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你解讀孩子的“作”

哭聲篇

哭是她需求的唯一表達方式
驍驍出生的時候, 沒有一點哭聲, 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她生下來, 卻聽不到哭聲, 不用說有多著急, 一個勁地問醫生:“她好嗎?她沒事吧?她為什麼不哭?”醫生不緊不慢地回答:“你急什麼?以後有得哭了!”醫生這句話真的靈驗, 驍驍在此後的日子裡就是用她的“哭”征服了家裡每個人。
驍驍的哭不是那種綿綿小雨般淒淒厲厲的, 讓人憐憫, 而是象水燒開了之後的囂叫, 讓你不管在做什麼都會立刻放下, 直奔過去!記得滿月不久, 有一次給剛洗完澡的驍驍穿衣服, 可能動作慢了點,

Advertisiment
她頓時“囂叫”起來。 因為長輩反復叮嚀不要多抱孩子, 所以我等待了片刻, 不做反應, 沒想到她越哭越厲害, 頃刻間臉漲得緋紅緋紅的, 漸漸發紫, 聲音變得聲嘶力竭, 仿佛再等一秒她就要暈厥過去。 一向鎮定自若的爸爸此時一個箭步沖上去把她抱在懷裡, 花了很長時間才哄得平息下來。 從此以後, 只要哭了, 大家就會抱她。 在那麼年幼的時候, 可能哭是她需求的唯一表達方式。

專家解讀:
對於大多數的父母來講, 驍驍媽媽所描述的這一切恐怕都還歷歷在目。 初為父母者應如何帶孩子, 無論是上了年紀的長輩、有經驗的前輩, 還是滿腹經倫的專家, 都會傳授我們許多高招。 可是面對現實問題, 父母們通常是被弄得手足無措,

Advertisiment
或理論漸漸屈服于現實。 我覺得驍驍媽媽的觀察是那麼的仔細, 所做出的種種決策, 在那種環境下也是適宜的。 有人曾說, 如果你想知道成人應該如何觀察兒童, 那就去看看新生兒的父母(特別是母親)是如何觀察他們的孩子的。 驍驍媽媽對孩子的觀察與分析, 顯然值得我們學習。

語言篇

時間過得飛快, 一轉眼, 驍驍兩歲了, 她會用簡單的語言來表達她的需求了, 但是有時候還是“作”得讓人受不了。
第一“作”——“不要”
會說話的驍驍說的最多的不是“爸爸媽媽”, 而是“不要”, “不要吃飯”、“不要睡覺”、甚至“不要媽媽”……反正是一百一萬個乾脆的“不要”, 凡是她“不要”的是絕對無法勉強的, 大人越是不甘休她越是“不要”得起勁, 一邊哭一邊還揮舞著小拳頭。

Advertisiment
在她情緒激動的時候是無法讓她妥協的, 所以慣用的辦法是轉移她的注意力, 先讓她情緒穩定下來, 再慢慢解釋。 在她的語言理解能力還很貧乏的情況下, 這往往是一件極其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

專家解讀:
2歲左右的兒童與周圍物質世界打交道的能力越來越強, 他們的與人交往的能力也在這些過程中開始形成並發展。 他們想表達自己的想法, 想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辦事(至少是嘗試一些事情), 而並不想完全按照成人的意願辦事。 所以, 我們可以把驍驍的 “不要”理解為孩子獨立性、自主性發展的具體表現。

12;“偏要”
驍驍偏要的東西如果不在最短時間內滿足她, 那就不要想過太平日子, 在一次次的較量之後我們不得不向她妥協。

Advertisiment
驍驍睡覺偏要和外婆睡, 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外婆感冒了, 驍驍只能和爸爸媽媽一起睡, 結果, 從半夜12點就開始哭著叫“外婆呢, 外婆呢……”一直折騰到天亮。

專家解讀:
2歲的孩子已經形成了相當多的習慣。 習慣具有這樣的特點:多次重複, 形成習慣;偶爾破壞習慣, 會不愉快;多次破壞, 習慣會消失(好習慣和壞習慣有差異)。 也就是說, 年幼時形成一些好習慣、避免一些壞習慣的形成, 對兒童以後的成長相當有幫助。 所以, 我們可以把驍驍的“偏要”理解為孩子對業已形成的習慣的堅持。 若能將這種堅持、執著遷移到其它的活動之中並善加運用, 將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作”——“不是這樣的”
驍驍對別人沒有擺弄好她的東西或是說了批評她的話是很惱火的,

Advertisiment
她就會不停地嚷嚷“不是這樣的, 不是這樣的……”, 問她那到底是怎麼樣, 她又不回答, 哭哭鬧鬧好一陣。 有一次等她冷靜了我問她:“驍驍, 剛才你為什麼不開心呢?”她回答:“媽媽說我了!”我這才想起來剛才我無意間跟我媽說過一句:“不要睬她。 ”但完全不是她理解的意思, 也沒想到她聽進去了, 還因此發脾氣, 真讓我哭笑不得!
對於睡覺的被子, 驍驍最最耿耿於懷了, 這象一個死穴, 不能輕易觸及。 也不知道哪點不對她的心思, 老是“不是這樣的, 不是這樣的!”又說不出個所以然, 讓人急死!

專家解讀:
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能夠揣摩、推測他人的心理, 嘗試解釋他人的行為。 比如, 他們通常用願望解釋行為(他這樣做,是因為他想……),能識別他人的情緒。從這個意義上講,年幼兒童也是“小小心理學家”。這種對他人心理狀態的推測能力對他們的社會性發展有關相當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可以把驍驍的“不是這樣的”理解為兒童理解他人內心世界能力的發展。

媽咪疑慮:隨著年齡的增長,驍驍的“作”會不會有所改善呢?
專家解惑:
可以預言,“不要”“偏要”“不是這樣的”這種類型的“作”肯定會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其它類型的“作”又會出現。比如,她可能會不斷地問你問題,一開始是“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後來逐漸變成“為什麼”的問題,通常會問得讓人有些受不了、招架不住;她可能會要你給她講故事,有些故事講了N遍,還要你講,而且你想偷工減料(比如少讀兩行)也不行,她會指出你還有什麼沒講,這時你才明白這個故事其實她自己也會的。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有著不同的特點。作為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盡可能地瞭解孩子的這些特點。從這一點來說,驍驍媽媽是相當成功的。然而,用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瞭解,瞭解之後如何做也是一個大問題。對此,發展心理學家格塞爾給出的建議也許值得關注:

·不要認為你的孩子成

為怎樣的人完全是你的責任,你不要抓緊每一分鐘去教育他;
·學會欣賞孩子的成長,觀察並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現的發展新事實;
·尊重孩子的實際水準,在尚未成熟時,要耐心等待;
·不要老是想”下一步應發展什麼了?“應該讓你的孩子一道充分體驗每一個階段的樂趣。(解讀專家:鄢超雲,學前教育學博士)

他們通常用願望解釋行為(他這樣做,是因為他想……),能識別他人的情緒。從這個意義上講,年幼兒童也是“小小心理學家”。這種對他人心理狀態的推測能力對他們的社會性發展有關相當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可以把驍驍的“不是這樣的”理解為兒童理解他人內心世界能力的發展。

媽咪疑慮:隨著年齡的增長,驍驍的“作”會不會有所改善呢?
專家解惑:
可以預言,“不要”“偏要”“不是這樣的”這種類型的“作”肯定會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其它類型的“作”又會出現。比如,她可能會不斷地問你問題,一開始是“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後來逐漸變成“為什麼”的問題,通常會問得讓人有些受不了、招架不住;她可能會要你給她講故事,有些故事講了N遍,還要你講,而且你想偷工減料(比如少讀兩行)也不行,她會指出你還有什麼沒講,這時你才明白這個故事其實她自己也會的。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有著不同的特點。作為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盡可能地瞭解孩子的這些特點。從這一點來說,驍驍媽媽是相當成功的。然而,用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瞭解,瞭解之後如何做也是一個大問題。對此,發展心理學家格塞爾給出的建議也許值得關注:

·不要認為你的孩子成

為怎樣的人完全是你的責任,你不要抓緊每一分鐘去教育他;
·學會欣賞孩子的成長,觀察並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現的發展新事實;
·尊重孩子的實際水準,在尚未成熟時,要耐心等待;
·不要老是想”下一步應發展什麼了?“應該讓你的孩子一道充分體驗每一個階段的樂趣。(解讀專家:鄢超雲,學前教育學博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