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物理15年, 其中教中學物理兩年, 大學13年, 我特別強調學生記憶定義和概念, 如果對基本概念不能精確掌握, 是不能學好物理的。 我這麼做對大學生而言可能合適, 雖然19歲的大學生, 在學習物理概念方面仍感抽象和困難。
如果在小學課堂上教學生認識鳥類, 我們應該像華德福的老師那樣, 可以講有關鳥的故事, 和學生一起唱有關鳥的歌, 模仿鳥的叫聲, 講述鳥與人類的生活, 朗誦有關鳥的詩。 如古詩:
鵝, 鵝, 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詩歌裡呈現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畫面, 白鵝在綠水間遊蕩,
Advertisiment
也許有人會說, 詩歌是語文課的內容, 怎麼能在常識課上讀詩?常識課就應該教知識。 其實持這種觀點的人還沒有理解孩子是怎樣從外界學習的, 在科學誕生前的數千年裡, 我們的祖先是從整體上來感知周圍的世界, 而不是僅依靠大腦。 科學最早起源於人們對大自然的感受中。 試想古時候, 如果人們一天到晚坐在房間裡, 能有科學的發現和創造嗎?學生對自然界的科學認識應建立在豐富的感性經驗基礎上, 建立在生動的形象基礎上。 華德福學校的學生, 雖然比起英國其他的學校, 正規學習科學知識要晚好幾年, 但事實證明華德福的學生受到名牌大學的歡迎,
Advertisiment
從整體上感受大自然出發, 漸漸發展到對自然的分門別類的科學認識, 既符合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過程, 也符合兒童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規律, 有利他們的身心健康。
斯坦納說:“如果我們描述自然, 而不與人相聯繫, 這對9歲兒童是不能理解的。 ”與人相聯繫, 首先要和孩子的生活相聯繫。 他還說:“在自然的學習中, 應該總是把人放在中心。 ”我認為這點很重要。 科學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抽象, 影響到教育, 就是課堂內容脫離人的生活和感情, 老師在教室裡講什麼是樹、什麼是鳥, 介紹它們的特徵等, 卻沒有把動物、植物與人的生活聯繫起來。
Advertisiment
兩年前, 上初一的女兒, 開始學習動物的解剖知識, 她十分反感。 我認為這樣做有損于對生命應有的尊重和敬畏, 學生記住了某個動物的組成部分, 卻把動物從人的生活和大自然中割裂開來, 破壞了對生命的整體認識, 這個生命不僅包括人和動物, 還包括植物、土壤、水、陽光等等。
鳥是什麼?難道僅僅是有羽毛的動物?鳥是一首詩、一幅畫, 是我們人類的朋友, 是來自天國的一首歌, 它飛翔于任何定義之上。
當今世界, 學習科學知識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