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湯時, 魚、雞、肉都是整個的或切成塊地浸泡在水中, 隨著水溫升高, 食物中的蛋白質呈凝固狀態留在肉裡而非溶于水中。 據檢測, 湯中蛋白質含量僅為肉中的3~7%;脂肪僅為37%;無機鹽僅為25%。 僅喝湯不吃肉豈不是極大的浪費?再說孩子胃容量小, 喝湯喝入的大量水分佔據了大部分胃容量, 必然影響其他食品的攝入量, 長此餵養必然影響孩子生長。
寶寶添加輔食常見誤區2:添加泥糊狀食品後不減奶量
4~6個月剛開始加泥糊狀食物的寶寶還小, 不會用語言告訴你他是飽還是餓,
Advertisiment
以6個月寶寶為例, 如果寶寶的體重為7公斤, 每日每公斤體重需120千卡熱量, 那麼他每日所需總熱卡=7kg×120千卡/kg=840千卡。
由於每100ml母乳含67千卡熱量,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這種簡易的營養計算還可以用在生長速率未達標需要適當增加營養, 或孩子過於肥胖需要適當控制飲食減去過多食入的熱卡時應用。 一般將每公斤體重熱卡適當增減控制在10~20千卡以內, 是較為穩妥和有效的。
寶寶添加輔食常見誤區3:強迫進食
強迫進食是媽媽充滿“愛”的一種無知的行為。 在寶寶添加輔食的第一個月常常發生媽媽拿自己孩子進食情況和其他孩子比較的現象, 其結果是對自己孩子吃得種類少、吃得量少、體重不如別的孩子長得快等方方面面感到焦慮, 最終導致強迫進食。
我們常說強迫進食會造成厭食。 從生理角度分析, 厭食的寶寶脾胃虛弱,
Advertisiment
厭食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 剛添加輔食時多表現為對吃不感興趣;吃一頓飯時間太長(一般不應超過30分鐘);好不容易吃一口東西含在嘴裡遲遲不下嚥;添加泥糊狀食物個把月之後, 孩子每頓就吃1~2口, 飯量不見增長;勉強多吃一點兒就出現腹脹、嘔吐、打嗝等不適, 時間一長必然導致貧血、營養不良、消瘦、免疫低下等疾病的發生。
儘管採用追著喂、哄著喂或打著吃、罵著吃,
Advertisiment
寶寶添加輔食常見誤區4:瓶裝泥狀食品當“菜”吃
瓶裝泥狀食品是經科研合理配方後制出的嬰幼兒正餐食品。 它既有科學的搭配又能保證熱卡和營養素的量, 因此每日吃多少是有嚴格的計算的。 如果為了省錢拿它當菜配以家庭製作的粥或麵條, 就極有可能減少了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重要營養素的攝入量而造成營養不均衡。
另一方面, 每瓶打開的瓶裝食品保鮮期僅為48~72小時, 我們也不可能在更長的期限內食用它。 因此拿它當“菜”吃的作法是不妥的。
寶寶添加輔食常見誤區5:腹瀉、便秘的寶寶不能加泥糊狀食品
腹瀉指寶寶大便次數和性狀的改變。如果吃母乳的寶寶每日大便為5~6次黃色糊狀,就不能稱為腹瀉。但添加菜泥或果泥後孩子大便中夾雜了一些菜中的纖維或食物的顏色,甚至大便比平時稀,次數也多了一些,是否就不能繼續添加泥糊狀食物呢?
其實這是在開始添加泥糊狀食物時的一種常見現象,孩子適應新食物也需要一個過程,你要允許他去逐漸適應。此時你更應關注的是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他情緒好,食欲好,你就大可不必擔心。只需把給孩子添加的食物做得更細軟一些,並注意少放油就行了。如果出現膿血便或腹瀉同時孩子還發熱,那就有可能是吃了不乾淨或已變質的食物,此時還是要及時上醫院請醫生診治。
便秘指大便硬結、排便困難,靠不吃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用食物調整孩子大便才是一個安全可行的辦法。一般情況下柑桔類、瓜類、油脂類均可利於排便。你可以喂西瓜、甜瓜、黃瓜泥30~50克試一試;也可以多喂些煮軟的蔬菜,如蘿蔔、青菜、紅薯、海帶等;在做菜時比平時多放一點黃油等油脂類的東西都是有效的。要注意的是蘋果泥、蘋果汁有可能使大便變硬,對便秘的孩子暫時不要喂蘋果。
寶寶添加輔食常見誤區6:無規律進食
在寶寶4~6個月每次喂泥糊狀食物後尚可餵奶,而等寶寶7~9個月後,就要用2餐輔食來替換2頓奶了,希望他能定時定地點定量的吃飽。否則孩子會因家長的無序餵養而無法形成胃腸道有規律的飽與饑的節奏,進而影響消化和吸收。等孩子到10~12個月後,一日三餐已成為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作法是讓孩子定時坐在固定位置上進餐。
如果不到吃飯時間孩子要吃的怎麼辦?我想你最好轉移一下他的注意力,跟他玩一會兒或出去走一走。這是為了讓孩子體驗飽和餓的感覺。
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邊吃邊玩怎麼辦?一般情況下調整食物的色、香、味、形,改善進餐氣氛會讓孩子專心吃飯。可也有些孩子不管怎麼說都聽不進去,一口飯包在嘴裡就是不咽;手上拿著食物不往嘴裡送,就捏著玩或滿地扔,拿勺子在碗裡亂攪,就不舀起來吃……我們姑且認為這就是不餓,盡可以把飯菜收走。一般一餐飯不應超過半小時,超過時間你就可以收走。幾次之後孩子會明白吃飯要專心,否則就沒得吃。有人說這叫“惡(餓)治”,其實對1歲左右還不太懂得“講道理”的孩子來說,這一招挺靈。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把食物在收走半小時或1小時後原封不動地端出來給孩子吃,這時他已經餓了,就會專心一些地吃;同時也會明白食物是吃的,不是玩的,從而學會尊重食物。
寶寶添加輔食常見誤區7:不許上桌吃飯
提倡讓孩子上餐桌吃飯,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豐富的學習環境,讓他有更多的自己吃的體驗。孩子的很多行為是在模仿大人時學來的,上餐桌使他看到的不僅僅是更多的飯菜,重要的是看到大人怎麼吃,怎麼交談,這種潛移默化的“身教”在孩子腦海中存留的影響是深遠的。在孩子上餐桌的問題上有些事要提醒家長:
孩子的兒童餐椅要結實安全。
媽媽要坐在孩子身旁,在他自己吃的時候給予幫助。
全家人不要都盯著孩子,給他一個平等、寬鬆的條件,否則大人的焦慮會影響孩子進餐。
大人不要當著孩子面說什麼食物不好吃,這有可能影響孩子造成偏食。
寶寶添加輔食常見誤區8:孩子曾對雞蛋過敏,他從此不能吃雞蛋
通常的過敏是發生在孩子腸道淋巴樣組織對某些特異性抗原(比如雞蛋蛋白質)不具備低免疫反應,也就是對這種蛋白質不具備耐受性而產生了抗原(抗體)反應的結果。通常的作法是中止引發過敏的食物,等寶寶8個月或1歲後再慢慢適應。其間要用替代該食品的其他食品來補充營養素的不足。比如用雞肝來替代雞蛋,用豆漿或特製豆奶來替代牛奶。
具體到6個月內發現對雞蛋過敏的孩子,可以到1歲左右再少量多次地添加直至孩子適應為止。這實際上相當於一種脫敏的療法,少量多次接觸雞蛋蛋白(即過敏原),可以使孩子逐漸適應雞蛋,慢慢地不再對雞蛋過敏。所以並不是一次對雞蛋過敏,這個孩子就永遠不能再吃雞蛋了。
因此拿它當“菜”吃的作法是不妥的。
寶寶添加輔食常見誤區5:腹瀉、便秘的寶寶不能加泥糊狀食品
腹瀉指寶寶大便次數和性狀的改變。如果吃母乳的寶寶每日大便為5~6次黃色糊狀,就不能稱為腹瀉。但添加菜泥或果泥後孩子大便中夾雜了一些菜中的纖維或食物的顏色,甚至大便比平時稀,次數也多了一些,是否就不能繼續添加泥糊狀食物呢?
其實這是在開始添加泥糊狀食物時的一種常見現象,孩子適應新食物也需要一個過程,你要允許他去逐漸適應。此時你更應關注的是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他情緒好,食欲好,你就大可不必擔心。只需把給孩子添加的食物做得更細軟一些,並注意少放油就行了。如果出現膿血便或腹瀉同時孩子還發熱,那就有可能是吃了不乾淨或已變質的食物,此時還是要及時上醫院請醫生診治。
便秘指大便硬結、排便困難,靠不吃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用食物調整孩子大便才是一個安全可行的辦法。一般情況下柑桔類、瓜類、油脂類均可利於排便。你可以喂西瓜、甜瓜、黃瓜泥30~50克試一試;也可以多喂些煮軟的蔬菜,如蘿蔔、青菜、紅薯、海帶等;在做菜時比平時多放一點黃油等油脂類的東西都是有效的。要注意的是蘋果泥、蘋果汁有可能使大便變硬,對便秘的孩子暫時不要喂蘋果。
寶寶添加輔食常見誤區6:無規律進食
在寶寶4~6個月每次喂泥糊狀食物後尚可餵奶,而等寶寶7~9個月後,就要用2餐輔食來替換2頓奶了,希望他能定時定地點定量的吃飽。否則孩子會因家長的無序餵養而無法形成胃腸道有規律的飽與饑的節奏,進而影響消化和吸收。等孩子到10~12個月後,一日三餐已成為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作法是讓孩子定時坐在固定位置上進餐。
如果不到吃飯時間孩子要吃的怎麼辦?我想你最好轉移一下他的注意力,跟他玩一會兒或出去走一走。這是為了讓孩子體驗飽和餓的感覺。
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邊吃邊玩怎麼辦?一般情況下調整食物的色、香、味、形,改善進餐氣氛會讓孩子專心吃飯。可也有些孩子不管怎麼說都聽不進去,一口飯包在嘴裡就是不咽;手上拿著食物不往嘴裡送,就捏著玩或滿地扔,拿勺子在碗裡亂攪,就不舀起來吃……我們姑且認為這就是不餓,盡可以把飯菜收走。一般一餐飯不應超過半小時,超過時間你就可以收走。幾次之後孩子會明白吃飯要專心,否則就沒得吃。有人說這叫“惡(餓)治”,其實對1歲左右還不太懂得“講道理”的孩子來說,這一招挺靈。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把食物在收走半小時或1小時後原封不動地端出來給孩子吃,這時他已經餓了,就會專心一些地吃;同時也會明白食物是吃的,不是玩的,從而學會尊重食物。
寶寶添加輔食常見誤區7:不許上桌吃飯
提倡讓孩子上餐桌吃飯,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豐富的學習環境,讓他有更多的自己吃的體驗。孩子的很多行為是在模仿大人時學來的,上餐桌使他看到的不僅僅是更多的飯菜,重要的是看到大人怎麼吃,怎麼交談,這種潛移默化的“身教”在孩子腦海中存留的影響是深遠的。在孩子上餐桌的問題上有些事要提醒家長:
孩子的兒童餐椅要結實安全。
媽媽要坐在孩子身旁,在他自己吃的時候給予幫助。
全家人不要都盯著孩子,給他一個平等、寬鬆的條件,否則大人的焦慮會影響孩子進餐。
大人不要當著孩子面說什麼食物不好吃,這有可能影響孩子造成偏食。
寶寶添加輔食常見誤區8:孩子曾對雞蛋過敏,他從此不能吃雞蛋
通常的過敏是發生在孩子腸道淋巴樣組織對某些特異性抗原(比如雞蛋蛋白質)不具備低免疫反應,也就是對這種蛋白質不具備耐受性而產生了抗原(抗體)反應的結果。通常的作法是中止引發過敏的食物,等寶寶8個月或1歲後再慢慢適應。其間要用替代該食品的其他食品來補充營養素的不足。比如用雞肝來替代雞蛋,用豆漿或特製豆奶來替代牛奶。
具體到6個月內發現對雞蛋過敏的孩子,可以到1歲左右再少量多次地添加直至孩子適應為止。這實際上相當於一種脫敏的療法,少量多次接觸雞蛋蛋白(即過敏原),可以使孩子逐漸適應雞蛋,慢慢地不再對雞蛋過敏。所以並不是一次對雞蛋過敏,這個孩子就永遠不能再吃雞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