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爭吵吵,孩子成長

日常生活中父母們常遇到這類事情:幾個孩子剛才還一塊玩得好好的, 可一會兒就吵鬧甚至打鬥起來。 父母們都很擔心, 認為孩子在一起玩耍, 應當友好相處, 不能爭吵打鬥。 有的父母為避免自已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 經常把孩子關在家裡, 不讓他同其他孩子交往。  
其實, 這樣做是不妥當的。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孩子之間的爭吵打鬥是他們在自已的"小社會群體"中學習與人交往、學習如何做人的一種重要方式。
孩子的爭吵打鬥不是道德問題。  
孩子之間爭吵打鬥通常發生在一塊玩耍或遊戲過程中。
Advertisiment
因為學齡前兒童的思維發展水準還處於"自我中心"階段, 這時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 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也不能認同和接納他人的意見。 這樣, 在孩子相互交往過程中, 難免出現誤解, 產生矛盾, 發生爭吵甚至打鬥。  
一般來說, 孩子的"爭吵打鬥"觀念與成人的"爭吵打鬥"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的日常爭吵打鬥僅僅是一種遊戲或嬉鬧行為, 而成人則把孩子的這種行為上升為道德待業。 實際上, 孩子的爭吵打鬥的特點是吵完打完就沒事了, 很快又會高興地在一塊玩耍起來。  
引起孩子發生爭吵打鬥的原因通常有:因遊戲規則不合理或玩具分配不均而造成的;因對方行為妨礙自己娛樂而產生的;由於自己的東西或玩具被他人佔用、弄壞而引發的;出自正義感,
Advertisiment
如見他人欺負弱小, 前去阻止不力也可引起爭吵打鬥。  
既然孩子之間爭吵打鬥是他們交往過程中的自然現象, 那麼, 父母對於孩子之間爭吵打鬥採取何種態度來解決他們的矛盾就顯得十分重要。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爭吵打鬥, 不問原因, 就生氣地跑上前去加以責備:"別吵了, 打什麼, 你們為什麼不能好好玩呢?"以為只要責備一通, 就可以制止了。 其實, 孩子間的爭吵打鬥在一般情況下雙方都有一定道理, 如果父母不問緣由, 隨意加以斥責, 會引起孩子的不滿, 也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化解矛盾、解決衝突的機會。  
還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發生爭吵打鬥後,
Advertisiment
不問青紅皂白就幫助自己的孩子指責對方孩子, 結果雙方父母惡語相譏, 甚至大打出手, 反而把矛盾激化了。 這樣做不僅使孩子沒有機會獲得交往經驗, 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而且父母粗野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會給孩子留下印象, 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 孩子不是要解決問題, 而是搬父母的救兵, 甚至學父母的樣子, 相互責駡對打開來。 這樣的父母實乃是害了孩子。  
也有少數父母與之相反, 看到孩子發生爭吵打鬥, 不問原因, 就出面代替孩子向對方道歉以此來制止爭吵打鬥。 這樣的父母大多是很謙讓和通情達理的, 卻不知這樣的"謙讓"意味著放棄了培養孩子責任感的良機, 會使孩子養成嚴重的依賴性, 成為缺乏獨立處理問題的人,
Advertisiment
如果爭吵的原因不在自己的孩子, 也會極大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是非感。
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爭吵打鬥, 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如果吵打得不可開交, 只要不出現危險或傷害, 父母就不要單純去阻止, 而要先讓孩子平心靜氣地安定下來, 再讓他們各自講出自己的理由, 引導自己的孩子設身處地去理解對方的理由, 最終達成相互諒解。  
著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主張"以兒童教育兒童, 以兒童感化兒童"的思想, 就是指在兒童交往過程中, 互相影響、互相教育, 尤其是交往中因彼此意見不一致發生爭鬥的, 才會使兒童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到他人的意見或地位的重要,
Advertisiment
瞭解自我與他人的區別, 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 學會調節自己的言行, 以求能適應夥伴群體的行為規範, 使自己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脫出來, 成為能與他人和睦相處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