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不僅愛孩子還要管孩子的原因

第二個秘密:不能只有愛孩子, 還要管教孩子

現在我們來看案例二, 小英的爸媽都是彬彬有禮的高級知識份子, 照孩子成功方程式秘密一的道理, 父母親給予的身教應該會感化小英, 讓小英也變成懂得為其它人著想的小孩, 可是事實是小英十分自我中心, 為什麼她這麼不顧其它人的想法?

其實小孩子剛生下來時都是非常自我中心的。 嬰兒肚子餓了就哭, 也不管現在是半夜三點鐘, 大人都在睡覺。 一歲的小孩想玩什麼玩具, 就直接搶過來, 也不管這個玩具是否是別的小孩的。 換句話說, 小孩子一出世,

Advertisiment
是被當下的欲望所牽引著, 奉行著唯樂原則:不管外在環境如何, 都會努力去獲致快樂, 逃避痛苦, 佛洛伊德稱之為本我。

一個一、兩歲的孩子充滿著本我, 受當下基本生物衝動支使, 大家都可以理解。 可是如果一個十歲的大孩子或者是二十歲的青年, 還完全受本我驅使, 不管現實環境的限制, 也無視是非對錯的準則, 我們就會搖頭說, 這個孩子十分自我中心, 這個孩子被寵壞了。 小英就是這樣的一個案例。

沒錯, 小英的父母都是十分有教養的高級知識份子, 可是他們誤解愛的教育的本質, 處處順著小英, 以小英的需求為不可忤逆的聖旨, 因此在小英成長的過程中, 本我得到充分滿足, 一直沒有太多機會去發展人格另外兩項重要成分,

Advertisiment
自我及超我。

什麼是自我?當孩子搶別人玩具而遭到阻止, 他的自我便逐步發展出來了。 他開始學習到, 雖然我想要, 但是現在不能要。 這就是自我所服膺的現實原則:衝動必須延宕至適當的情境才能獲得滿足。 一個十歲的孩子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 前途真的堪憂。 雖然父母很愛小英, 可是小英這個樣子以後有老闆敢用她嗎?所以即使父母為人和善, 但未能及時糾正小孩子犯下的錯誤, 一味縱容反而阻礙了孩子自我的發展, 而任其本我肆虐, 這真的是古諺所雲:愛之適足以害之。

而什麼又是超我?超我是在回應父母賞罰中發展出來的。 一開始父母藉由賞罰控制孩子的行為, 之後小孩子再把父母的標準納入自己的超我,

Advertisiment
藉由因而形成之道德理念去控制自己的行為。 超我對孩子的未來重要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如果你有一個同事判斷行為對錯的標準與眾不同, 譬如說他認為說話不算話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 經常出爾反爾, 你敢信任他嗎?不能被信任的人, 能夠在職場上成功嗎?

所以, 如果父母未能給予孩子適當的管教, 孩子會一直順著本我恃寵而驕, 無法發展出適應社會所需要的自我及超我。 所以除了身教之外, 適當的管教絕對是培養成功孩子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也是小英的父母始料未及的一點。

像當年我與內人在教育孩子時, 雖然是采民主開放式的教育, 但是對於不可妥協的事情, 我們不會輕易讓步。

Advertisiment
以用錢概念為例, 雖然老大、老二比較懂事, 從小就不會亂花錢, 可是眾人疼愛的老三總是會被一些新奇的玩具所吸引, 像是可以重複寫毛筆字的宣紙版等等。 內人發現她似乎不能夠像兩個姊姊般節約, 於是帶她去郵局開個戶頭, 每次考試名列前茅我們就會給她一筆一兩百塊的小獎金, 讓她自己存入郵局, 並鼓勵她儲蓄。 每次發放利息時, 她很高興戶頭的錢自己會增加。 藉由這個方式, 她逐漸能夠控制本我當下想要購物的欲望, 她開始懂得享受延緩購物衝動所帶來的成就感, 增強了自我的功能。

我們並不以此為滿足, 我們還跟孩子說, 雖然看著錢一直增加很有成就感, 但是如果能捐出一部分説明比我們更需要錢的人,

Advertisiment
這是更偉大的行徑。 可能因為我們的鼓勵, 加上孩子看我本身也非常投入仁愛工作, 於是她從小到現在, 只要行有餘力, 總是持續捐款給一些她支持的慈善機構。 所以藉由儲蓄所得到的成就感, 她增強了服從現實原則的自我。 然後藉由激發她的惻隱之心, 我們發展了她的超我。

所以小英缺的是, 自我與超我的發展。 小英的父母不應該一味順著小英的本我要求, 任其予取予求。 應該引導小英去瞭解, 有些衝動必須等到適當情境中才能得到滿足, 甚至必須在不同本我衝動中做抉擇。 然後更進一步, 帶領小英建立一套判斷行為對錯的準則。 這樣小英的未來才會有希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