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跟蹤指導家庭教育”課題組研究的個案中, 有一個叫佳佳的男孩。 他今年快4歲了, 住在一個大院裡。 陽光明媚的日子裡, 大院裡總有許多小朋友玩耍。 佳佳也常和姥姥出來, 但他寸步不離姥姥, 總抱著姥姥的腿, 或倚靠, 或轉圈圈, 從不肯走到小朋友中間去。 他的眼睛直直地、遠遠地看著小朋友, 臉上不帶表情, 好像有心事, 又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好像對小朋友們玩的不感興趣。 可姥姥真要是帶他回家呢, 他又不肯了。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小孩子這樣憂心忡忡?這要從佳佳出生不久說起。
佳佳剛出生不久,
Advertisiment
時光飛逝,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一來二去, 哭成了佳佳的毛病了:睡醒覺就哭, 磕一下就哭, 鞋帶開了也哭, 要吃香蕉沒人剝香蕉皮也哭, 吃的米飯有點燙了也哭。 搞得兩位老人不知該怎麼好。
Advertisiment
以後, 街坊四鄰就更難看到佳佳的笑容了。
在佳佳的個案裡,
姥姥和媽媽雙方爭奪孩子的愛,
都想讓孩子跟自己親,
結果媽媽獲勝,
孩子離不開媽媽了,
但孩子每週還要在姥姥那兒呆大部分時間,
於是孩子焦慮不安,
出現明顯的心理問題。
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競爭,
所有人都輸了。
問題出在哪裡呢?
問題在於這幾位家長都有些自我中心,
Advertisiment
姥姥姥爺是隔輩人, 人老惜子, 教育意識或許不強, 可以理解。 問題主要在孩子媽媽身上:如果你工作確實忙, 必須讓孩子與姥姥同住, 你就得做好心理準備, 孩子可能對你沒有對姥姥親, 這很正常, 你可以作些“微調”, 但動作不能太大。 這位母親的“拉攏”工作, 顯然力度太大了, 拉過火了。 你弄得孩子離不開自己, 又不能每天陪著他, 這不麻煩了嗎?
這叫做“情感拔河”, 孩子是被拔的“繩子”, 心靈被雙方拉成兩半了。
我要是這位母親, 要不我就克服重重困難, 自己帶孩子;要不, 我就有意識地不搞得孩子跟自己太親, 以免孩子粘上自己, 送不出去。其實,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不管是在前面哪種情況下,都設法讓孩子多結交些同齡的小朋友,讓孩子從與同齡人的玩耍和交往中,滿足情感的需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得到快樂。因為母親本身也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總有一天孩子得獨自生活、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到時候要走、要出門的是他,他真要不願離開家門,你總不能自己躲到陽臺上去吧?
這位母親想二者得兼,讓孩子情感上跟自己最親,送到姥姥家又沒問題,這是比較難的。據我的經驗,有的孩子能做到這樣,有的孩子就不行。許多孩子因為過於依戀家長,到幼稚園就往死裡哭,情況與此類似。
作家長的,無論爸爸媽媽還是姥姥姥爺,誰不疼孩子?誰不希望孩子跟自己親?此乃人之常情,無可指責。但是這種親首先必須是健康的,而後還得是符合現實條件的。如果聽任這種感情氾濫,淹沒了理智,不管親的是誰,最大的受害者都是孩子。
送不出去。其實,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不管是在前面哪種情況下,都設法讓孩子多結交些同齡的小朋友,讓孩子從與同齡人的玩耍和交往中,滿足情感的需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得到快樂。因為母親本身也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總有一天孩子得獨自生活、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到時候要走、要出門的是他,他真要不願離開家門,你總不能自己躲到陽臺上去吧?這位母親想二者得兼,讓孩子情感上跟自己最親,送到姥姥家又沒問題,這是比較難的。據我的經驗,有的孩子能做到這樣,有的孩子就不行。許多孩子因為過於依戀家長,到幼稚園就往死裡哭,情況與此類似。
作家長的,無論爸爸媽媽還是姥姥姥爺,誰不疼孩子?誰不希望孩子跟自己親?此乃人之常情,無可指責。但是這種親首先必須是健康的,而後還得是符合現實條件的。如果聽任這種感情氾濫,淹沒了理智,不管親的是誰,最大的受害者都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