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到一家餐廳吃飯的時候, 忽然聽到鄰席有人.說:“這時候要同媽媽再見了”。 因為這是一句不溫和的臺詞, 我不由得回過頭一看, 原來是一對年輕夫妻所帶的2歲男孩說了這話。 我覺得不可思議, 追問了他媽媽。 他媽媽說。 “這孩子把某餐廳在電視上的廣告詞記起來.每次見到燉菜.端出來就跟著這樣說。 ”
我們大人看電視廣告, 大半都會很快就忘記。 但幼兒不同, 就算是很長的廣告句子, 他也能從口氣到音調學得很好, 記憶得很正確。
我們同0歲至3歲之間的幼兒講活, 大半都喜歡用所謂兒語講。 譬如把”老師“說成”老四”把“水”說作“濕濕\"等。
Advertisiment
當然, 嬰兒剛學話, 最多也只能呀呀嗚嗚的幾句。 這可能是發聲機能還未發達, 所以雖想說話也說不好。 就因為這樣, 大人總是有一個先入觀念, 認為必須用兒語同幼兒談活才行。 假如你始終要同他講兒語, 他正確的語言配線就難於完成了。
說得極端一點, 或許這樣的假設就可以成立, 那就是, 嬰兒腦中正確的語言配線的完成, 並不來自父母對嬰兒的對話, 而是來自雙親或是周圍人士間的談話。 假如能不用兒語對話, 憑幼兒那種驚人的吸收力, 不消幾個月一定能夠正確理解的。
Advertisiment
據說法國的母親嫁女兒的時候, 會對新郎官說:“我女兒沒有很多錢陪嫁, 但她能說一口很純正的法語。 ”要想孩子說得一口標準的語言, 雙親必須在他幼小時期, 多多用正確的語言對話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