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寶寶掛急診家長需要瞭解些什麼?

也許有人以為掛急診比看門診方便, 其實不然。 關於急診, 父母必須知道以下三件事:

1、掛急診不是隨到隨看

“醫師, 我們先來的, 為什麼不是先看我家寶寶?”

門診依掛號先後順序看診, 急診的看診原則是根據傷情及狀況分級決定看診順序。 兒科急診分為四級, 第一級的疾病屬於立即需處理, 第二級的疾病為可能會突然產生危險的狀況, 第三級則是不在一二級之內, 但合乎急診條件者, 第四級是指不符合急診條件, 可延後處理或勸說去看門診。

如果寶寶的狀況屬於第三級, 而比A晩到的B寶寶屬於第二級的疾病,

Advertisiment
不久, 又來屬於第一級的C寶寶, 醫師的看診順序將是C、B、A。

2、急診科的醫師未必具有兒科專科醫師資格

“你們不是醫師嗎, 孩子到底生了什麼病?怎麼講得不清不楚……”

在急診科看診的醫師屬於急診醫學科, 主要責任是在最短時間內幫助患者脫離危險, 至於更精確的診斷與檢査, 則是後續交由專科醫師負責。 術業有專攻, 由於兒科牽涉問題較廣, 為了保障孩子的就醫權益, 某些醫院的做法是由兒科專科醫師駐守在急診科, 專門診治18歲以下的急診患者。 不過, 在人力不足的醫院則未必能如此。 萬一碰到較複雜的病況時, 父母可能無法立即獲得明確的診斷說明, 必須轉到病房由兒科醫師接手, 或通過兒科門診追蹤,

Advertisiment
才能明確瞭解寶寶的狀況。

3、孩子做了不必要的檢査

“抽血很痛啊, 寶寶怕痛, 一定要抽血嗎?進行X光攝影的輻射會不會影響寶寶啊?”

育兒專家提醒, 醫生的眼、口、耳、手勝過檢查儀器, 嬰幼兒的大部分疾病可由有經驗的醫師以理學檢査和聽診器診斷出來。 不過, 掛過急診的父母, 大多免不了有讓寶寶接受驗尿、抽血、進行X光攝影等檢査的經驗, 為求快速診斷與治療, 即使病況不嚴重者也得接受了這些檢査, 父母還得費心安撫孩子被扎針的恐犋情緒。

診斷決定檢査專案。 以一歲以上的孩子發燒為例, 如果症狀明顯, 就不需要接受上述檢査;若症狀不明顯, 則有必要安排相關檢査。 但對三個月以下的嬰兒而言, 因為真的很難觀察,

Advertisiment
所以除了上述檢査, 甚至還需要做腦脊髓液檢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