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醫學碩士“年糕媽媽”的微信公眾號(niangao-mama)
年糕媽媽:浙大醫學碩士,
全職媽媽,
專注睡眠、餵養、早教、健康等嬰幼兒科學養育。
糕媽說
在一水兒談“陪伴的重要性”的文章中, 能給出研究資料的並不多, 而我很喜歡今天這篇文章, 也源於一個理科生對於數字和統計的特殊情感。 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用了很多頁的圖文篇幅, 列舉了眾多研究和資料, 來講述“愛”和“陪伴”對寶寶大腦發育的重要作用。 感謝桉樹媽咪將這其中的3個有趣的研究翻譯出來, 分享給大家。
Advertisiment
上個世紀80年代末可卡因肆虐美國多個城市, 當時, 來自費城的新生兒學家赫特(Hallam Hurt)擔心吸毒媽媽對寶寶會帶來不良的影響, 她隨即與同事展開了相關的研究。 他們的研究物件是低收入家庭, 把當中吸毒家庭的寶寶與非吸毒家庭的寶寶進行對比,
Advertisiment
這個發現使研究人員的研究重心從兩組寶寶的差別轉移到他們的共性上。 為了瞭解寶寶所生活的環境, 研究人員在進行家訪時問了一系列問題。 比如說家中是否為孩子準備了至少兩本書、音樂磁帶以及説明他們認識數位的玩具等。 他們還留心觀察父母是否會以溫柔的聲音和寶寶交談, 是否會花時間去解答他們的問題, 以及給他們抱抱親親和鼓勵。
研究人員發現, 在家中受到更多關注和教育的寶寶會有更高的智商。 獲得更多鼓勵的寶寶會有更佳的語言能力, 獲得更多關愛的寶寶會有更強的記憶力。
Advertisiment
當這些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的時候, 研究人員對他們的腦部進行了核磁共振成像掃描, 並參考了孩子在4歲和8歲時所受到的關愛程度的記錄。 他們發現這些孩子在4歲時所得到關愛的多少與海馬體(與記憶相關的腦部組織)的大小有強烈的關係。 但是海馬體的大小卻與8歲時得到的關愛程度沒有聯繫。
這個結果表明孩子在幼年時期得到的情感支持對於他們是至關重要的。 這項研究公佈於2010年, 是其中一個最早揭示孩童時期的經歷能塑造正在發展的腦部結構的研究。 自此以後, 有更多的研究證明嬰兒所處於的社會經濟狀況與他們的腦部發展有一定的聯繫。
Advertisiment
與父母的互動影響孩子的IQ得分
而在另一項早於20多年前就開始的研究中, 來自於堪薩斯大學的兩名兒童心理學家李斯莉(Todd Risley)和哈特(Betty Hart), 對42個來自不同社會和經濟背景的家庭, 當中的大人和孩子的互動情況進行研究, 他們從孩子9個月開始一直跟蹤研究到3歲, 記錄了這些家庭長達數百個小時大人與孩子的互動情況。
Advertisiment
李斯莉和哈特研究了這些對話記錄發現, 父母接受過高等教育, 來自於較好家庭背景的孩子, 平均每小時接收2153個單詞量, 而來自於靠領取社會救濟生活的家庭的孩子, 平均每小時只接收616個單詞量。 當他們到了4歲的時候, 這樣的差距累計起來一共相差了3000萬個單詞量。 貧困家庭的父母更傾向于說話簡短而敷衍。 而來自于富裕家庭的父母更傾向于與孩子交談不同的話題, 鼓勵他們運用自己的記憶力和想像力。
研究人員發現, 父母與孩子交談的時間多少對孩子有極大的影響。 在接受研究的孩子中, 經常與父母交談的孩子在3歲時的IQ測試分數更高。 到了9歲和10歲時, 他們在學校的成績也更好。
面對面的互動讓孩子更容易學習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讓兒童接觸到更多語言似乎是不難實現的,比如說讓他們看電視、聽有聲讀物、上網或者用智慧手機,但無論內容多麼具有教育意義,都不會起到父母與孩子交談同樣的作用。在另一個研究中,就說明了這點。
研究人員對9個月大、來自於英語家庭的嬰兒進行測試。他們讓其中一部分嬰兒與說地道中文的導師進行互動,這些導師和他們做遊戲和給他們念書。而另一部分嬰兒則通過錄影觀看同樣的中文導師。還有一部分嬰兒只通過錄音收聽。經過12個月後,研究人員觀察他們對辨別中文相似語音的能力。
研究人員發現,在辨別語音方面,通過面對面互動聽到中文和通過視頻和音訊聽到中文的嬰兒有很大的差別。通過互動聽到中文的嬰兒能夠像當地人一樣區分中文的相似讀音。而另一部分嬰兒,不管是通過視頻還是音訊聽到中文的都似乎沒有學習到這種能力。
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陪伴才是最好的愛。我想這篇文章就是給這句話提供了最好的科學依據。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職場媽媽甘願放棄自己的事業,選擇在孩子年幼時陪伴在他們身邊的原因。
我在翻譯這篇文章時,腦海裡不斷浮現出過年前在地鐵上看到的一個畫面。眼前的一對父子帶著大包小包回家過年。我從衣著猜測,父親是一位農民工。孩子約莫三四歲,也許不常坐地鐵,他問父親,為什麼會有哐鐺哐鐺的聲音。這時背著沉甸甸大背包的父親蹲下來輕輕摟著孩子說:“這是列車和軌道摩擦的聲音,你聽聽,就是這樣哐鐺哐鐺哐鐺哐鐺的。”
我頓時覺得很感動。我也是一位母親,我也要給孩子好好介紹這世界,即便我也有很多的不知道,但我會盡我所能解答他的問題,守護著他的好奇心,陪著他一起探索和感受世界。哪怕只是蹲下來,輕輕地摟著他,陪著他一起聽聽那哐鐺哐鐺的列車聲。
(本文圖片來自《NATIONAL GEOGRAPHIC》網站)
譯者:桉樹媽咪,生娃前是個快樂的小翻譯,生娃後變身為逗比媽咪,並母愛爆發到銀河系,以至於經常寫寫譯譯念叨念叨育兒經。
本文編譯自《NATIONALGEOGRAPHIC》2015年1月刊
《A baby’s brain needs love to develop. What happens in the first year is profound.》
http://ngm.nationalgeographic.com/2015/01/baby-brains/bhattacharjee-text
面對面的互動讓孩子更容易學習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讓兒童接觸到更多語言似乎是不難實現的,比如說讓他們看電視、聽有聲讀物、上網或者用智慧手機,但無論內容多麼具有教育意義,都不會起到父母與孩子交談同樣的作用。在另一個研究中,就說明了這點。
研究人員對9個月大、來自於英語家庭的嬰兒進行測試。他們讓其中一部分嬰兒與說地道中文的導師進行互動,這些導師和他們做遊戲和給他們念書。而另一部分嬰兒則通過錄影觀看同樣的中文導師。還有一部分嬰兒只通過錄音收聽。經過12個月後,研究人員觀察他們對辨別中文相似語音的能力。
研究人員發現,在辨別語音方面,通過面對面互動聽到中文和通過視頻和音訊聽到中文的嬰兒有很大的差別。通過互動聽到中文的嬰兒能夠像當地人一樣區分中文的相似讀音。而另一部分嬰兒,不管是通過視頻還是音訊聽到中文的都似乎沒有學習到這種能力。
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陪伴才是最好的愛。我想這篇文章就是給這句話提供了最好的科學依據。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職場媽媽甘願放棄自己的事業,選擇在孩子年幼時陪伴在他們身邊的原因。
我在翻譯這篇文章時,腦海裡不斷浮現出過年前在地鐵上看到的一個畫面。眼前的一對父子帶著大包小包回家過年。我從衣著猜測,父親是一位農民工。孩子約莫三四歲,也許不常坐地鐵,他問父親,為什麼會有哐鐺哐鐺的聲音。這時背著沉甸甸大背包的父親蹲下來輕輕摟著孩子說:“這是列車和軌道摩擦的聲音,你聽聽,就是這樣哐鐺哐鐺哐鐺哐鐺的。”
我頓時覺得很感動。我也是一位母親,我也要給孩子好好介紹這世界,即便我也有很多的不知道,但我會盡我所能解答他的問題,守護著他的好奇心,陪著他一起探索和感受世界。哪怕只是蹲下來,輕輕地摟著他,陪著他一起聽聽那哐鐺哐鐺的列車聲。
(本文圖片來自《NATIONAL GEOGRAPHIC》網站)
譯者:桉樹媽咪,生娃前是個快樂的小翻譯,生娃後變身為逗比媽咪,並母愛爆發到銀河系,以至於經常寫寫譯譯念叨念叨育兒經。
本文編譯自《NATIONALGEOGRAPHIC》2015年1月刊
《A baby’s brain needs love to develop. What happens in the first year is profound.》
http://ngm.nationalgeographic.com/2015/01/baby-brains/bhattacharjee-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