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不統一,難受的是孩子

吃飯時間到了, 明明卻又玩又鬧, 不好好吃東西。 媽媽要管, 爸爸卻說:“隨他去吧, 小孩子, 餓了就會回到餐桌旁的。 ”結果, 飯後媽媽好不容易把一切收拾乾淨, 一扭身卻見兒子用一雙髒手在廚房裡的菜盤子裡抓著吃。 母親當然不能允許, 父親卻說:“飯還沒有涼, 讓他去吃好了。 ”孩子認為父親才是自己的救星, 媽媽居然不讓自己吃飯, 真不是一個好媽媽。 以後每當明明做了不應該的事都要向爸爸求救, 只要用乞求的眼神望著爸爸, 爸爸就會為他解圍, 媽媽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漸漸地, 媽媽反倒沒了地位,

Advertisiment
也沒有了說話的餘地。

這位父親所表現出的一切並不能體現教育和指導的意義, 而是有意偏袒、庇護, 是一種溺愛。 往往母親正費力糾正的毛病, 被爸爸一個贊許的眼神給肯定了。 父母在教子問題上不能很好地溝通, 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間難以協調, 孩子在無形中對個別親人產生過分的依賴。 反正有爸爸撐腰, 有爸爸管著、護著, 媽媽也不能把我怎麼樣, 從此放任自流。 孩子在父親的支持下打敗了母親, 挫敗了母親糾正他錯誤行為的意圖, 更助長了孩子的錯誤傾向。

有的家庭恰恰相反, 父親嚴厲管教, 母親卻時時流露出對孩子的一種歉意。 父親剛剛教訓完, 孩子哭泣的淚還沒幹, 母親就迫不及待地將孩子叫到另一間屋中,

Advertisiment
又是發糖果, 又是擁抱, 仿佛孩子接受的不是教育而是無端的責難和懲罰。

斌斌是一個聰明卻又十分好動的孩子, 父母都是研究人員, 他們對斌斌有著很高的期望, 但教育方法卻不同。 父親提倡啟發式教育, 而母親卻更偏重於高強度訓練, 打一下教訓教訓是經常的事情。 父親對此有不同看法, 有時看不下去便要講幾句。

一個週末, 兒子急急地跑到爸爸身邊, 叫喊著:“爸爸, 媽媽要打我, 快幫忙。 ”“又為什麼?”“說我的作業潦草。 ”“不用怕, 讓我和你媽媽談談。 有我在, 她不敢把你怎麼樣!”斌斌放心了, 很得意地跑掉了。

爸爸媽媽對教育方式有不同的看法, 這一點斌斌早已得知, 而更讓斌斌認為有機可乘的是爸爸願意為自己辯護,

Advertisiment
這樣斌斌可以用父親作擋箭牌, 為自己的行為打掩護。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能意見一致, 更不能相互配合, 是一件憾事。 而因此引起爭端, 使孩子能利用父母間的矛盾逃避自己應負的責任, 就更是可悲。

需要明確的是, 父子與母子之間的關係是有相對的獨立性的, 雖然三者生活在一個家庭裡, 但並非要按照同樣的模式處理關係。 父親如果不同意母親對待兒子的方式, 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 或與其進行討論, 但絕不該插入其中進行干涉。 尤其不應該當面阻止和提出反對意見, 傷了感情不說, 還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母親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取決於母親與兒子, 父親沒有權利來對母子間的關係做決定, 定規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