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困難
美國一些兒童專家指出, 有條件的父母應該為孩子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困難, 常給孩子出一些經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難。 當然, 在這一過程中, 父母需要教給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也要教給孩子克服困難的辦法。 比如, 在外出遊玩的時候, 媽媽和幼小的孩子一起去爬山,
Advertisiment
(2)饑餓
饑餓是一種挑戰生理極限的刺激。 許多孩子無法接受吃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 這時候, 父母可以適當讓孩子嘗試一下饑餓的滋味, 讓孩子在饑餓的刺激下學會控制自己的偏好。 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為了鍛煉孩子們的耐力和自控力, 便與孩子們一起禁食一天。
Advertisiment
(3)吃苦
大部分孩子在面對吃苦的時候就顯示出嬌弱的一面, 父母不妨有意識地鍛煉孩子, 多讓孩子參加一些野營活動, 讓孩子在艱苦的條件下吃點苦頭, 這樣比較有利於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董建華的父親董浩雲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大富翁之一, 但他對子女的要求卻非常嚴格, 從不嬌生慣養, 他十分重視孩子的吃苦教育,
Advertisiment
(4)批評
許多孩子的心理非常脆弱, 根本無法接受別人的負責任的評價。 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埃麗希·弗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因此, 必須明確規定一些孩子不應做的事情, 比如, 打人、罵人、偷東西等, 這些都是絕對不允許做的。 如果孩子做了, 就要接受批評, 有時還要嚴厲一些。 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是有益的。
Advertisiment
(5)懲罰
對於孩子犯的較大的錯誤, 父母應該給予適度的懲罰, 這種懲罰可以是物質上的, 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但切不可把懲罰與棍棒畫上等號, 動則武力相加, 讓孩子產生對立情緒, 這不僅不能讓孩子改正錯誤, 反而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 比如, 懲罰可以是把孩子關在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 不允許孩子買他想買的玩具等。
(6)忽視
父母們總是一味以孩子為中心, 無論是在哪種環境下, 孩子們似乎永遠是主角。 那麼, 如果環境發生變化, 孩子不能再當主角了, 不被重視了, 孩子的心理就會失去平衡, 他就可能承受不了這種角色的轉變。 因此, 父母在生活中不要把孩子作為生活的重心, 有時候可以適當忽視孩子, 讓孩子調整自己的心態,
Advertisiment
不管吃苦也好, 批評、懲罰也罷, 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從小磨煉意志, 提高自控和忍耐能力。 其實, 生活中困難、挫折無處不在, 比如, 和夥伴相處的衝突、搭積木的失敗、考試成績差……父母應該利用這些日常生活情景, 通過自然方法妨礙或干擾孩子某些目標的實現, 讓他們擺脫依賴, 增強對困難的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