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說養個孩子真那麼不容易嗎

親子故事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感歎:“養個孩子真不容易!”

把一個孩子從小養到大家長花盡了心思, 孩子還不聽話, 經常小動作不斷:惡作劇、淘氣、愛哭、告狀、虐待小動物等, 狀況多得數不清, 怎麼教都不管用, 令家長煩惱不已。

其實, 如果家長掌握了正確的方法, 從孩子的心理出發, 真正理解了孩子, 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 “養個孩子”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溝通技巧

1. 淘氣是孩子的“事業”

孩子的小小腦袋中奇思妙想層出不窮, 常常搞得家裡天翻地覆, 張青文就是這樣一名小男孩。

那天, 張青文在客廳裡和媽媽一起吃水果。

Advertisiment
媽媽有事進了一趟臥室, 出來的時候就發現沙發上有一塊大大的印記――兒子又淘什麼氣了?媽媽仔細觀察兒子, 發現兒子把果盤裡的橘子剝開, 把汁整個擠在了沙發上。

這孩子, 淨給媽媽找事!媽媽伸手就是一巴掌, 兒子委屈地哭了起來。

只要在家裡, 張青文就靜不下來, 到處亂跑亂跳, 亂翻東西。 剛剛看上了客廳裡的垃圾筐, 非要把筐裡的東西鼓搗出來。 於是, 媽媽給兒子端來水果, 打開電視, 讓兒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水果, 好不容易轉移了兒子對垃圾筐的注意力, 兒子卻搗出了這麼一個大亂子。

媽媽清理完沙發上果汁的痕跡後, 又發現張青文正拿著一袋奶, 往魚缸裡倒呢!“幹嘛呢!”媽媽大喊, 兒子說:“給紅燈籠喂點奶!”

Advertisiment

金魚怎麼會喝奶呢?這孩子, 整個一孫猴子嘛!每天都得上演一場“大鬧天宮”的戲碼!

遇到這樣能折騰的孩子, 大多家長都會苦惱不已。 他們認為, 孩子給家長添了麻煩, 破壞了家裡的生活秩序, 就是犯錯誤。 殊不知, 孩子並不是父母眼裡的附屬物, 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有自己的想法, 更有被家長尊重的權利。

當孩子淘氣的時候, 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破壞了家裡的物品, 就簡單化地打罵孩子, 要考慮一下孩子為什麼這麼淘氣。 小孩子的好奇是天生的, 會爬、會跑、會跳的時候, 不斷地去觸摸、改變他眼中的事物, 由於孩子的肌肉不發達, 不懂得自己不具備拿起或者扭動一件物品的力量, 把東西弄壞了是不可避免的。

Advertisiment
細心的家長可能會發現, 孩子玩過的東西, 他就不怎麼感興趣了。 所以孩子淘過氣, 搞明白了, 他就不會有第二次了。

如果家長不讓孩子弄, 他的好奇心沒有得到滿足, 他可能就會另尋時機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帶來更大的麻煩。 更糟糕的情況是, 如果孩子被父母嚇唬住了, 從此縮手縮腳, 好奇心和求知心理受到抑制, 大腦沒有得到充足的知識養料, 做起事情來很可能就會缺乏自信。

2. 如何面對告狀的孩子

有的孩子受一點委屈, 就會向家長告小朋友的狀。 在大人眼裡, 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一種懦弱和無能的表現, 是孩子沒事找事, 讓大人很厭煩。

從成長學上來說, 告狀是孩子心理不夠成熟的表現。 孩子受了委屈, 不知道怎麼處理,

Advertisiment
向自己最可信賴的大人傾訴後, 就能宣洩掉緊張的情緒。 所以當孩子告狀的時候, 家長不妨耐心地聽孩子的訴說, 給以適當的回應, 孩子說完也就沒事了。

另外, 小孩子告狀有可能是他小小的嫉妒心在作怪, 家長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

甲和丙是好朋友, 兩個孩子經常一起玩。 但是甲和乙突然好了起來, 不和丙玩了。 於是, 丙便編造了一個故事, 像甲告狀說, 乙曾經說過甲學習很差勁, 不是好學生。 以至於甲和乙打起架來。

遇到這種情況, 家長就要對孩子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 讓孩子明白, 與人為善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誼, 才能快樂地生活在朋友中間。

3. 關注壞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

有的孩子, 生氣的時候就虐待小動物。

Advertisiment
比如, 把小動物的腿腳捆上, 給小動物的脖子上拴上重重的物品, 更有甚者, 拎起小動物就摔到了地上。 這時, 我們不要簡單化地認為孩子沒有愛心。 研究發現, 在很大程度上, 孩子虐待小動物是為了發洩心中的鬱悶, 緩解緊張情緒, 是一種兒童常見的心理障礙。

我們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 才能解決孩子情緒變化的問題。 比如, 新買的衣服被小夥伴取笑了, 考試沒考好, 學不會最喜歡的一首歌等。 所以我們要多和孩子聊天、經常擁抱孩子、和孩子一起做遊戲、一起談談心等, 只有經常和孩子交流, 才會發現問題之所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