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不要太用力

, 常常好的行為就會固定下來, 因為人都是需要知道自己是好的、被肯定接納的。

另一個“國粹”(“框”)是我們往往太注重成績、成就, 而致身心上的壓力。 華人喜歡比較, 太強調成績、智育、“Doing”的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 常忽略“heart、情緒、需求”等層面, 難有“全人”的發展。

如果能明瞭吳氏凹洞(“U型”模式)——情緒接納與處理, 則能增進親子間的良好關係。 它是重情緒接納後的問題處理模式, 先接納對方的情緒, 再找機會處理問題。 父母要瞭解情緒不表達, 不代表沒有情緒;情緒不處理, 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學習接納、允許有適當、合理的負向情緒存在;不壓抑負向情緒,

Advertisiment
學習用適當方式表達負向情緒。 父母能重視情緒的接納與處理, 不但幫助孩子成“材”, 也助其成“人”。

瞭解孩子個別差異

總而言之, 昔日當小孩的我們, 常要學習如何做個好孩子, “聽父母的聲音”;現在長大, 又要學習如何陪小孩, 以小孩為重, 如何“聽孩子的聲音”, 那誰來聽我們呢?現代父母像個夾心餅乾, 過去父母教我們的, 已不適合現在的孩子, 所以常聽演講, 獲取新知, 才能給孩子適合其生活時代的教育。

從此刻開始改變, 永不嫌遲。 總之, 要孩子快樂幸福其實很簡單, 訣竅就是父母不要太用力, 瞭解孩子個別差異, 尊重、接納、允許他們和我們是不同的, 捧著自尊適度要求, 滿足孩子基本需求——覺得被愛,

Advertisiment
又可以當自己, 如此, 能創造孩子快樂, 父母輕鬆輔導孩子的雙贏局面。 (來源/南洋商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