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營造嚴格而自由的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教育環境關係到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良好的父母教養方式有助於兒童健康心理和行為的形成。 父母教養方式可以分為權威型、專制型和放任型, 其中權威型父母被心理學家認為是最有效的教養方式。 權威型父母對兒童溫情較多而且施予“嚴格而合理”的控制, 能給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溫暖與理解, 可促進兒童道德感、良好適應能力和利他行為的發展。 而專制型和放任型父母則過多採取拒絕否定、嚴厲懲罰或過度偏愛等方式, 有可能導致兒童出現心理行為問題, 甚至反社會人格傾向。

Advertisiment

首先, 要讓孩子永遠被愛圍繞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埃爾金德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 他們對父母很重要, 永遠都被愛圍繞。 ”。 父母每天要有時間和孩子交流, 陪孩子玩耍。 只有這樣, 才能讓孩子在愛中健康成長, 才能讀懂和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思想, 才能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 在我們家, 有這麼幾個固定的“親子時間”:早上醒後起床前我會陪孩子躺一會, 說說話;傍晚幼稚園放學後我們會陪孩子一起在院子裡玩一會, 聊一聊當天在幼稚園的情況;晚上睡前則是親子共讀時間, 一起看書講故事。 但是現實生活中, 有時很難做到同時對工作和生活給予足夠關注, 這時往往就容易出現問題。 “六一”兒童節前我工作特別忙,

Advertisiment
以至於沒有弄清楚孩子們的表演是在5月31日, 所以沒有幫女兒做好相應的準備, 真不知道那一天孩子是怎麼自己扛過來的, 第二天就生病了。 這事讓我更加意識到家長和老師之間的良好溝通是實施家庭教育的有效保障。

孩子們有自己的感情需要, 有意識和思想, 但是他們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這就要求父母用智慧去讀懂和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 真正做到“知子莫如父, 知女莫如母”。 上個月的一天, 從頭一天放學回家開始, 女兒就說第二天不想上幼稚園了, 這天早上, 她又說不上幼稚園。 幾番旁敲側擊後, 才知道原來是老師在幼稚園宣佈從這天開始, 對於不睡覺的孩子要在全班同學面前通報批評,

Advertisiment
她害怕自己會被批評, 所以不敢上幼稚園了。 找到癥結後, 我就開始對症下藥了。 首先, 寬慰孩子“所有的人, 不管大人還是小孩, 一開始都睡不著, 慢慢地就睡著了”;其次, 保證會給老師打電話, 告訴老師如果她沒睡覺, 私底下批評她, 但不要當眾批評她。 孩子這才放下心來, 高高興興上學去了。 當然, 我也真的給老師打電話說明了情況。 在這件事上, 如果我們不問青紅皂白, 上來就訓斥孩子, 強迫其上學, 那麼孩子這一天在幼稚園將會過得惴惴不安, 以後遇到類似問題也可能會選擇自己硬扛。 如果我們不追究原因, “不去就不去吧”, 那麼孩子在以後遇到困難就可能會習慣於退縮。

其次, 教育孩子守規矩但適當通融

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Advertisiment
父母們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是, 如何讓孩子盡享童年時光的同時避免被寵壞。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明確並且始終如一的規矩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幫助他們區分對錯。 只有在家庭教育中讓孩子懂得規矩, 將來進入社會他們才能變成遵守規範的社會人, 互相才能產生信賴。 不過, 規矩固然重要, 但家長有時也可適當“通融”, 這樣可以減輕壓力, 讓孩子更加自覺地遵守規矩。 比如在吃糖這個問題上, 我們家的規矩是“小孩子不能吃糖”。 從嬰兒時期開始, 我們從來不給孩子吃糖, 家長也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吃糖, 所以孩子見了糖不饞。 等到長大了一些, 我們只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才給孩子吃糖,
Advertisiment
比如到別人家做客、有小朋友來玩等。 現在孩子很自覺, 知道“小孩子不能吃糖, 只是偶爾可以吃一點”。

最後, 營造和諧的家庭精神環境, 伴隨孩子快樂成長

許多研究顯示, 家庭成員間經常公開表露憤怒和攻擊的場面如夫妻相互爭吵、打罵孩子等, 可作為一種精神應激而增加兒童各種行為問題的發生率, 尤其易導致攻擊性行為和抑鬱症狀。 孩子對家庭成員的情緒十分敏感, 很小的孩子甚至能感受到父母之間的冷戰。 長期處於父母不和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常常有害怕、恐懼、傷心、惱怒的情緒, 在行為上常表現為自卑、焦慮、易發脾氣等。 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心幫助, 坦誠的情感表達可以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育。 所以絕不能打罵孩子,而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和尊重的態度和孩子進行溝通。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做智慧型父母,伴隨孩子快樂成長。

所以絕不能打罵孩子,而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和尊重的態度和孩子進行溝通。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做智慧型父母,伴隨孩子快樂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