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爬得多的寶寶語言能力比較強

有些做媽媽的, 當她的孩子學步稍微晚了一點, 就會很不放心的想: “這孩子莫非有什麼缺陷?”卻也有相反地, 看到自己的孩子未經爬的過程就會行走, 便得意洋洋地自誇“我家孩子, 才幾個月大就站起來走了。 ”

自古常言: “會爬盼會站, 會站盼會走的天下父母心”, 對於最初只有吃奶的本領, 其餘什麼都不會的愛子, 眼看著他漸漸有了運動能力, 使做父母的無比欣慰, 也是期盼已久的事。

就以父母心來說, 要是孩子走路遲了些, 畢竟難以坦然;倘若走得早, 又想炫耀一番, 這種心情, 我們並不難理解。 不過, 這種情懷如果太過高漲,

Advertisiment
變成希望孩子儘量縮短爬的期間, 可能的話最好教他一下子就能會走, 那就太沒道理了。

之所以這麼說, 不單是為了要奉勸父母們最好不要焦急, 不要貪婪, 主要是想說明:那樣的結果, 會使嬰兒發育過程的重要部分缺失。

當抱起剛出生不久的嬰兒時會發現他脖子是軟軟往下垂的, 這是脖子肌肉尚未發達之故。 到了約有3個月, 就呈所謂“脖子穩了”的狀態, 抱著也有了維持脖子保持水準的力量。 這種狀況再進展到4個月以上時, 脖子便能挺直, 據說這是小兒科學上的一個準繩。 其實, 嬰兒的“爬”, 與抬頭這個動作有著非常重要的關鍵。

眾所周知, 學爬的嬰兒都會拼命把脖子往上抬, 而且, 爬行時的抬頭和仰臥時的抬頭方式不同,

Advertisiment
前者是頭往後仰。 這表示, “爬”對後頭部的發達起著重要作用;也就是說, 爬行對嬰兒腦部的發育, 是成長上不可欠缺的一個過程。

尤其是最近的醫學界, 更有一種學說指出:未經爬的過程, 或爬行期太短的幼兒之中, 會有語言能力很差的孩子。 美國“人類智力啟發協會”的杜曼博士, 就已發表一項研究報告:據稱, 不經爬行, 一下子就會走路的孩子, 他的語言能力必不如人。 由於此項研究, 使他注意到人類 的爬行帶給腦部影響的重要性, 甚至將爬, 行這動作引用于治療輕微白癡、腦障礙、

無論如何, 既然“爬”等於在做抬首運動, 這種運動又與促進後腦部發達有關, 當然值得鼓勵。 因此, 認為爬行期應該儘快結束,

Advertisiment
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

前一陣子, 讓嬰兒俯臥的育嬰法, 也曾經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 後來因在日本發生過意外事故, 與遭受責難與反對, 但就“目的”而言, “爬”與“俯臥”, 定有其共同點。

所謂俯臥, 是讓一個尚未能爬的嬰兒, 像小烏龜般趴著睡, 再要他把頭往上仰起, 但在軟綿綿的被褥上教孩子如此做法, 確實有使嬰兒窒息的危險。

除了上述促進腦的發育之外, 借由爬來鍛煉脖子的挺硬, 從精神科立場也可以找出價值。

人, 因為隨著逐漸長大, 終究必須直立步行, 所以, 得從嬰兒時起練習抵抗上身重壓的能力, 而最先能夠抵抗那種重壓的, 就是脖子。

嬰兒在兩個月之前, 僅能躺著睡, 他的世界是平面的, 亦即只有緊貼在平面上的世界。

Advertisiment

由於沒有俯瞰視點, 因而也就沒有距離感。 直到能抬起頭來, 才變成了立體世界, 從脖子下的最近距離到抬頭可看到的遠處, 對所看見的東西也才有了深度。

於是, 便可知道母親是在近邊或在遠處, 若是媽媽離遠一些, 嬰兒就想靠過去, 由這些舉動再慢慢培養出對事物的意念和興趣來。

由此可知, 原來只被當是會走以前的預習“爬”, 它居然具有那麼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 做父母的千萬別急著要孩子學走路, 而應給他足夠的“爬”的時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