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間總有“爭鬥”?
因素1:年齡特點爭鬥指數:(★★★★★)
因為年齡尚小, 孩子們通常以自我為中心, 不懂謙讓, 不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 從而有些固執己見。 他們判斷人或事的好壞以結果為准, 不注重過程和對方動機, 因而會造成誤解及不必要的衝突。
因素2:語言運用能力爭鬥指數:(★★★★)
同樣由於年齡的影響, 他們的語言發展水準受限, 在向別的小朋友表示友好或無惡意的情況下由於語言溝通不明,
Advertisiment
爭鬥指數:(★★★★)
性格較柔弱的孩子在遇到衝突時一般會採取告狀或求助協力廠商, 尤其是與性格較強的孩子發生衝突時, 他們這樣做是避免衝突升級, 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一種措施。 但經常這樣做會強化對方的行為, 從而更加不利於柔弱的孩子。 而較強的孩子可能會訴諸武力或直接爭搶。
孩子“爭鬥”的5大場景
場景1:這是我的椅子!3歲的小馨搬來把椅子, 小雅馬上說:“這是我的椅子, 還我。 ”小馨不示弱, 堅持不讓, 說這是她的椅子。 小雅立馬硬拉小馨起來, 小馨就是不讓, 也用手去推開她。 結果, 兩人你拉我扯地僵持了一會, 小雅看小馨不讓就生氣地走了。
Advertisiment
趙老師案例解析:佔領物品或“領地”
◆ 小年齡的孩子:在由物品、空間爭議引起衝突時通常直接動手。 他們的社會認知、心理理論能力處於較低發展水準, 語言表達能力及意識都較弱, 加之性格不同因而影響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 大年齡的孩子:在語言表達上還是較欠缺, 容易引起誤會並造成衝突。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智力發育, 有的孩子還是採用直接爭奪, 有的則會使用試探性的威脅或和對方交換等緩和手段。 孩子的行動缺乏組織性, 行為不假思索, 具有很大的衝動性。
場景2:我只是想看漂亮的髮夾5歲的月月在遊樂場玩耍的很投入, 突然被對面小朋友頭上戴的漂亮卡通髮夾吸引了,
Advertisiment
趙老師案例解析:故意挑釁
當遇到故意挑釁時, 孩子們採取的反應大多是身體攻擊、言語攻擊或告狀等手段。 隨著年齡的增長, 孩子們能夠清楚地認知對方行為的意圖和動機, 能夠區分無意和有意, 從而採取不同的反應方式。
這類衝突是所有衝突起因中敵意程度最強烈的一種, 主要集中在大年齡段孩子中。
場景3:你弄濕了我的衣服
課外活動結束後, 小朋友們都有序地洗手排隊喝水。 4歲的牛牛在奔跑中不小心撞碰到了正在邊走邊喝水的壯壯,
Advertisiment
趙老師案例解析:孩子的偶然行為
◆ 小年齡的孩子:由偶然行為造成的衝突幾乎都是訴諸告狀, 這是因為孩子還不能區分對方是否為有意行為, 判斷人或事情的好壞以結果為標準, 而不注重過程或對方的動機。
◆ 大年齡的孩子:在由對方的偶然行為發生的衝突中大多是採用身體攻擊、威脅命令或告狀。 這些偶然行為有些是由於孩子不能判斷對方的有意或無意, 因而採取了告狀或攻擊性行為。 有些行為孩子可以判斷對方是否為有意或無意, 但卻不能容忍諒解對方而產生報復或威脅行為。
Advertisiment
5歲的大雙和卯卯在一起下飛行棋, 因為有快有慢, 開始出現差距, “我說的遊戲規則才是對的!”於是, 兩個人開始對遊戲規則產生了分歧。 一邊爭搶篩子, 一邊動手推對方。
趙老師案例解析:干涉並控制他人
孩子們在別人干涉、控制自己時都會採取告狀或身體攻擊的手段, 但不同關係之間的孩子在衝突過後會有不同的結果, 關係好些的同伴間似乎不會因為不太惡意的干涉控制而反目。 關係不是很好的同伴或者陌生孩子間如果不能相互容忍, 雙方會因此情緒受到些影響。
場景5:是他先打我的!
早操結束後, 老師請小朋友們將呼拉圈整齊地擺放到指定位置, 而成成卻直接將圈圈扔過去。 此時, 站在一旁的石頭(5歲)看到了,帶著不滿的情緒走過去用拳頭捶了一下成成的背,成成不明就裡,也朝石頭打過去。石頭立刻告訴老師:“成成打我!”成成也很不服氣:“是他先打我的!”
趙老師案例解析:違反紀律和規定
◆ 小年齡的孩子:在對方違反紀律或規定時一般都用命令或威脅的口氣對對方說,因此遭到對方的反抗和言語攻擊,雙方都會因此影響情緒。
◆ 小年齡的孩子:在這方面相比要好些,他們可以考慮到對方的情緒,會採取說理解釋等較為溫和的方式,對方因此也較能接受。
父母如何“勸架”有3招
家長們不能一味地害怕孩子受傷,而總灌輸避免衝突的辦法,需要幫助孩子們一起直面交往中的衝突,而不是避免衝突。教你3招:
>>>>第1招:移情訓練
移情訓練就是通過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讓孩子去理解和分享別人的情緒體驗,以使他們在日後生活中對他人類似的情緒體驗會主動地、習慣性地產生理解和分享。
這種方法的側重點在於讓幼兒進行情感換位,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如讓發生衝突的A和B之間交換身份,衝突中的幼兒雙方往往情緒表現強烈,借助這一情景,對孩子進行移情訓練是促進幼兒情緒情感社會化的良好時機。
>>>>第2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孩子們通過遊戲來解決問題與發洩情緒的一種有效途徑。家長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交往中可能產生的衝突,如爭搶物品、領地等。將這些可能產生衝突的場景搬到家裡,在輕鬆的氛圍中通過角色扮演表現出來:
◆ 一方面為孩子的人際交往做有意準備。
◆ 另一方面為孩子積累直面各種衝突的經驗。
>>>>第3招:表演遊戲
在戲劇當中有一種“坐針氈”的辦法,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同伴交往中各種衝突背後的原因,學會尊重與接納各種不同的觀點。如對於為什麼要動手,有的孩子就會說“我喜歡他,只是想捏捏他的臉”、“他總是不聽老師的要求,我在提醒他”……讓孩子們聽聽行為背後的原因,下次再遇到此類事情就能從多角度思考。
孩子與人交往中的衝突不可避免,孩子們也正是從這些衝突中慢慢積累人際交往的經驗。
站在一旁的石頭(5歲)看到了,帶著不滿的情緒走過去用拳頭捶了一下成成的背,成成不明就裡,也朝石頭打過去。石頭立刻告訴老師:“成成打我!”成成也很不服氣:“是他先打我的!”趙老師案例解析:違反紀律和規定
◆ 小年齡的孩子:在對方違反紀律或規定時一般都用命令或威脅的口氣對對方說,因此遭到對方的反抗和言語攻擊,雙方都會因此影響情緒。
◆ 小年齡的孩子:在這方面相比要好些,他們可以考慮到對方的情緒,會採取說理解釋等較為溫和的方式,對方因此也較能接受。
父母如何“勸架”有3招
家長們不能一味地害怕孩子受傷,而總灌輸避免衝突的辦法,需要幫助孩子們一起直面交往中的衝突,而不是避免衝突。教你3招:
>>>>第1招:移情訓練
移情訓練就是通過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讓孩子去理解和分享別人的情緒體驗,以使他們在日後生活中對他人類似的情緒體驗會主動地、習慣性地產生理解和分享。
這種方法的側重點在於讓幼兒進行情感換位,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如讓發生衝突的A和B之間交換身份,衝突中的幼兒雙方往往情緒表現強烈,借助這一情景,對孩子進行移情訓練是促進幼兒情緒情感社會化的良好時機。
>>>>第2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孩子們通過遊戲來解決問題與發洩情緒的一種有效途徑。家長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交往中可能產生的衝突,如爭搶物品、領地等。將這些可能產生衝突的場景搬到家裡,在輕鬆的氛圍中通過角色扮演表現出來:
◆ 一方面為孩子的人際交往做有意準備。
◆ 另一方面為孩子積累直面各種衝突的經驗。
>>>>第3招:表演遊戲
在戲劇當中有一種“坐針氈”的辦法,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同伴交往中各種衝突背後的原因,學會尊重與接納各種不同的觀點。如對於為什麼要動手,有的孩子就會說“我喜歡他,只是想捏捏他的臉”、“他總是不聽老師的要求,我在提醒他”……讓孩子們聽聽行為背後的原因,下次再遇到此類事情就能從多角度思考。
孩子與人交往中的衝突不可避免,孩子們也正是從這些衝突中慢慢積累人際交往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