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需要標準答案?

滬上有所小學的一年級出了道語文閱讀題, 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 題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 你會怎麼做?”一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 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 對此, 孩子父親想不通:這就是如今的教育嗎?如果是你, 會怎麼回答?

看此新聞, 線民大多稱讚這個學生能獨立思考, 有自己的價值判斷, 難能可貴。 可是, 從學生時代過來的人大體都知道, 出題者出題時已經有了標準答案, 考試就是要求學生答出標準答案。 兩者形同出謎與猜謎, 如果沒有按要求答出標準答案, 老師自然就給一個大大的叉。

Advertisiment
所以, 平心而論, 這個孩子的父親真不該有什麼想不通的, 難道我們曾經經歷的與孩子們正在經歷的有什麼大不同嗎?他如此大驚小怪才讓我不得其解。

如果這個孩子的父親真有什麼想不通的話, 我認為應該是, 為什麼要強調標準答案?這是一個看起來很傻的問題。 沒有標準答案, 如何評判好壞優劣?考試的公平如何體現?是的, 有些科目、題目必須要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這是我們常說的“客觀題”。 數學上一加一的標準答案是二, 這個不能輕易改變, 因為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就會亂套了, 這是對基本常識的推倒, 是不科學的, 當然算不得正確。

但是, 有一些科目、題目, 比如語文等人文社科性質的科目未必一定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Advertisiment
就拿“孔融讓梨”來說, “讓梨”顯出讓者的修養和道德, “不讓”又顯出不讓者不輕易放棄權利。 依據這個思路, 還可以引申出更多的答案來, 這其中誰對誰錯, 孰重孰輕非三言兩語可定。 並且對一個事件的解讀總是隨著社會與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變化, 新的解讀又總是適應新的需要, 往往也更具“標準答案”的價值。 以此觀之, 現在來解讀“孔融讓梨”, 就不應該只有過去的答案, 也不應該只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而是可以有多個答案, 而且每個答案只要能“自圓其說”, 都應該給予肯定, 故孩子說“我不會讓梨”又有何不可?

可是為什麼對那些明明可以有多個合理答案的考試, 偏偏只給一個標準答案呢?這或許可以理解為為了考試公平;方便老師判卷,

Advertisiment
提高閱卷效率。 如果答案並非唯一, 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可得分, 這就要考驗判卷人對“自圓其說”本身的判斷能力了, 分數就可能因判卷人而異, 被“誤判”、“錯殺”的可能性增大, 在涉及到選拔性的考試中, 這裡面的人為風險不可不考慮。

但是, 不能就此因噎廢食吧。 比如作文考試, 哪怕是命題作文, 學生會有千種寫法, 需要老師去做判斷。 老師對作文有基本的判斷能力, 評價不會有大的差錯, 為什麼對別的題就沒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呢?作文可以有多個“標準答案”, 為什麼別的“主觀題”就沒有多個“標準答案”?這要麼說明老師的水準有限, 要麼說明命題者只顧圖省事, 有意無意中扼殺了學生的自由思維,

Advertisiment
使之被限定在一個範圍裡。

而我最為擔心的是, 強調標準答案是因為我們有一種先入為主的, 自視正確的意識、思想、主旨在那裡, 而且這是人人都必須認同甚至遵守的, 否則就是“違規”。 而某個教育本身就是要貫徹落實這種意識、思想和主旨, 考試則是檢查貫徹落實的成效如何。 所以, 唯一的標準答案的功用就在於把學生的意識、思想統一到一個管道中來, 與某個教育意志保持高度一致, 也就部分地實現了教育的目標。

我想這應該是強調標準答案最為深層根本的原因吧。 害怕學生有“稀奇古怪”的想法, 害怕他們言行“出格”, 不能夠統一到所需要的意志上來, 因此, 要規定一個唯一的標準答案。 學生找到了這個唯一的標準答案,

Advertisiment
也就被統一到了所需要的意志上來, 大功即可告成。 可是很顯然, 這種教育方式, 最大的危害是扼殺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 他們被唯一的標準答案限定死了, 就可能認為其他任何可能“自圓其說”的東西都是錯誤的, 不值得相信。 他們在自己認同的答案裡墨守成規, 結果可想而知――讀書讀傻了, 變成一群書呆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