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無趣的“教”與有趣的“不教”

5歲半的樂樂在畫畫。 她畫的是一棵很高的樹, 樹旁邊是一棟很高的房子, 差不多觸到樹的頂端。 有一個小女孩在房子的最高層, 站在窗邊。 樹和房子歪歪扭扭, 形狀樸拙, 別有一番趣味。

我欣賞著女兒的畫, 聽著女兒的解說, 雖然不懂畫, 卻從這畫裡捕捉到孩子特有的靈氣。 她沒學過畫畫, 也沒人教她畫畫, 她的塗鴉全都依她自己的觀察與想像。 這時奶奶過來了, 她說:“樂樂, 樹哪有這麼高的呢, 這麼粗, 不太像啊!”樂樂說:“我的樹就是這樣的。 ”於是, 奶奶轉過頭對我說:“你要教她畫呀!”我說:“不教, 就讓她自個畫兒多好玩啊。

Advertisiment
”奶奶無可奈何, 搖搖頭, 也不再多說。

我理解奶奶。 我們慣常的思維是孩子生下來, 大人得去“教”孩子。 而在和女兒相處的日子裡, 我越來越體會到“不教”的有趣和“教”的無趣。

記得有一天, 樂樂和好朋友霏霏在玩沙畫。 我當時在廚房, 只聽她一個勁兒地對霏霏說:“你先別撕這些, 不然畫不出來了。 ”我微微探頭看過去, 發現霏霏要把沙畫的底紙撕掉, 樂樂卻不讓。 這樣局面讓我感覺有點尷尬, 因為樂樂說的話恰是出自於我。

那是前一陣子, 樂樂很開心地在玩沙畫, 我看到她把底紙都撕掉了, 這樣一來整幅畫就沒有輪廓, 往上噴顏料就全混在一塊。 我看到了, 就脫口而出:“這怎麼分得清啊?”接著又隨口說了句:“先別撕了。 ”這像是一個建議,

Advertisiment
也像是指令。 現在, 當她把話完全複製給霏霏聽的時候, 我意識到自己的介入干擾了孩子。 無意中, 我的限制性信念, 破壞了她自由玩耍的樂趣。

於是, 我走過去跟樂樂說:“沒關係的, 霏霏有她的玩法, 你有你的玩法, 每個人的玩法不一樣。 ”再過一會兒, 我看到她倆一起玩得很開心, 彩沙一會兒變成漂亮裙子, 一會兒變成好吃的甜點, 她們照自己的想法配上顏色, 變出不同形狀, 特別好玩。

這才是有生命力的創造啊, 有著自己的觀察及領悟。 生活中很多這樣的小片斷, 時常會提醒我不要過多地去“教”孩子。 一旦成人充當了“教官”的角色, 孩子要麼是盲從, 要麼就是抗拒。 樂樂的性子溫順, 比較容易受到大人的影響, 介入過多,

Advertisiment
對她的自主發展是不利的。 對於個性強烈的孩子, 刻意的“教”更是不必了, 他們往往有著強烈的主見, 創造力非凡。

孩子們所需要的也許恰是那份“不教”。 “不教”當中, 沒有條框和限制, 可以自由發揮, 天馬行空自得其樂。 這過程在大人看來, 可能是不可思議和無聊的;而在孩子這兒, 卻充滿著可塑的各種可能, 意義無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