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為孩子設立啥樣的培養目標

“我的夢想是成為小提琴演奏家, 可是那個年代根本不現實。 現在我要培養自己的女兒來幫我完成這個心願。 ”

“院子裡那幾個小朋友考試都是前幾名, 我的孩子居然還有一門功課不及格, 我怎麼出去見人啊, 真丟臉!”

的確, 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一直持有這些觀點, 並且也是這樣實施的。 正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每一位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殷切希望。 在這裡, “龍”和“鳳”成為了家長為孩子制定的終極培養目標的代名詞。 然而, 事實上很多孩子並不“買帳”, 他們似乎鐵了心要跟家長“對著幹”——不愛學習、不想去學校、不參加培訓,

Advertisiment
甚至不和家長說話, 不理會家長為自己所做的一切。

孩子到底怎麼了?其實, 並不是孩子們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用心良苦。 孩子雖小, 但他們也有自己的思維和自己的觀點, 如果家長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生活, 把孩子當成完成自己夙願的工具, 孩子當然會感到壓抑、憤怒, 對父母不滿。 當孩子認為學習是為父母而不是為自己的時候, 他們就很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對生活缺乏熱情, 家長也會感到失望。

那麼, 家長到底應該為孩子設立什麼樣的培養目標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育研究專家泰勒貝克認為, 根本目標是培養一個有獨立能力的人。 其中最關鍵的是四種能力:自我感知能力:即能夠明瞭自己的內心情感,

Advertisiment
清楚自己的情緒變化;自我激勵能力:即在悲觀失望、意志消沉時能及時調整自己, 重新振作起來;領導和合作的能力:即能夠適應社會, 與他人和諧相處、有效合作, 具備解決和化解矛盾、激勵團隊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即能夠保持終身學習的信念——這些素質遠遠比一次考試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排第幾名、考上某所大學重要得多。

如果孩子沒能使家長如願以償, 家長應該怎樣看待呢?專家有這樣一個小測試, 家長們可以問問自己:“我的孩子雖然沒有達到我定的目標, 但孩子生活得很快樂, 他很努力地學習, 與同學相處融洽, 並且樂於為社會服務。 對這樣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的確, 對孩子的未來充滿希望和幻想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誤, 關鍵是家長要使自己接受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獨立個體, 這才是“真正的希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