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切記莫犯這11大餵養錯誤方法


新生兒寶寶餵養

1、錯過了寶寶的味覺敏感期

每種沒有吃過的食物, 對於寶寶來說都是新鮮的、好奇的, 他們並不會天生就對某種食物有什麼成見。

寶寶的味覺、嗅覺, 在6個月至1歲這一階段最靈敏, 因此, 這個時期是添加輔助食品的最佳時機。 通過給寶寶品嘗各種食物, 讓他體驗從流食、半流食到固體食物的適應過程, 可促進他的味覺、嗅覺及口感的發育。 及時添加輔食的寶寶到1歲左右就能很輕鬆地接受多種口味、口感的食物, 斷奶也會比較順利。 在給寶寶添加輔助食品的過程中, 如果媽媽一看到寶寶不願吃或稍有不適,

Advertisiment
就馬上心疼地停止餵養, 甚至根本就沒有給他添加輔助食品, 那就會使寶寶錯過味覺、嗅覺及口感的最佳形成和發育期。 不僅導致寶寶將來斷奶困難, 還有可能讓他日後患上典型的厭食症。 如果媽媽能夠在寶寶味覺、嗅覺敏感期適時地給予他各種味道的食品進行嘗試, 就能培養他良好的味覺及嗅覺感受, 防止他日後偏食挑食。

2、對寶寶的“偏食”處理不當

大約8個月時, 寶寶就已經對食物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喜惡, 這就是最初的“偏食”現象。 然而, 寶寶的這種偏食是很天真的, 並非永久性的。 他在這個月齡不喜歡吃的東西, 很有可能到了下個月就又變得很喜歡吃, 這個月齡寶寶的偏食同大一點的孩子的偏食並不能相提並論。

Advertisiment
如果媽媽不瞭解這一點, 就很容易因為擔心寶寶缺了營養, 而對寶寶的這種“偏食”現象非常在意, 十分“較真”, 以致採取強硬的態度試圖來改變寶寶, 那就會在寶寶的腦海中留下十分不良的印象, 導致他以後很難再接受這種食物, 形成真正的偏食習慣。

3、對於寶寶的營養攝取過於關注和擔心

有的媽媽總是按照自己對營養知識的瞭解, 去給寶寶安排飲食。 她們從來不允許寶寶按照自己的欲望去挑選食物, 以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寶寶合理地攝取營養。 但實際上, 只要寶寶的味覺、嗅覺及對食物的口感發育正常, 正常的寶寶完全可從愛吃的各種食物中, 選擇出有益健康的飲食組合。

Advertisiment
雖然寶寶的食欲可能會經常變化, 但這是自然的, 只要不過分受到人為偏見的影響, 從長遠看, 他們的飲食一般都是能夠達到平衡的。 因此, 媽媽沒必要過分限制寶寶。 如果過分限制寶寶的飲食, 就會帶給他太多不良的飲食體驗, 反而導致他偏食挑食甚至厭食, 最終營養攝取不均衡, 給寶寶的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4、不給寶寶吃脂肪

有的寶寶都已經長到8-9個月了, 媽媽製作輔食時都不敢加點油。 她們誤以為寶寶這麼小不需要吃脂肪, 或者因為擔心他以後得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而刻意限制寶寶進食脂肪類食物。 其實, 這種想法並不正確。 脂肪同樣是嬰兒生長發育離不開的三大營養素之一。 首先, 它是寶寶腦神經構成的主要成分,

Advertisiment
如果缺了它就不能保證大腦的正常發育。 其次, 身體的組織細胞發育也需要它, 否則就會影響生長發育的速度。 另外, 寶寶缺了它容易反復發生感染、皮膚濕疹、皮膚乾燥脫屑等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的症狀。 此外, 脂肪必須填充在各個臟器周圍以及皮膚下面, 形成一個脂肪墊, 以固定臟器, 防止它們不受損傷, 同時避免體熱散失。

基於以上原因, 給寶寶添加輔助食品後, 媽媽應逐漸在飲食中加一些脂肪。 不過, 脂肪也不能提供得太多, 否則就會導致寶寶消化不良、食欲不佳, 日久還會對心血管系統產生影響。 一般來說, 植物性脂肪比較適合嬰幼兒, 因為它消化吸收率高, 必需脂肪酸含量高, 又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

Advertisiment
動物性脂肪中, 奶油和魚油中富含有植物性脂肪中缺乏的VA、VD, 而且消化率相對也較高, 所以, 在吃植物性脂肪為主的基礎上, 可適當加一點, 以增加維生素A、D的攝入量, 但一定不要多吃。

5、給寶寶濫添補品

0-3歲是寶寶發育的關鍵期。 有的媽媽為了讓寶寶更好地長身體, 喜歡給3歲內的寶寶吃白木耳、桂圓、花粉、人參蜂皇漿等補品。 實際上, 這些補品中寶寶所需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的含量很低, 主要成分僅僅是碳水化合物, 並非我們想像的能帶給寶寶多少營養。 更令人擔憂的是, 人參蜂皇漿及花粉中還含有某些性激素, 可使寶寶的骨骺提前閉合, 導致他們日後身材矮小。 同時, 還會引發性☆禁☆早☆禁☆熟, 如女孩乳☆禁☆房增大、陰☆禁☆道出血;男孩陰☆禁☆莖增粗, 睾丸增大,體毛及鬍鬚生長。除此,還可引起牙齦出血、口渴、便秘、血壓升高、腹脹等症狀。如果沒有特殊需要,不要隨意給寶寶吃補品,更不要盲目地去追求價格昂貴的“珍稀食品”來“呵護”寶寶。如果寶寶發育遲緩,應該及早看醫生,而不要情急之中來一場濫補。

6、常常讓寶寶空腹吃甜食

有的寶寶經常在快要吃飯的時候要求吃巧克力或其他甜食。媽媽可能會想,只要寶寶不鬧,給他少量吃點也沒有什麼關係,於是就會在拗不過寶寶的情況下給他空腹吃甜食。但是經常空腹並在飯前吃甜食,會降低正餐食欲,破壞腸內產生B族維生素和葉酸的正常菌群,導致維生素缺乏症和營養不均衡。同時,空腹吃甜食還會使胰島素在血液中增多,使大腦血管中的血糖迅速下降,造成低血糖,而體內會反射性地分泌出腎上腺素,使血糖回到正常水準。這種現象稱為腎上腺素浪湧現象,可使人的心率加快。對於兒童,他們的大腦比成年人更敏感,因此會比較容易出現頭痛、頭暈、乏力等症狀。饑餓時吃一點甜食是有益的,但這僅限於偶爾為之,而且最好在進餐前2小時進食,最好不要在快要進餐前給寶寶吃甜食。

7、給寶寶濫用強化食品

寶寶生長發育迅速,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量很高,但是沒有一種天然食品,能單獨地滿足他們全部的營養需求。為了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這種需求,就有必要在一些食品中加入某些營養素,來補充寶寶身體對必需營養素的攝入不足。這些加入了某些營養素的食品就叫強化食品。經常在兒童食品中加入的營養素有賴氨酸、鐵、鋅、VD、VA、VB2等,它們確實可加快寶寶的生長發育的速度,或預防某種營養素缺乏。不少媽媽因為擔心寶寶缺乏某些營養素,往往經常性地給寶寶吃各種強化食品,以為吃得越多越好。事實上,強化食品並非多多益善。因為,某些強化食品吃多了,會造成營養素之間的拮抗作用,影響營養素均衡。嚴重的還會引起中毒,如VD、VA過量中毒。與營養缺乏比較,引起中毒更可怕。因此,給寶寶服用強化食品要有針對性。如果懷疑寶寶缺乏某種營養素,最好及時帶寶寶到醫院做相應檢查,在獲得醫生確認後,再根據具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選用適宜的強化食品,並且切記要在服用強化食品期間經常複查,隨時掌握寶寶的營養狀況。

8、給寶寶過多攝入高蛋白

寶寶吃飯時,媽媽總是不停地往他碗裡或嘴裡夾魚、蝦和肉,對其他食物卻比較缺乏熱情。寶寶吃就吃,不吃,媽媽也不特別著急。很多媽媽都會有這樣的想法,覺得要想讓寶寶長得高、長地壯,就得多給他吃高蛋白。不過,令媽媽傷心的是,他們這樣做的結果常常事與願違。這樣餵養出來的寶寶,非但沒有比別的孩子長得高、長得壯,反而不明原因地經常低燒,去了醫院,醫生也查不出究竟什麼原因。寶寶之所以這樣,其實往往是過食高蛋白所致。高蛋白食品多為動物性食品,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如果過多食用,即使是年幼的寶寶,也會對其動脈血管壁造成損害。而且,過食高蛋白還會產生大量需要從腎臟排出的代謝產物,使寶寶嬌嫩的腎臟負擔過重,容易損害腎臟功能。寶寶的腦組織在發育中最需要的是糖類,這些糖類主要是從每頓飯的主食中攝取。如果過多食用高蛋白,忽視主食,就會使腦細胞的新陳代謝發生能源危機,從而影響正常發育。另外,只吃魚吃肉不吃青菜,還會引起便秘,導致寶寶因“上火”而經常發燒。因此,寶寶的一日三餐各種營養素都必須合理安排,不可只注重蛋白質的攝取。

9、經常逼寶寶過多進食

有的媽媽在寶寶進餐時老擔心他們吃得不夠,總是一再地勸說寶寶“再吃一口,再吃一小口”。俗話說:“飽食眾疾”。現在的孩子由於居住環境的限制,很多時間都呆在家看電視,因而活動量較少,尤其是缺乏有氧運動。如果總是過多地進食,多餘的熱量就會導致營養過剩,轉化為脂肪堆積在皮下、內臟,引起兒童現代富裕病——身體肥胖。肥胖不僅會使寶寶患上高血壓、糖尿病,引起血脂增高、心臟擴大等,還會導致初潮來得過早,使未來患乳腺癌的危險增大。經常過多進食,還會使大量的血液存積在胃腸道,造成大腦相對缺血、缺氧,妨礙腦發育,影響智商。更為糟糕的是,過於飽食可誘發產生一種叫做纖維芽細胞的生長因數,使大腦細胞缺血、缺氧,腦組織逐漸退化,導致腦早衰。因此,只要寶寶的身高、體重增長正常,就不要讓寶寶過多地進食,尤其是要讓寶寶少吃油膩食品、甜食、甜飲及洋速食。平時,要儘量讓寶寶多做身體移位性的有氧運動。

10、選擇不合適的時機給寶寶飲水

有些寶寶平時不願多喝水,一到吃飯前、吃飯時、吃飯後就開始要喝水。別小看了這件事情,它可是一個對寶寶身體非常有害的不良飲食習慣。因為餐前、餐中、餐後飲水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十分不利。

人的胃腸等消化器官,到吃飯的時間就會條件反射地分泌出各種消化液,如口腔分泌唾液,胃分泌胃蛋白酶和胃液等。這些消化液會與食物的碎末混合在一起,可以促進食物中營養成分的消化和吸收。但如果喝了水,就會沖淡和稀釋消化液,並使胃蛋白酶的活性減弱,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寶寶在飯前感到口渴,可先給喝一點開水或熱湯,但不要很快就去進餐,最好過一會兒再去吃飯。

11、給寶寶喝了過多的湯

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對於生長發育中的寶寶至關重要,因為他們正在建造組織和器官,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如果在錯誤的觀念引導下,總是給寶寶喝湯而不吃肉,甚至在2歲以後牙齒出齊後,還把湯作為寶寶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其實是一種撿了芝麻丟西瓜的不科學的做法。它不僅會導致寶寶貧血,還會引起其他營養素缺乏的疾病,如缺鋅。由於鋅是以蛋白質結合的形式存於肉類、蛋及乳類的食品中,不能直接溶解于湯內,所以,湯中沒有多少鋅,寶寶的身體只能攝取到很少的鋅。

貧血和缺鋅會使寶寶的食欲變得低下,尤其是缺鋅會導致寶寶味覺減退,可能使有些寶寶出現厭食。如此,寶寶進入一個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使本來就缺乏營養的身體變得更加營養不夠,進而越來越瘦弱,個頭也長得慢,顯著落後于正常飲食的寶寶。

嬰兒的健康蔬菜餵養法

蔬菜與寶寶發育關係密切,那如何才能讓寶寶愛上蔬菜、養成良好的蔬菜習慣、吃出最安全的蔬菜營養呢?

首先嘗試讓寶寶接受蔬菜汁或蔬菜泥

合適的蔬菜類型寶寶很小,還不能夠咀嚼食物,而蔬菜具有苦味,因此會讓寶寶覺得口感不好,不願意嘗試,很可能會遭遇到寶寶的拒絕。此時,媽媽不要勉強寶寶吃,而是首先嘗試讓寶寶接受蔬菜汁或蔬菜泥。當寶寶習慣蔬菜汁或菜泥之後,就可定期給寶寶準備各種新鮮蔬菜了。

繁多的蔬菜種類1歲以前的寶寶品嘗到不同的蔬菜越多,對寶寶以後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越有幫助,因此媽媽要多做各種不同的蔬菜與菜泥,讓寶寶充分接觸各種類蔬菜。

年齡段的蔬菜取捨根據寶寶各發育階段準備不同的蔬菜也是讓寶寶愛上蔬菜的重要內容。媽媽為寶寶準備的蔬菜汁與菜泥也要根據寶寶生長而改變,如胡蘿蔔湯適合6個月的寶寶。

巧妙的搭配媽媽不要一味地準備單一的蔬菜汁或菜泥,可以將幾種蔬菜混成製成混合蔬菜汁或菜泥,這樣既能夠增加新的蔬菜口味,又能夠合理搭配蔬菜中的營養成分。食物的搭配不僅只局限於蔬菜間的搭配,當寶寶到了12個月的時候,媽媽可以將蔬菜與肉搭配,這樣能夠均衡寶寶營養,又不會造成寶寶偏食。

適合寶寶的蔬菜品很多,媽媽可以在餵養中逐步發現寶寶最喜歡的蔬菜。下面就讓我給大家介紹幾種寶寶1歲前不同階段的蔬菜品吧!

番茄汁

番茄汁適用於3~4個月大的寶寶。番茄中含有豐富的果糖、蘋果酸、檸檬酸、b族維生素,以及大量的鈣、磷、鐵等營養素。維生素b族能夠促進寶寶食物消化與細胞合成;礦物質鈣能促進寶寶骨骼生長;礦物質磷能促進寶寶體內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營養的吸收。

番茄汁的做法是媽媽取數個新鮮的成熟番茄,洗淨,用開水燙去外面的表皮,用小缽搗碎或用榨汁機榨汁,加入適量的開水,少許白糖。用湯匙喂給寶寶。媽媽喂番茄汁的最好時間是在上午10點左右,可以用湯匙或奶瓶喂給寶寶,每週喂給2~3次,每次可控制在6勺左右。

胡蘿蔔湯

胡蘿蔔湯適用於4~5個月的寶寶。胡蘿蔔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多種氨基酸與微量元素。維生素a與多種氨基酸是組成人體骨骼、神經細胞與血紅細胞的重要元素,同時還能夠促進蛋白質的新陳代謝作用,使寶寶健康成長;微量元素可以補充寶寶身體內元素的不足。

媽媽選用新鮮胡蘿蔔150克~200克,洗淨後切成大塊,放入鍋中煮爛,後用漏勺撈出,放入小缽或小碗中擠壓成糊狀,再放回原湯中用旺火煮沸即可。每隔數天喂孩子一次,餵食時可用奶瓶或湯匙喂給寶寶,每隔數天喂給寶寶1次,每次5~6勺。

菜泥

菜泥適用於6~7個月左右的寶寶。菜泥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礦物質有助於提高寶寶消化,防止出現大便乾燥症狀,同時也會減少腸道中的有害毒素。維生素能夠促進寶寶體內蛋白質的形成,促進各種營養元素與微量元素的吸收。

媽媽選取無污染的綠色蔬菜葉,洗淨,搗碎,去筋,和菜汁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植物油與食鹽,煮熟,即成菜泥。菜泥是泥狀食物,新媽媽需要用小勺喂給寶寶。由於菜泥對寶寶消化要求很高,因此每週1~2次為佳,每次7勺左右。

睾丸增大,體毛及鬍鬚生長。除此,還可引起牙齦出血、口渴、便秘、血壓升高、腹脹等症狀。如果沒有特殊需要,不要隨意給寶寶吃補品,更不要盲目地去追求價格昂貴的“珍稀食品”來“呵護”寶寶。如果寶寶發育遲緩,應該及早看醫生,而不要情急之中來一場濫補。

6、常常讓寶寶空腹吃甜食

有的寶寶經常在快要吃飯的時候要求吃巧克力或其他甜食。媽媽可能會想,只要寶寶不鬧,給他少量吃點也沒有什麼關係,於是就會在拗不過寶寶的情況下給他空腹吃甜食。但是經常空腹並在飯前吃甜食,會降低正餐食欲,破壞腸內產生B族維生素和葉酸的正常菌群,導致維生素缺乏症和營養不均衡。同時,空腹吃甜食還會使胰島素在血液中增多,使大腦血管中的血糖迅速下降,造成低血糖,而體內會反射性地分泌出腎上腺素,使血糖回到正常水準。這種現象稱為腎上腺素浪湧現象,可使人的心率加快。對於兒童,他們的大腦比成年人更敏感,因此會比較容易出現頭痛、頭暈、乏力等症狀。饑餓時吃一點甜食是有益的,但這僅限於偶爾為之,而且最好在進餐前2小時進食,最好不要在快要進餐前給寶寶吃甜食。

7、給寶寶濫用強化食品

寶寶生長發育迅速,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量很高,但是沒有一種天然食品,能單獨地滿足他們全部的營養需求。為了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這種需求,就有必要在一些食品中加入某些營養素,來補充寶寶身體對必需營養素的攝入不足。這些加入了某些營養素的食品就叫強化食品。經常在兒童食品中加入的營養素有賴氨酸、鐵、鋅、VD、VA、VB2等,它們確實可加快寶寶的生長發育的速度,或預防某種營養素缺乏。不少媽媽因為擔心寶寶缺乏某些營養素,往往經常性地給寶寶吃各種強化食品,以為吃得越多越好。事實上,強化食品並非多多益善。因為,某些強化食品吃多了,會造成營養素之間的拮抗作用,影響營養素均衡。嚴重的還會引起中毒,如VD、VA過量中毒。與營養缺乏比較,引起中毒更可怕。因此,給寶寶服用強化食品要有針對性。如果懷疑寶寶缺乏某種營養素,最好及時帶寶寶到醫院做相應檢查,在獲得醫生確認後,再根據具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選用適宜的強化食品,並且切記要在服用強化食品期間經常複查,隨時掌握寶寶的營養狀況。

8、給寶寶過多攝入高蛋白

寶寶吃飯時,媽媽總是不停地往他碗裡或嘴裡夾魚、蝦和肉,對其他食物卻比較缺乏熱情。寶寶吃就吃,不吃,媽媽也不特別著急。很多媽媽都會有這樣的想法,覺得要想讓寶寶長得高、長地壯,就得多給他吃高蛋白。不過,令媽媽傷心的是,他們這樣做的結果常常事與願違。這樣餵養出來的寶寶,非但沒有比別的孩子長得高、長得壯,反而不明原因地經常低燒,去了醫院,醫生也查不出究竟什麼原因。寶寶之所以這樣,其實往往是過食高蛋白所致。高蛋白食品多為動物性食品,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如果過多食用,即使是年幼的寶寶,也會對其動脈血管壁造成損害。而且,過食高蛋白還會產生大量需要從腎臟排出的代謝產物,使寶寶嬌嫩的腎臟負擔過重,容易損害腎臟功能。寶寶的腦組織在發育中最需要的是糖類,這些糖類主要是從每頓飯的主食中攝取。如果過多食用高蛋白,忽視主食,就會使腦細胞的新陳代謝發生能源危機,從而影響正常發育。另外,只吃魚吃肉不吃青菜,還會引起便秘,導致寶寶因“上火”而經常發燒。因此,寶寶的一日三餐各種營養素都必須合理安排,不可只注重蛋白質的攝取。

9、經常逼寶寶過多進食

有的媽媽在寶寶進餐時老擔心他們吃得不夠,總是一再地勸說寶寶“再吃一口,再吃一小口”。俗話說:“飽食眾疾”。現在的孩子由於居住環境的限制,很多時間都呆在家看電視,因而活動量較少,尤其是缺乏有氧運動。如果總是過多地進食,多餘的熱量就會導致營養過剩,轉化為脂肪堆積在皮下、內臟,引起兒童現代富裕病——身體肥胖。肥胖不僅會使寶寶患上高血壓、糖尿病,引起血脂增高、心臟擴大等,還會導致初潮來得過早,使未來患乳腺癌的危險增大。經常過多進食,還會使大量的血液存積在胃腸道,造成大腦相對缺血、缺氧,妨礙腦發育,影響智商。更為糟糕的是,過於飽食可誘發產生一種叫做纖維芽細胞的生長因數,使大腦細胞缺血、缺氧,腦組織逐漸退化,導致腦早衰。因此,只要寶寶的身高、體重增長正常,就不要讓寶寶過多地進食,尤其是要讓寶寶少吃油膩食品、甜食、甜飲及洋速食。平時,要儘量讓寶寶多做身體移位性的有氧運動。

10、選擇不合適的時機給寶寶飲水

有些寶寶平時不願多喝水,一到吃飯前、吃飯時、吃飯後就開始要喝水。別小看了這件事情,它可是一個對寶寶身體非常有害的不良飲食習慣。因為餐前、餐中、餐後飲水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十分不利。

人的胃腸等消化器官,到吃飯的時間就會條件反射地分泌出各種消化液,如口腔分泌唾液,胃分泌胃蛋白酶和胃液等。這些消化液會與食物的碎末混合在一起,可以促進食物中營養成分的消化和吸收。但如果喝了水,就會沖淡和稀釋消化液,並使胃蛋白酶的活性減弱,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寶寶在飯前感到口渴,可先給喝一點開水或熱湯,但不要很快就去進餐,最好過一會兒再去吃飯。

11、給寶寶喝了過多的湯

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對於生長發育中的寶寶至關重要,因為他們正在建造組織和器官,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如果在錯誤的觀念引導下,總是給寶寶喝湯而不吃肉,甚至在2歲以後牙齒出齊後,還把湯作為寶寶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其實是一種撿了芝麻丟西瓜的不科學的做法。它不僅會導致寶寶貧血,還會引起其他營養素缺乏的疾病,如缺鋅。由於鋅是以蛋白質結合的形式存於肉類、蛋及乳類的食品中,不能直接溶解于湯內,所以,湯中沒有多少鋅,寶寶的身體只能攝取到很少的鋅。

貧血和缺鋅會使寶寶的食欲變得低下,尤其是缺鋅會導致寶寶味覺減退,可能使有些寶寶出現厭食。如此,寶寶進入一個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使本來就缺乏營養的身體變得更加營養不夠,進而越來越瘦弱,個頭也長得慢,顯著落後于正常飲食的寶寶。

嬰兒的健康蔬菜餵養法

蔬菜與寶寶發育關係密切,那如何才能讓寶寶愛上蔬菜、養成良好的蔬菜習慣、吃出最安全的蔬菜營養呢?

首先嘗試讓寶寶接受蔬菜汁或蔬菜泥

合適的蔬菜類型寶寶很小,還不能夠咀嚼食物,而蔬菜具有苦味,因此會讓寶寶覺得口感不好,不願意嘗試,很可能會遭遇到寶寶的拒絕。此時,媽媽不要勉強寶寶吃,而是首先嘗試讓寶寶接受蔬菜汁或蔬菜泥。當寶寶習慣蔬菜汁或菜泥之後,就可定期給寶寶準備各種新鮮蔬菜了。

繁多的蔬菜種類1歲以前的寶寶品嘗到不同的蔬菜越多,對寶寶以後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越有幫助,因此媽媽要多做各種不同的蔬菜與菜泥,讓寶寶充分接觸各種類蔬菜。

年齡段的蔬菜取捨根據寶寶各發育階段準備不同的蔬菜也是讓寶寶愛上蔬菜的重要內容。媽媽為寶寶準備的蔬菜汁與菜泥也要根據寶寶生長而改變,如胡蘿蔔湯適合6個月的寶寶。

巧妙的搭配媽媽不要一味地準備單一的蔬菜汁或菜泥,可以將幾種蔬菜混成製成混合蔬菜汁或菜泥,這樣既能夠增加新的蔬菜口味,又能夠合理搭配蔬菜中的營養成分。食物的搭配不僅只局限於蔬菜間的搭配,當寶寶到了12個月的時候,媽媽可以將蔬菜與肉搭配,這樣能夠均衡寶寶營養,又不會造成寶寶偏食。

適合寶寶的蔬菜品很多,媽媽可以在餵養中逐步發現寶寶最喜歡的蔬菜。下面就讓我給大家介紹幾種寶寶1歲前不同階段的蔬菜品吧!

番茄汁

番茄汁適用於3~4個月大的寶寶。番茄中含有豐富的果糖、蘋果酸、檸檬酸、b族維生素,以及大量的鈣、磷、鐵等營養素。維生素b族能夠促進寶寶食物消化與細胞合成;礦物質鈣能促進寶寶骨骼生長;礦物質磷能促進寶寶體內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營養的吸收。

番茄汁的做法是媽媽取數個新鮮的成熟番茄,洗淨,用開水燙去外面的表皮,用小缽搗碎或用榨汁機榨汁,加入適量的開水,少許白糖。用湯匙喂給寶寶。媽媽喂番茄汁的最好時間是在上午10點左右,可以用湯匙或奶瓶喂給寶寶,每週喂給2~3次,每次可控制在6勺左右。

胡蘿蔔湯

胡蘿蔔湯適用於4~5個月的寶寶。胡蘿蔔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多種氨基酸與微量元素。維生素a與多種氨基酸是組成人體骨骼、神經細胞與血紅細胞的重要元素,同時還能夠促進蛋白質的新陳代謝作用,使寶寶健康成長;微量元素可以補充寶寶身體內元素的不足。

媽媽選用新鮮胡蘿蔔150克~200克,洗淨後切成大塊,放入鍋中煮爛,後用漏勺撈出,放入小缽或小碗中擠壓成糊狀,再放回原湯中用旺火煮沸即可。每隔數天喂孩子一次,餵食時可用奶瓶或湯匙喂給寶寶,每隔數天喂給寶寶1次,每次5~6勺。

菜泥

菜泥適用於6~7個月左右的寶寶。菜泥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礦物質有助於提高寶寶消化,防止出現大便乾燥症狀,同時也會減少腸道中的有害毒素。維生素能夠促進寶寶體內蛋白質的形成,促進各種營養元素與微量元素的吸收。

媽媽選取無污染的綠色蔬菜葉,洗淨,搗碎,去筋,和菜汁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植物油與食鹽,煮熟,即成菜泥。菜泥是泥狀食物,新媽媽需要用小勺喂給寶寶。由於菜泥對寶寶消化要求很高,因此每週1~2次為佳,每次7勺左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