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說母親是孩子與學校的橋樑

從小到大, 在別人的眼裡, 我們的兒子都是一個好孩子、好學生, 我們從來不疏於和學校的聯繫, 從小學、初中到高中, 從班主任到各任課老師, 我們經常保持與他們溝通, 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 採用的方法有:(1)積極參加家長會, 會後爭取機會多和老師單獨接觸。 (2)抓住每次去學校的機會找老師瞭解情況, 如下雨給孩子送雨傘, 天變冷給孩子送衣服等。 (3)經常主動打電話找各任課老師聊天。 通過以上途徑, 我們就能比較清楚地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現, 也能針對性地採取一些措施。

孩子不足6歲就上小學,

Advertisiment
而他所在的班是集中識字試點班, 該班要求學生年齡必須滿7歲, 後來成為校長的陳老師是當時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 第一次面試, 她就喜歡上了我們的孩子, 她誇孩子聰明、可愛, 雖然年齡不符合招生條件, 但還是接受了他。 隨後的3年在該校就讀的時間裡, 孩子的母親經常去學校與老師溝通, 老師們對孩子都很關照。 小學四、五年級和初中, 孩子就讀的學校是農業大學的附屬中學(含小學部), 也是他母親任教的學校, 他母親更有機會找各科老師交流了。 四、五年級時的班主任劉老師是個責任心非常強的老師, 由於新到一個地方, 我們怕孩子不適應, 孩子的母親多次找劉老師交流, 把孩子的各方面情況跟她介紹了。
Advertisiment
劉老師知道情況後, 對孩子非常關心, 除學習上嚴格要求外, 生活上也常噓寒問暖。 在老師和父母的關心下, 孩子很快就適應了新的學校環境, 還當上了中隊幹部。

孩子上初中時, 他母親與教孩子英語的周老師一個辦公室, 她經常主動與周老師交談, 詢問孩子的情況。 周老師書教得好, 而且非常關心愛護我們的兒子, 在初中的三年英語競賽中, 孩子多次獲獎。 初中班主任陳老師是學校政教主任, 教孩子數學。 孩子母親也是班主任, 每次向陳老師彙報工作後都要瞭解兒子的各方面情況, 當瞭解到孩子做數學題常因粗心犯錯誤時, 我們就及時做孩子的工作, 教孩子一些集中精神、克服馬虎的方法。

此外, 上初中時孩子的母親就開始給他零用錢,

Advertisiment
每個月2元, 高中增加為5元, 逢年過節另外給點, 這些錢他從來不會去買零食, 除了有一次給他母親買一塊生日蛋糕, 其他全部用來買書。 兒子最喜歡逛書店, 在書店裡你只要去生物學或者文史書櫃前准能夠找到他。 他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了二三十本長篇小說, 大多數都是有關歷史的和武打小說, 而他的同齡人中有一部分此時可能正在遊戲機前廢寢忘食。 上大學後, 他母親在他書桌抽屜的一個信封裡發現有15元錢, 那是他結餘的零用錢。

為了使孩子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 我們還經常向其他學科老師瞭解情況, 初中時孩子的母親從體育老師那兒得知孩子的體育成績不如別人,

Advertisiment
特別是“引體向上”過不了關, 就給他購買了一對三公斤重的小啞鈴。 孩子每天學習之餘練習啞鈴和俯臥撐。 平時我還給兒子作“引體向上”動作示範。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 孩子臂力的增強了, 胸肌發達了, 肩也寬了。 更重要的是, 他從此養成了良好的鍛煉習慣。 孩子的小姑夫羡慕地說:“你們的兒子從豆芽形到一個肩寬背厚的大男子漢, 硬是他堅持鍛煉的結果。 ”

反思: 在中小學教師女性化的趨勢下, 孩子的母親在家、校聯繫上更有其性別優勢。 由於學校教師承受了較大的應試壓力, 加上社會轉型期帶來的一些變化, 家、校聯繫現在也發生了角色的轉變, 即由改革開放前的教師家訪轉變為家長校訪。 一個教師要面對百名以上的學生,

Advertisiment
而父母兩個人才面對一個孩子, 父母親對自己孩子的瞭解遠遠大於教師對學生的瞭解。 因此, 做父母的不應該將孩子推給學校, 而應該主動反映情況, 爭取教師説明。 我非常感謝孩子的母親不厭其煩地與孩子的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溝通, 爭取他們的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