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兒童道德的塑造者

父母——兒童道德的塑造者

兒童時期是一個人發展的關鍵時期, 最容易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發展相應的品德、智力、個性和能力。 這一時期, 孩子道德社會化的主要執行者是父母。

一個人從嬰兒開始就產生了與人、與物的關係, 由最初的區分自己和別人, 把自己從客體中區分開來, 產生個體意識, 到逐漸學會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如何適應社會, 這些都要靠父母教誨、引導。

隨著年齡的增長, 在父母的教育和影響下, 孩子會初步表現出相應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 或者富有同情心、義務感、自尊心,

Advertisiment
有助人為樂的願望, 以及團結互助的態度, 或者產生任性、自私、唯我獨尊、不合群、無視規範等毛病。 也就是說, 在兒童道德社會化過程中, 良好品德的培養, 會在個體心靈上打下良好的基礎;否則, 如果錯過了這個關鍵時期, 或在品德培養上失誤, 就不容易順利獲得發展。 而在這一過程中父母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修養對孩子有很大影響。 父母的教育行為也在很大程度上對兒童道德的發展起著制約作用。

父母形象:無形的教誨

處在兒童期的孩子, 生理和心理發生了和正在發生著一系列變化, 在道德社會化中可塑性很大。 接受不良的道德影響, 就容易導致道德社會化的失敗, 造成個體墮落和一定的社會危害。

Advertisiment
接受良好的道德影響, 則會加速道德社會化進程。 父母作為與孩子接觸最多、孩子最經常的教育者, 其道德人格如何對孩子的影響更為重要, 主要有以下方面:

(1) 認同作用

有人曾對一所小學的學生進行了一次特殊“考試”, 要求學生填寫父母在家中日常談論最多、關心最多的問題。 結果在部分學生的答案中, 最受父母“寵愛”的一是關係, 二是送禮, 三是金錢。 難怪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在回答“你最喜歡什麼, 羡慕什麼, 追求什麼”的問題時, 毫不隱諱地說“最喜歡的是錢;最羡慕吃得好穿得好, 能走後門;追求的是有錢有權”。 事實上, 金錢和權力對孩子來說都是陌生的,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無疑是對父母傾斜的價值觀的認同。

Advertisiment

從兒童的認知特點來看, 由於各方面發展的不成熟, 兒童缺乏客觀地認識事物、辨別是非的能力, 而對他們的父母則保持著一種依賴的心理狀態。 父母的言行用道德標準評判無論是正確或錯誤, 孩子往往都會作為正確的、積極的東西加以肯定。

從兒童的思維方式來看, 在很大程度上屬於經驗型, 抽象邏輯思維並沒有佔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 父母作為孩子在家庭中接觸最多的成年人, 他們的道德人格狀況、道德修養水準, 往往成為孩子道德認知的標準。 父母良好的道德人格、高水準的道德修養, 往往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2) 示範作用

有一位父親在領取摩托車駕駛執照的考試中作了弊, 回家後興致勃勃地大談自己如何“機智勇敢”地躲過了監考人,

Advertisiment
並為自己如此通過了考試而慶倖。 沒想到時過不久, 兒子考試作弊, 被老師“當場抓獲”。 面對孩子, 父親心裡明白, 正是自己無意之中的一個錯誤行為被天真的孩子所模仿, 抵消了平時無數次的正面說教。

模仿是兒童的一個重要心理特點。 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 孩子在為人處事、言談舉止等方面常常把父母作為自己的模仿物件, 所以說父母的道德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對孩子起了示範作用。 父母在家庭中將自己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傳導給孩子, 會使孩子產生有利或不利、好與壞、善與美等觀念。 在此基礎上形成孩子的辨別能力和評價能力, 並付諸道德實踐。

(3) 導向作用

兒童處於人生的基礎階段,

Advertisiment
在他們的道德社會化過程中, 由無知無識到有了基本的道德規範, 已經產生了相當大的飛躍, 但尚未達到成熟期, 仍有著很強的可塑性。 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識、道德觀念、道德習慣等方面, 都可以通過教育而獲得、而改變、而提高, 也可以因教育的不利而出現偏頗。 在家庭中, 父母的道德人格在兒童道德品質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父母們按照自己的道德認識對孩子肯定與否定、讚賞與斥責、獎勵與懲罰, 孩子將會逐漸地接受這些認識, 並變為自己的某種認識和習慣, 從而表現出或優或劣的道德行為。 因此, 父母的道德人格對少年兒童的導向作用不可忽視。

父母的道德人格對少年兒童道德社會化有重要的作用。 父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並自覺對孩子施以正確的道德影響和道德教育,便會創造一種良好的家庭氛圍,必將有利於少年兒童道德社會化的順利進行。

父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並自覺對孩子施以正確的道德影響和道德教育,便會創造一種良好的家庭氛圍,必將有利於少年兒童道德社會化的順利進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