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環境的產物, 而環境又會顯現出一種氛圍。 真正對孩子起作用的是這種氛圍。 老師是不是具有營造氛圍的能力非常關鍵。 這個氛圍必須要有很高的文化含量, 比如講故事, 這個故事如果從我們的老師嘴裡講出來就會形成一種氛圍, 但從一個文化品位不高、沒有充分愛心的人嘴裡講出來, 效果就會截然相反。
氛圍並不是教室佈置得多麼美好, 教學器材多麼高檔, 氛圍是老師身上散發出來的。 如果老師不能散發這樣的氛圍, 就無法吸引孩子, 如果老師能夠散發出這樣的氛圍, 即使將孩子帶進一座非常寒酸的小土屋裡,
Advertisiment
老師是什麼?是種植孩子內心美好感覺的土壤。 如果土壤營養豐富, 莊稼就長得茂盛;如果土壤貧瘠, 莊稼就會顆粒無收。
氛圍的力量永遠大於教育者的力量。 孩子成長的氛圍只有成人才能營造。 成人營造什麼, 孩子就是什麼, 這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心靈的果凍
氛圍是怎樣營造出來的呢?就是愛, 就是智慧, 就是老師所表現出來的口氣、表情、身心等所散發出來的資訊,
Advertisiment
老師作為整個場景中的一個部分, 他如果有很高的文化素養, 對孩子關愛了, 他就有可能以一面旗幟的形象與孩子形成交流, 孩子就會將他作為一個具有人性光輝的符號去愛戴, 他自己也會受到人性光輝的照耀。 要是老師總是在表演一個教師的角色, 他的內心就不會有更多的空間去關注孩子的心靈。 結果就是孩子配合他教學, 而不是他幫助孩子成長。
所以說, 當老師站在講臺上的時候, 實際上是忘我的, 是沒有自我的, 老師的心裡只有孩子。 而當老師的心裡只有孩子的時候, 他就成為教室場景的一個部分了,
Advertisiment
比如說, 一些成人都要教孩子懂禮貌, 見了所有的叔叔阿姨都要問好, 臨走的時候都要說再見。 我們調查了一下, 其實所有的孩子對這件事情都痛苦萬分。
但是我們又不能讓孩子沒有禮貌。 怎麼讓孩子有禮貌呢?我們規定, 所有的老師見了孩子都得先問好。 因為成人已經有了多年的知識學習, 心智成長也已經完成, 並且有很好的文化修養。 孩子還是一個脆弱的小苗子, 沒有多少經驗與社會閱歷, 為什麼成人不先問候一個不是成人的人呢?所以, 我們要求所有的家長不要逼著讓孩子跟老師說再見, 向老師問好, 而是老師必須先向孩子問好。 如果這個孩子向成人問好了, 成人沒看見, 有人告訴他了,
Advertisiment
後來所有的孩子見了老師都主動問好, 一邊喊著老師好, 一邊揮著手就過來了。 禮貌已經成了他們的人格狀態了。 甚至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孩子在幼稚園, 老師正在罰她站, 突然看見有個老人正在窗外朝裡面看, 她便大喊一聲“奶奶好!”引得全班一齊跟著向那位老人問好。
紀律也要從孩子的內心入手, 外在的約束必須建立在內在認同的基礎之上。 我們有個老師非常愛孩子, 孩子怎麼鬧都不發火。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 孩子不尊重她了, 胡鬧, 課堂上吵成一團。 有一次, 她哭著對我說:李老師, 我當不了這個老師了, 我想辭職。
Advertisiment
於是我就示範給她看, 我沒喊著讓孩子們安靜下來, 也沒逮住一個不守紀律的殺雞給猴看, 但是孩子很快就安靜下來不鬧了。 三兩下, 就把那個班整頓得井井有條了。
紀律是什麼?紀律, 是人類的一種素質。 老師要是將紀律作為一種素質在孩子心中建立起來了, 那他就會在所有的場合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加以遵守。 紀律的建立不能靠老師的威嚴, 也不能只靠嚴格的規定。 紀律是人的心靈裡的一種聲音。 作為群體生物, 人天生就有著對紀律對秩序的渴望。
那個老師, 為什麼孩子不聽她的?關鍵是她沒有讓紀律進入孩子的內心, 沒有營造出一個氛圍。
作為老師, 我們要讓孩子感到我們像一盞明燈, 讓他們知道哪裡有暗礁, 需要繞過去,這樣才能照亮孩子的心靈。孩子一見到這樣的老師,內心就會充滿光明,充滿快樂,就會尊重他,佩服他,敬仰他。當一個孩子對老師充滿了強烈的敬仰的時候,他就會順從。這種順從實際上是順從真理,而不是順從某一個人。即便是3歲的孩子,都會因為老師滿足了他的心靈而對老師心生順從的。孩子會像喜歡心愛的果凍一樣喜歡這樣的老師,這樣的老師也就成為他心靈的果凍了。
用靈魂照耀靈魂
有個新來的老師,與孩子認識的時候,按照規定的方式跟他們問好握手,握一下問一問名字。問到一個孩子,說我叫某某某。她想幽默,想表示親近,就說:呀,你的頭怎麼這麼大呀?當時我站在那個孩子的背後,立刻有一種從心靈裡面顫了一下的感覺。那是很微妙的,不愛孩子的人根本感覺不到。我馬上就明白那個孩子受到傷害了。果然,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那個孩子一直悶悶不樂。
問了那個孩子之後,接下來,另一個孩子說:我叫張國榮。這個老師馬上說:你為什麼不叫劉德華?
她想幽默,可是修養不夠,心裡沒有一棵精神的大樹,所以話一出口就變成這種味道,所以她成不了那盞明燈。
我們規定,孩子剛來的時候,不能跟他們開善意的玩笑。那位老師其實是想表達自己的愛,結果正好刺疼了孩子的心。因為他們從幼稚園開始就在遭受粗暴的待遇。在《放飛美國》這本書中,黃礦岩的老師可以說“你們這些傢伙”,而我們卻不能,我們的孩子經不起這樣的玩笑。
孩子在家裡媽媽也會抱抱他親親他,但他的靈魂很少得到賞識與挖掘。就是肉體之內的那個人需要一種高的、有營養的東西,滿足他,使他得到陽光。這個陽光不是物質的,必須是心靈的。心靈的陽光才能照亮他的心靈。所以,當一個人的靈魂需要被照亮的話,只能用另一個人的靈魂去照耀!
需要繞過去,這樣才能照亮孩子的心靈。孩子一見到這樣的老師,內心就會充滿光明,充滿快樂,就會尊重他,佩服他,敬仰他。當一個孩子對老師充滿了強烈的敬仰的時候,他就會順從。這種順從實際上是順從真理,而不是順從某一個人。即便是3歲的孩子,都會因為老師滿足了他的心靈而對老師心生順從的。孩子會像喜歡心愛的果凍一樣喜歡這樣的老師,這樣的老師也就成為他心靈的果凍了。用靈魂照耀靈魂
有個新來的老師,與孩子認識的時候,按照規定的方式跟他們問好握手,握一下問一問名字。問到一個孩子,說我叫某某某。她想幽默,想表示親近,就說:呀,你的頭怎麼這麼大呀?當時我站在那個孩子的背後,立刻有一種從心靈裡面顫了一下的感覺。那是很微妙的,不愛孩子的人根本感覺不到。我馬上就明白那個孩子受到傷害了。果然,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那個孩子一直悶悶不樂。
問了那個孩子之後,接下來,另一個孩子說:我叫張國榮。這個老師馬上說:你為什麼不叫劉德華?
她想幽默,可是修養不夠,心裡沒有一棵精神的大樹,所以話一出口就變成這種味道,所以她成不了那盞明燈。
我們規定,孩子剛來的時候,不能跟他們開善意的玩笑。那位老師其實是想表達自己的愛,結果正好刺疼了孩子的心。因為他們從幼稚園開始就在遭受粗暴的待遇。在《放飛美國》這本書中,黃礦岩的老師可以說“你們這些傢伙”,而我們卻不能,我們的孩子經不起這樣的玩笑。
孩子在家裡媽媽也會抱抱他親親他,但他的靈魂很少得到賞識與挖掘。就是肉體之內的那個人需要一種高的、有營養的東西,滿足他,使他得到陽光。這個陽光不是物質的,必須是心靈的。心靈的陽光才能照亮他的心靈。所以,當一個人的靈魂需要被照亮的話,只能用另一個人的靈魂去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