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缺席” 早教效果打折扣

父母“缺席” 早教效果打折扣

“家長不要指望在早教課上完成孩子全部的早教內容。 ”楊健說, 很多家長以為, 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進早教機構, 或者以“工作忙”等為理由, 很少參與孩子的早期教育。

其實, 在日常生活細節中, 父母可以大有作為。 楊健說, 帶孩子上公園時, 有的家長帶孩子遛一圈, 有的則在玩耍時不斷增長孩子的見識, 兩相比較, 效果不言而喻。

“帶孩子上公園, 是教寶寶認知能力訓練極好的機會。 ”楊健建議, 家長進了公園可以問問寶寶:“這棵樹和那棵樹, 哪棵高一些?哪棵離我近一些?花是什麼顏色?鳥在空中飛,

Advertisiment
那麼魚在什麼地方?”

在感知能力訓練中, 時間感知比空間感知難度大, 因為時間是無形的。 家長們可以從最直接的開始教, 比如對孩子說:“等一會兒, 我來幫你。 ”家長過一會兒再來到孩子身邊, 然後強調:“寶寶, 爸爸這不是一會兒就來了嗎?”孩子明白了“一會兒”就是這個意思。

楊健用3個關鍵字來概括早期教育的基本內容:“健美、聰慧、性格品質好。 ”他指出, 0~3歲早期教育涵蓋健康活動、認知活動、語言活動、社會活動、藝術活動5個方面, 缺一不可。

別用“兒語”跟孩子說話有的家長教孩子說話, 習慣用兒童語言, 如吃肉不叫“吃肉”, 叫“吃嘎嘎”;喝水不叫“喝水”, 叫“咕咚咕咚”……在很多家長看來, 這種說話方式既顯親昵, 又易於孩子理解,

Advertisiment
讓他跟著學說話。

“家長一味地用兒童語言和孩子交流, 其實不利於孩子語言能力提高。 ”楊健說, 孩子剛學說話時, 因為發音的緣故只會說“水水”、“車車”、“杯杯”等, 但家長如果總是用兒童語言與其溝通, 這會導致孩子長到一定年齡都只會說類似的疊詞。

楊教師指出, 1~3歲是語言的爆發期, 家長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時期對孩子的教育。 在正常情況下, 1歲7個月的寶寶, 已經基本能說主謂句了, 如“寶寶喝水”、“媽媽走了”。 在進行語言訓練時, 家長應該準確使用語言, 充分利用便於背誦的兒歌, 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氛圍。

有家長提出了質疑:“孩子聽得懂嗎?”“早期教育是可以‘對牛彈琴’的。 ”楊健說, 要孩子理解後再教, 那幾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教,

Advertisiment
因為嬰幼兒幾乎什麼都不理解。 就像孩子開口叫“媽媽”一樣, 他其實不懂“媽媽生育了他”、“媽媽是爸爸的太太”等含義。 早期教育的關鍵是及時輸入資訊, 讓孩子在大腦裡形成“印刻”, 理解是以後的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