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爬行有助文化水準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處於一種混沌狀態, 還不能把自己和周圍環境區分開來, 沒有任何自我意識。 而動作的逐漸發展使孩子逐漸認識到自己和物體的不同, 逐漸開始能夠將自己和周圍環境區分開來。 由於爬行, 嬰兒不斷地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 認識到自己運動和客體運動的關係和區別, 因而更能夠區分自己和環境。

美國醫生丹普爾等宣導的被動爬行模式:嬰兒通過一定數量(150—250次/回, 每日5—6回)的被動爬行訓練, 然後在父母的幫助下進行半被動的爬行訓練,

Advertisiment
再過渡到主動爬行和越障礙爬行。 爬行需要四肢和大腦的充分協調,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外界資訊刺激, 對開發他們的智力有明顯的效果。

雷蒙·達德人類研究所在研究原始文化發展過程發現:允許嬰兒自由地在地上爬行的民族比嚴格限制嬰孩爬行的民族, 文化或技術水準要高。 嬰兒爬行的動作還有助於訓練嬰兒眼睛、手部及腦部協調的發展, 對日後的其他活動, 如寫字、玩玩具等均有幫助。

心理學家W·溫格的研究也指出:在印第安落後民族和其他落後民族中也出現允許嬰兒在地上自由爬行的個體, 文化水準及智力商數相對較高的現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