一幕正好被媽媽看到了,他把男孩叫到身邊,耐心地問他:“今天老師給你講磁鐵的特性了?那你告訴媽媽,磁鐵的特性是什麼?”

“能把鐵的東西都吸起來,你看!”男孩說著用磁鐵去吸引一個鐵制的盒子,接著,他又問媽媽:“媽媽,你說這塊磁鐵要是斷了,是不是還會自動粘上呀?”

媽媽笑著對男孩說:“來,我們把這塊磁鐵切斷,看看結果。”

結果,斷開的磁鐵不但沒有吸在一起,反而互相排斥。看到這種現象,兒子用奇怪的眼神看著媽媽,媽媽笑著對他說:“兒子,你不知道,磁鐵還有一個特性,那就是異性相吸,同性相斥。我們把磁鐵切斷了,它相臨的兩端就變成了同性,互相排斥是很正常的。”

拿著那塊斷開的磁鐵,小男孩很興奮,因為他又掌握了磁鐵的一條特性。

與父親相比,大多數的母親是細心和耐心的,也許父親們會對兒子提出的那些簡單的問題用“幼稚”來評價。但大多數母親們卻不會如此,雖然有時她們也會把男孩的一些行為稱做破壞行為,但她們會拿出足夠的耐心來解答兒子的疑慮。

就拿上述案例中的一家人來說,面對兒子簡單的問題,父親的不耐煩險些讓兒子放棄了探索的欲望,而母親的耐心不僅滿足了男孩的探索心理,而且教男孩掌握了更多關於磁鐵的知識。因為與媽媽一起動手試驗過,也許這個小男孩永遠也不會忘記磁鐵“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性。所以,與父親的做法相比,母親的教育方法要更有利於男孩探索潛能的發揮。

教育專家也明確表示,母親的耐心能夠滿足男孩的探索心理,但母親們最科學的做法還是給男孩機會,讓他盡情去探索,而且,還要給他們相應的指導。例如,當孩子去做一些有危險性的探索時,母親不但要允許他去探索,而且還應該告訴他一些相應的安全知識。例如:

※當男孩去探索“水”的特性時,母親要告訴他們,衣服濕了,馬上把濕衣服換掉可以預防感冒;

※當男孩去探索某件物品是不是導體時,母親要告訴他們,用測電筆幫忙,可以預防被電著;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