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新生寶寶要注意的十一個問題

照顧新生的嬰兒寶寶應該算是很棘手的一件事情。 小寶寶的身體是那麼的柔軟與脆弱, 讓人都不敢用力地觸碰, 生怕弄疼或者什麼的。 因此爸爸媽媽們都要開始學習餵養寶寶的知識, 才能把寶寶照顧餵養得健康強壯呢。 下面就照顧新生寶寶常遇到的十一個問題進行具體的講解。

Advertisiment

問題1:怎樣給新生兒洗臉、洗頭

准備用品:嬰兒專用臉盆一個, 準備半盆溫水, 水溫在38℃~43℃左右, 柔軟棉質毛巾兩條、嬰兒洗髮香波一瓶、消毒棉棒一包、裝有溫水的茶壺一把、盛汙物的小盤一個、小剪子一把、乾淨上衣若干。

護理要點:用左臂抱起新生兒, 並用左肘部和腰部夾住孩子的臀部和雙下肢, 左手托住頭頸部, 用拇指和中指壓住嬰兒雙耳, 使耳廓蓋住外耳道, 防止洗臉水進入耳道引起炎症。 右手將一塊小毛巾沾濕後略擠一下, 先洗雙眼。 注意小毛巾擦過一隻眼後要換一面再擦另一隻眼,

Advertisiment
然後將毛巾在水中清洗一下, 再擦前額、面頰部及嘴角, 擰乾毛巾擦乾面部。

問題2:怎樣給新生兒洗澡

新媽媽小提醒剛剛開始給寶寶洗澡時, 由於還不太熟練, 可以爸爸媽媽兩個人共同完成, 其中一個人托住寶寶, 另一個人給寶寶洗澡。

新生兒出生後不久便可洗澡, 洗澡前應先將乾淨的衣服與尿布準備好, 室溫控制在24℃~26℃, 水溫應接近新生兒的體溫或375℃左右。 洗澡宜在吃奶前進行, 以防在洗澡的過程中發生吐奶現象。 一般先洗頭和臉, 接著洗前身、後背、手和腳。 洗頭面的方法上文已經介紹過。 頭面洗好後, 若新生兒臍帶未脫落, 仍要將新生兒托於手中, 用柔軟的浴巾擦洗身體, 但不要讓臍帶沾水, 以防感染。

Advertisiment
如臍帶已脫落, 可將新生兒放在浴盆中, 下面應墊一塊柔軟的浴巾或海綿, 用手掌支起頸部, 手指托住頭後部, 讓頭高出水面, 然後再由上而下輕輕擦洗身體前面的每個部位。 如皮膚皺褶處有胎脂, 應細心地輕擦, 若不易去除, 可塗以植物油後再輕輕擦去。 前面洗好後, 用手掌托住胸部, 手指分開托在雙側腋下, 清洗背部及肛門周圍。 最後清洗四肢, 包括腹股溝及膕窩。 身體所有部位都洗好後, 立即將新生兒包在乾淨的幹浴巾中, 輕輕地拍拍, 把新生兒身上的水吸幹, 然後再把眼角、鼻、耳廓等處擦乾淨。 適量地撲些香粉後給新生兒穿上早已準備好的衣服, 墊上尿布, 這樣寶寶將會睡得又香又甜。

問題3:怎樣清潔眼部區域

Advertisiment

如不慎將肥皂水或任何刺激性液體流入嬰兒眼內要及時進行眼部沖洗。

准備用品:細頸小茶壺一把, 內盛適量溫開水, 消毒棉棒一包, 盛汙物小盤一個, 接水臉盆一個, 025%氯黴素眼藥水一支。

護理要點:需兩人協同, 一人將嬰兒抱好, 如沖洗左眼則將嬰兒頭偏向左側, 頭下方地上放置臉盆, 右手將嬰兒左眼上下眼瞼分開, 另一人將細頸小壺的壺嘴距離嬰兒頭部約1~2釐米處, 將小壺略傾斜, 使水緩緩沖向嬰兒眼睛。 注意沖洗時勿將水流入耳道, 水溫不可過高, 沖洗時水壓不可過大, 以免損傷嬰兒眼部組織。 沖洗完畢用消毒棉棒吸淨眼周水漬。 如果還有需要, 再用同樣的方法沖洗另一隻眼睛, 沖畢雙眼各滴025%氯黴素眼藥水1~2滴。

Advertisiment

問題4:怎樣清除鼻內分泌物

新生嬰兒鼻黏膜柔軟而富有血管, 遇到輕微刺激就容易充血、水腫, 使原來較狹窄的鼻腔更加狹窄而致呼吸不暢, 煩躁不安。 另外, 鼻腔分泌物也是造成新生兒鼻堵的重要原因。

准備用品:消毒棉棒一包, 清水。

護理要點:清理鼻腔分泌物時, 切勿用鑷子強力夾出, 要先軟化鼻痂, 用棉棒蘸清水往鼻腔內各滴1~2滴, 或用母乳、牛奶滴入亦可;經1~2分鐘待鼻痂軟化後再用幹棉棒將其拔出, 或用軟物刺激鼻黏膜引起噴嚏, 鼻腔的分泌物即可隨之排除, 從而使新生兒鼻腔通暢。

問題5:怎樣清潔耳部

足月新生兒耳部已完全成形, 但外耳道相對較狹窄, 一旦污水流入耳道深處, 極易引起發炎。 發生炎症後, 對由於局部組織腫脹刺激, 壓迫神經,新生兒會感到疼痛較劇烈,往往不停地哭鬧,夜間難以安睡。因此,無論是給新生兒洗頭、洗澡或滴眼藥時,一定注意勿使污水、藥液等流入耳道深處。一旦發生外耳道炎症,應及時去醫院就醫,按時給寶寶服藥、滴藥,局部熱敷。

准備用品:消毒棉棒一包,盛汙物小盤一個,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一瓶。

護理要點:媽媽洗手後,將新生兒側臥,患耳朝上,用無菌棉棒輕輕擦淨外耳道分泌物,如分泌物過於黏稠不易清理時不要粗暴用力操作,要用棉棒蘸取生理鹽水或用3%雙氧水清洗外耳道;左手牽引耳廓,右手以滴瓶或滴管將藥液滴入耳道後壁3~5滴,輕壓耳廓,使藥液沿耳道壁緩緩流入耳內,按摩耳廓5分鐘左右。注意滴耳藥的溫度應接近體溫,以377℃為宜,以免引起嬰兒產生眩暈噁心等不良反應,注意滴藥時一手拉住耳廓向後下方牽引,使外耳道成垂直方向,使藥液順利進入外耳道深部。

問題6:怎樣清潔口腔

正常新生兒無須進行口腔護理,餵奶後擦淨嘴唇、嘴角、頜下的奶漬,保持皮膚黏膜乾淨清爽即可。如患了口腔炎症或其他口腔疾病則需做口腔護理。

准備用品:一個乾淨的消毒小碗,內放生理鹽水浸泡的大棉球6個,消毒液體石蠟油1瓶,或煮沸過的食用植物油也可以,小鑷子一把,棉棒一包,裝有溫水的小茶壺一個,小毛巾兩塊。

護理要點:先洗淨雙手,將新生兒側臥,用毛巾圍在頦下及枕上,防止沾濕衣服及枕頭。用鑷子夾住一個鹽水棉球,先擦兩頰內部及齒齦外面,再擦齒齦內面及舌部,每擦一個部位,至少更換一次棉球。注意不要觸及咽部,以免引起孩子噁心嘔吐,造成窒息。擦洗之後用毛巾擦淨面部及嘴角,口唇乾燥者塗以石蠟油或食用植物油,口腔內部根據需要塗藥。注意做口腔護理時使用的物品一定要清潔衛生,經過消毒後方可使用。棉球蘸取的溶液不可過多,防止嬰兒將溶液吸入呼吸道;操作時動作要輕,棉球要夾緊,防止棉球掉到口腔後部,堵住咽喉,造成窒息。

問題7:如何給新生兒喂藥

由於新生兒對藥味的反應輕微,所以給新生兒喂藥較大些的小孩相對容易,儘管如此,也應十分慎重地對待。首先用手固定新生兒的頭和手,不讓其過度活動,然後用小勺將藥液放在舌根部,讓其自然咽下,切勿捏鼻灌藥,以防藥物吸入氣管而發生嗆咳、窒息。

問題8:怎樣給新生兒滴眼藥水

新生兒如患眼部炎症,則需按時點眼藥水。

准備用品:消毒棉棒一包,小毛巾一塊,眼藥水,盛汙物小盤一個。

護理要點:先洗淨雙手,將小毛巾放於患眼外側,用左手拇指、食指輕輕分開嬰兒的上下眼瞼,右手持藥瓶至距離眼睛2釐米處時滴藥1~2滴後放開手,用消毒棉棒輕輕擦拭眼周藥液。如雙眼發炎,則先滴患病較輕的眼睛。

問題9:寶寶牙板上的黃白色小點是怎麼回事

在新生兒的牙板上,常會出現一些凸起的黃白色小點,醫學上稱為“上皮細胞珠”,俗稱“馬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無不適感,但個別新生兒可能會出現咬乳☆禁☆頭、搖頭,甚至出現拒奶現象。這主要是由於局部發癢所致,不需任何治療,隨著齒齦的生長發育在數周內可自行被吸收消退。

問題10:怎樣清除胎垢

新媽媽小提醒尿布的選擇——一次性紙尿布方便衛生,易於整理,透氣性差;如果寶寶尿濕了沒有及時更換,很容易出現尿布疹或紅臀。所以我們還是建議有條件的孕婦準備些柔軟的棉布質地的尿布,如:大人貼身的棉質保暖褲,在充分消毒後剪成合適的形狀使用,這樣寶寶用著會更加舒服。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不久,在頭頂部前囟門部位逐漸出現黑色鱗片狀融合在一起的硬痂,不易去掉,稱為“胎垢”。這是由皮脂腺分泌的油脂類物質堆集而成,一般不癢,對孩子健康無任何影響;但看上去很髒,而且新生兒自身可能會感到不舒適,因此應該將其去掉。最好的方法是用消過毒的植物油或石蠟油局部塗擦後予以包好,讓胎垢充分軟化,一般在12小時後即可用紗布輕而易舉地擦掉,這樣既不會對母嬰皮膚產生任何不良的刺激,亦不會擦傷皮膚。

問題11:防止新生兒燙傷

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健全,對外界溫度的變化很敏感,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所以,我們通常用熱水袋幫助其取暖,但如果保暖方法不當或水溫過高,則容易導致新生兒燙傷。最好的方法是將室溫提高,一般使室溫保持在24℃~26℃最好,在這種溫度下,不用保暖,新生兒亦能維持正常的體溫。如室溫低於20℃時,可用熱水袋保暖,水溫為20℃左右(成人用手背試後不覺燙),用毛巾包好後放在兩足部的棉被外。要經常查看熱水袋是否漏水或者水是否涼了,以便及時更換。

如果不慎將新生兒燙傷,則應立即予以治療。當僅是皮膚發紅時,可塗些花生油或凡士林後用乾淨紗布包裹燙傷的局部,一般4~6天就好了;如燙傷起泡,可在起泡處塗油後包裹,讓水泡被自然吸收;當水泡破潰並繼發感染時,應立即到醫院予以治療,同時使用有效抗生素,以防敗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新生寶寶的護理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寶寶可能隨時都會哭鬧起來,讓爸爸媽媽們無所適從,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對於這些沒有經驗又不懂得太多育兒常識的父母來說。應該多讀一些育兒書籍,多多流覽一些育兒網站,學會用科學合理的方式照顧好自己的小寶寶。

壓迫神經,新生兒會感到疼痛較劇烈,往往不停地哭鬧,夜間難以安睡。因此,無論是給新生兒洗頭、洗澡或滴眼藥時,一定注意勿使污水、藥液等流入耳道深處。一旦發生外耳道炎症,應及時去醫院就醫,按時給寶寶服藥、滴藥,局部熱敷。

准備用品:消毒棉棒一包,盛汙物小盤一個,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一瓶。

護理要點:媽媽洗手後,將新生兒側臥,患耳朝上,用無菌棉棒輕輕擦淨外耳道分泌物,如分泌物過於黏稠不易清理時不要粗暴用力操作,要用棉棒蘸取生理鹽水或用3%雙氧水清洗外耳道;左手牽引耳廓,右手以滴瓶或滴管將藥液滴入耳道後壁3~5滴,輕壓耳廓,使藥液沿耳道壁緩緩流入耳內,按摩耳廓5分鐘左右。注意滴耳藥的溫度應接近體溫,以377℃為宜,以免引起嬰兒產生眩暈噁心等不良反應,注意滴藥時一手拉住耳廓向後下方牽引,使外耳道成垂直方向,使藥液順利進入外耳道深部。

問題6:怎樣清潔口腔

正常新生兒無須進行口腔護理,餵奶後擦淨嘴唇、嘴角、頜下的奶漬,保持皮膚黏膜乾淨清爽即可。如患了口腔炎症或其他口腔疾病則需做口腔護理。

准備用品:一個乾淨的消毒小碗,內放生理鹽水浸泡的大棉球6個,消毒液體石蠟油1瓶,或煮沸過的食用植物油也可以,小鑷子一把,棉棒一包,裝有溫水的小茶壺一個,小毛巾兩塊。

護理要點:先洗淨雙手,將新生兒側臥,用毛巾圍在頦下及枕上,防止沾濕衣服及枕頭。用鑷子夾住一個鹽水棉球,先擦兩頰內部及齒齦外面,再擦齒齦內面及舌部,每擦一個部位,至少更換一次棉球。注意不要觸及咽部,以免引起孩子噁心嘔吐,造成窒息。擦洗之後用毛巾擦淨面部及嘴角,口唇乾燥者塗以石蠟油或食用植物油,口腔內部根據需要塗藥。注意做口腔護理時使用的物品一定要清潔衛生,經過消毒後方可使用。棉球蘸取的溶液不可過多,防止嬰兒將溶液吸入呼吸道;操作時動作要輕,棉球要夾緊,防止棉球掉到口腔後部,堵住咽喉,造成窒息。

問題7:如何給新生兒喂藥

由於新生兒對藥味的反應輕微,所以給新生兒喂藥較大些的小孩相對容易,儘管如此,也應十分慎重地對待。首先用手固定新生兒的頭和手,不讓其過度活動,然後用小勺將藥液放在舌根部,讓其自然咽下,切勿捏鼻灌藥,以防藥物吸入氣管而發生嗆咳、窒息。

問題8:怎樣給新生兒滴眼藥水

新生兒如患眼部炎症,則需按時點眼藥水。

准備用品:消毒棉棒一包,小毛巾一塊,眼藥水,盛汙物小盤一個。

護理要點:先洗淨雙手,將小毛巾放於患眼外側,用左手拇指、食指輕輕分開嬰兒的上下眼瞼,右手持藥瓶至距離眼睛2釐米處時滴藥1~2滴後放開手,用消毒棉棒輕輕擦拭眼周藥液。如雙眼發炎,則先滴患病較輕的眼睛。

問題9:寶寶牙板上的黃白色小點是怎麼回事

在新生兒的牙板上,常會出現一些凸起的黃白色小點,醫學上稱為“上皮細胞珠”,俗稱“馬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無不適感,但個別新生兒可能會出現咬乳☆禁☆頭、搖頭,甚至出現拒奶現象。這主要是由於局部發癢所致,不需任何治療,隨著齒齦的生長發育在數周內可自行被吸收消退。

問題10:怎樣清除胎垢

新媽媽小提醒尿布的選擇——一次性紙尿布方便衛生,易於整理,透氣性差;如果寶寶尿濕了沒有及時更換,很容易出現尿布疹或紅臀。所以我們還是建議有條件的孕婦準備些柔軟的棉布質地的尿布,如:大人貼身的棉質保暖褲,在充分消毒後剪成合適的形狀使用,這樣寶寶用著會更加舒服。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不久,在頭頂部前囟門部位逐漸出現黑色鱗片狀融合在一起的硬痂,不易去掉,稱為“胎垢”。這是由皮脂腺分泌的油脂類物質堆集而成,一般不癢,對孩子健康無任何影響;但看上去很髒,而且新生兒自身可能會感到不舒適,因此應該將其去掉。最好的方法是用消過毒的植物油或石蠟油局部塗擦後予以包好,讓胎垢充分軟化,一般在12小時後即可用紗布輕而易舉地擦掉,這樣既不會對母嬰皮膚產生任何不良的刺激,亦不會擦傷皮膚。

問題11:防止新生兒燙傷

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健全,對外界溫度的變化很敏感,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所以,我們通常用熱水袋幫助其取暖,但如果保暖方法不當或水溫過高,則容易導致新生兒燙傷。最好的方法是將室溫提高,一般使室溫保持在24℃~26℃最好,在這種溫度下,不用保暖,新生兒亦能維持正常的體溫。如室溫低於20℃時,可用熱水袋保暖,水溫為20℃左右(成人用手背試後不覺燙),用毛巾包好後放在兩足部的棉被外。要經常查看熱水袋是否漏水或者水是否涼了,以便及時更換。

如果不慎將新生兒燙傷,則應立即予以治療。當僅是皮膚發紅時,可塗些花生油或凡士林後用乾淨紗布包裹燙傷的局部,一般4~6天就好了;如燙傷起泡,可在起泡處塗油後包裹,讓水泡被自然吸收;當水泡破潰並繼發感染時,應立即到醫院予以治療,同時使用有效抗生素,以防敗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新生寶寶的護理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寶寶可能隨時都會哭鬧起來,讓爸爸媽媽們無所適從,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對於這些沒有經驗又不懂得太多育兒常識的父母來說。應該多讀一些育兒書籍,多多流覽一些育兒網站,學會用科學合理的方式照顧好自己的小寶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