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 只有當兒童有了自己的真正的朋友, 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 孩子才會有對生活經歷更豐富的體會, 才會有交往的快樂, 也才能有相對于成人的獨立性。
親和需要與獨生子女成長
什麼是親和需要
讓一些自願被試的大學生單獨呆在一個小屋裡, 靜躺在帆布床上。 這些大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最大限度地被阻斷, 與外界的環境相對隔絕。 他們會怎麼樣呢?
一開始這些大學生們打算靜思或是睡覺, 但是很快他們就感到無聊、煩躁, 有的甚至產生了幻覺。 兩三天后, 大學生要求終止實驗,
Advertisiment
親和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 美國科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提出社會需要理論, 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類, 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 各層次需要的基本含義如下:
Advertisiment
(1) 生理的需要。 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包括饑、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 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
(2) 安全的需要。 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失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
(3) 情感和歸屬的需要。 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愛的需要, 即人人都需要夥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係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二是歸屬的需要, 即人都希望歸屬於一個群體, 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 並相互關心和照顧。
前三種需要馬斯洛把它們歸為比較低層次的需要, 也就是基本的需要。 後面的兩種需要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Advertisiment
他在解釋精神病人的問題時說:“神經病從其核心和起源來看, 似乎是一種缺失性疾病;它起源於沒有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我稱之為需要的東西, 這些需要和對氨基酸和鈣的需要是一樣的, 即它們的缺失會引起疾病。 大多數神經病, 除其他複雜原因外, 都是一些願望, 如安全、歸屬和自居, 密切親愛關係、尊重和威信等, 未能滿足造成的。 當這些缺失消除了的時候,
Advertisiment
親和需要和一個人的成長有什麼樣的關係呢?需要引發動機, 即一個人有了親和需要, 才會有親和的動機, 才會有與人交往的意願。 有了與人交往的要求, 才會有與人交往的行為。
親和需要強烈的人樂於結交朋友, 為朋友做事情, 對朋友忠誠, 尊重朋友和他人, 遇事樂於與朋友合作, 與朋友有福同享, 有難同當, 喜歡與朋友保持密切的聯繫。
親和展示的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對親和需要的滿足, 可增加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接觸, 密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從而使個體免於由孤獨寂寞而產生的焦慮之苦,
Advertisiment
達爾文之後, 很多人用實驗驗證了達爾文的觀點。 克列奇曾以幼鼠為實驗物件做過一個實驗。 在實驗中他把幼鼠分為三組, 第一組接受各種複雜的刺激, 第二組關在籠子中接受相對較少的刺激, 而第三組完全與外界刺激隔絕。 一段時間之後,對這些幼鼠所做的腦解剖發現,第一組大腦皮質最為豐富,第二組次之,而第三組則十分萎縮。
1996年7月29日,40歲的義大利洞穴專家毛裡奇・蒙塔爾獨自到義大利中部內洛山的一個地下溶洞裡,開始了一年的名為“先鋒地下實驗室”的生活。這個實驗室設在溶洞內的一個68平方米的帳篷裡,裡面有科學實驗用的儀器設備,還有起居室、工作間、衛生間和一個小小的植物園。在這一年中,他吸了380盒香煙,看了100部錄影片,在健身車上騎了1600多千米。第二年的8月1日,蒙塔爾重回人間,他的臉色蒼白而瘦削,如果兩個人同時向他提問,他的大腦就會亂;他變得情緒低落,不善與人交談。雖然他渴望與人相處,希望熱鬧,但他已經喪失了交際的能力。蒙塔爾說,在洞穴呆了一年,才知道人只有與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能享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全部快樂。這是蒙塔爾用喪失人際交往能力的代價求證的人生奧秘。
一段時間之後,對這些幼鼠所做的腦解剖發現,第一組大腦皮質最為豐富,第二組次之,而第三組則十分萎縮。1996年7月29日,40歲的義大利洞穴專家毛裡奇・蒙塔爾獨自到義大利中部內洛山的一個地下溶洞裡,開始了一年的名為“先鋒地下實驗室”的生活。這個實驗室設在溶洞內的一個68平方米的帳篷裡,裡面有科學實驗用的儀器設備,還有起居室、工作間、衛生間和一個小小的植物園。在這一年中,他吸了380盒香煙,看了100部錄影片,在健身車上騎了1600多千米。第二年的8月1日,蒙塔爾重回人間,他的臉色蒼白而瘦削,如果兩個人同時向他提問,他的大腦就會亂;他變得情緒低落,不善與人交談。雖然他渴望與人相處,希望熱鬧,但他已經喪失了交際的能力。蒙塔爾說,在洞穴呆了一年,才知道人只有與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能享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全部快樂。這是蒙塔爾用喪失人際交往能力的代價求證的人生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