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熊孩子”究竟“熊”在哪兒?

孩子無法自控的話, 容易成為熊孩子, 那麼, 熊孩子到底“熊”在哪裡呢?關鍵應該還是自控力的表現吧, 只要學會自我控制情緒和自己的行為, 那麼熊孩子將不復存在。

在一次面向0到2歲孩子家長的育兒講座上, 我在講到如何跟孩子建 立安全型依戀關係時, 建議父母要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進行敏感的回應, 儘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由於時間關係, 我沒有強調從1歲多開始還需要關注孩子的規則意識和自控力的培養。

缺乏自控力, 才是“熊孩子”的根源

前面列舉的這些“熊孩子”的一言一行, 其實就是他們缺乏自控力 的典型表現。

Advertisiment
再進一步歸納, “熊孩子”的行為表現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1)動不動就發火;(2)動不動就動手。 前者主要是情緒控制不 好的表現, 後者主要是行為無法控制的表現。

我們經常看到的極端自我中心、非常任性、亂發脾氣、注意力不集 中、不能忍耐和堅持、無法克制衝動行為等情況, 基本上都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夠所導致。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 追根溯源, 這些行為大都在3歲之前就已經萌芽。

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培養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克萊 爾• 考普認為自控能力的獲得是兒童早期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並將對個體今後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心理學界已有很多研究成果驗證了 這個結論:

Advertisiment

(1)美國有一項針對中產階級家庭背景的幼兒的縱向研究發現, 幼

兒期自我控制能力發展與小學低年級時的學習成績和社會交往能力是有 密切關係的, 具體表現為:早期自控力好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或保持友誼;

在學習生活上更能保持很強的自願控制, 也更喜歡上學;老師對他們的 堅持性和抵制分心能力的打分也較高。

(2)心理學家蜜雪兒等人的一項追蹤研究發現, 4~5歲時能延遲滿足的兒童, 到青春期時父母對其學業成績、社會能力、應對挫折和壓力 等方面有較好的評價, 進入大學前的學業傾向測查中SAT(學術水準評 估測試, 俗稱“美國高考”)得分也較高。

(3)朗根費爾德等人的研究發現, 自我控制能力與語文、數學和其他學校行為有強相關性,

Advertisiment
即便是控制了被試的社會經濟地位, 這種相關 仍然非常顯著。

“熊孩子”的年齡斷和標準是什麼?

按照網友的分析, 可將熊孩子殺傷力大概分下面幾個等級:

最強等級:3-5歲熊孩子。

第二等級:1-3歲熊孩子。

第三等級:嬰兒、初中、高中熊孩子

第一等級孩子必殺技:要玩具、折騰房間、毀壞東西。

第二等級孩子必殺技:破壞東西、亂跑亂叫。

第三等級:由於這時候的“熊孩子”, 已經基本上處於不懂事或者已經成熟的狀態, 基本上對你沒有什麼威脅性, 所以暫且不用擔心。

父母該如何教育“熊孩子”

【情況一】

孩子外出要求買玩具

遭拒後哭鬧讓大人尷尬

每次帶孩子出街, 是陳彤最犯愁的事。 上幼稚園的兒子外出對什麼都充滿好奇,

Advertisiment
“一會鬧著要買玩具槍, 一會站在櫥窗口看著樂高玩具拉也拉不走。 ”兒子鬧得厲害的時候, 陳彤會買下他看中的一樣玩具, 勸說兒子放棄其他東西。 有時, 遇到新奇的玩具, 兒子總要求統統買下, 遭到拒絕後, 一屁股坐在地上哭鬧。 “鬧的時候會給你難看, 路人也跟著目光注視。 ”陳彤說, 買吧, 覺得自己在慣孩子, 不買吧, 又覺得委屈了孩子。

【支招】

“家庭幸福心理”專家雅雅指出:一般來說, 當父母面對要求買玩具而哭鬧的孩子, 剛開始還能立場堅定。 可是當孩子鬧得厲害時, 多數父母選擇趕緊買下東西“息事寧人”。 其實, 孩子哭鬧只是試探父母的態度, 一旦得逞, 孩子就會形成“只要哭鬧就能得到東西”的心理,

Advertisiment
這會給成長買下隱患。 正確的做法是立場強硬+循循善誘, 如果這件東西確實沒必要買, 那就堅持立場, 無視孩子的哭鬧, 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講道理。

【情況二】

親戚朋友家做客 隨意拿東西

到親戚家做客, 對一切都好奇, 見到什麼都想拿, 主人家礙於面子, 往往也會順從孩子。 這是經常在網路上被網友“口誅筆伐”的行為, 白領徐小姐卻感到無奈。 “女兒去小表姐、小表哥家裡玩, 看到玩具槍、電子琴、芭比娃娃、繪本都想要。 ”由於老人過於溺愛, 女兒到了4歲時甚至到了親戚家就直接動手找玩具, 看到喜歡的就當著大人的面可憐兮兮地索要, 有一次甚至偷偷把橡皮藏在身上帶回家。

【支招】

資深親子教育專家許小姐認為:孩子不告知大人, 偷偷把喜歡的東西帶回家時,家長一定要嚴厲教育。此外,家長也要反省自身,是不是對孩子管教過於嚴厲,經常不滿足孩子的要求?3歲以內的孩子可以嘗試用注意力轉移法,讓孩子不再關注眼前喜愛的物品,4歲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進行講道理,談條件,家長不能蠻橫地在外人面前直接訓斥孩子。

【情況三】

時常眼紅小夥伴的玩具

“明明家裡已經有十幾個戰鬥陀螺了,看到小朋友的還是想要。”兒子4歲大時,劉先生發現,兒子時常眼紅小夥伴的玩具和零食,就算家裡已經擁有和小夥伴一模一樣的玩具,兒子依然會認為小夥伴的東西更好。“經常弄得我們很難堪,罵他沒出息。”道理也講過了,教訓也試過了,兒子還是老模樣,劉先生也表示束手無策。

【支招】

育兒達人“婷婷媽”表示:這主要是孩子的好奇心特別強烈、缺少是非辨別能力、父母管教不嚴導致。這種對物品的佔有欲如不進行正確的引導,甚至會讓孩子養成或蠻橫或自卑的性格。孩子對同樣的物品依然有佔有欲,家長不妨通過“比較法”讓孩子知道這是一樣的東西。平時也可以多鼓勵孩子與小夥伴交換食物或玩具,學會分享。

如何防止寶寶變“熊孩子”

1、關鍵階段

研究表明,五歲之前是發展孩子自律性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深受他們所處的人際關係以及圍繞他們並和他們不斷建立重要關係的成人的影響。因此家庭環境及家庭之外的育兒環境的照顧、培育都是決定孩子自律性和日後行為方式的關鍵過程。

2、關鍵因素

實際上孩子成長過程所受到的挑戰一點兒也不比照顧他們的看護人少,他們總要在一堆看護人裡面接受不同的指令、教導、規則以及承擔諸多不同的期望,很少有孩子只接受一對一的教育。

孩子和看護人之間持續建立關係的過程中,看護人之間建立的關係品質優劣,和孩子互動的內容,看護人的身份和職業特徵等這一系列的因素都可能對孩子日後的自律行為產生影響。而在這些因素中,哪一個對發展孩子的自律行為發揮了主要的或者特殊的作用呢?今年(2014)六月新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兒科學》(TheJournalOfPediatrics)上的一篇研究成果很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

研究者們調查了澳大利亞1000多名2-3歲的兒童及其家庭的育兒情況,並對這期間的育兒情況和此後他們4-7歲的自律行為進行了線性回歸分析。其中育兒情況包括:①看護人身份和職業特徵;②育兒過程的活動內容(即看護過程中和孩子互動的內容,如講故事、做遊戲等);③看護人和孩子之間關係的優劣程度(通過孩子是否願意和看護人分享情感、經驗、資訊,孩子是否會主動尋求看護人安慰,孩子是否重視看護人的表揚等行為來進行檢驗)。

結果表明,在三種育兒情況中,看護人身份和職業特徵對孩子日後的兩種自律行為沒有影響,育兒過程的活動內容只對孩子控制社交情緒的能力有影響,而看護人和孩子之間關係的優劣程度對他們未來的兩種自律行為都有顯著且長遠的影響。

偷偷把喜歡的東西帶回家時,家長一定要嚴厲教育。此外,家長也要反省自身,是不是對孩子管教過於嚴厲,經常不滿足孩子的要求?3歲以內的孩子可以嘗試用注意力轉移法,讓孩子不再關注眼前喜愛的物品,4歲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進行講道理,談條件,家長不能蠻橫地在外人面前直接訓斥孩子。

【情況三】

時常眼紅小夥伴的玩具

“明明家裡已經有十幾個戰鬥陀螺了,看到小朋友的還是想要。”兒子4歲大時,劉先生發現,兒子時常眼紅小夥伴的玩具和零食,就算家裡已經擁有和小夥伴一模一樣的玩具,兒子依然會認為小夥伴的東西更好。“經常弄得我們很難堪,罵他沒出息。”道理也講過了,教訓也試過了,兒子還是老模樣,劉先生也表示束手無策。

【支招】

育兒達人“婷婷媽”表示:這主要是孩子的好奇心特別強烈、缺少是非辨別能力、父母管教不嚴導致。這種對物品的佔有欲如不進行正確的引導,甚至會讓孩子養成或蠻橫或自卑的性格。孩子對同樣的物品依然有佔有欲,家長不妨通過“比較法”讓孩子知道這是一樣的東西。平時也可以多鼓勵孩子與小夥伴交換食物或玩具,學會分享。

如何防止寶寶變“熊孩子”

1、關鍵階段

研究表明,五歲之前是發展孩子自律性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深受他們所處的人際關係以及圍繞他們並和他們不斷建立重要關係的成人的影響。因此家庭環境及家庭之外的育兒環境的照顧、培育都是決定孩子自律性和日後行為方式的關鍵過程。

2、關鍵因素

實際上孩子成長過程所受到的挑戰一點兒也不比照顧他們的看護人少,他們總要在一堆看護人裡面接受不同的指令、教導、規則以及承擔諸多不同的期望,很少有孩子只接受一對一的教育。

孩子和看護人之間持續建立關係的過程中,看護人之間建立的關係品質優劣,和孩子互動的內容,看護人的身份和職業特徵等這一系列的因素都可能對孩子日後的自律行為產生影響。而在這些因素中,哪一個對發展孩子的自律行為發揮了主要的或者特殊的作用呢?今年(2014)六月新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兒科學》(TheJournalOfPediatrics)上的一篇研究成果很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

研究者們調查了澳大利亞1000多名2-3歲的兒童及其家庭的育兒情況,並對這期間的育兒情況和此後他們4-7歲的自律行為進行了線性回歸分析。其中育兒情況包括:①看護人身份和職業特徵;②育兒過程的活動內容(即看護過程中和孩子互動的內容,如講故事、做遊戲等);③看護人和孩子之間關係的優劣程度(通過孩子是否願意和看護人分享情感、經驗、資訊,孩子是否會主動尋求看護人安慰,孩子是否重視看護人的表揚等行為來進行檢驗)。

結果表明,在三種育兒情況中,看護人身份和職業特徵對孩子日後的兩種自律行為沒有影響,育兒過程的活動內容只對孩子控制社交情緒的能力有影響,而看護人和孩子之間關係的優劣程度對他們未來的兩種自律行為都有顯著且長遠的影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