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現實和期望在未來時空裡的投影和延伸。 大人們現世生活不得意的, 便以為失去了現實, 必須在將來補回來;生活得意的, 擁有了現實的還希望擁有將來, 父母們理想與現實通過孩子在未來重生, 而孩子自己, 只是終日奔波在父母們的選擇中。
希望孩子擁有自己失去的一切, 這是當代父母一種典型的補償心理。 父母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 失去了接受進一步的、更高的教育的機會, 在知識經濟的年代, 社會上新鮮的事物越來越多地湧進了人們的生活。 父母也把自己的某種失落、遺憾與滿腔熱血溶入了這股洪流,
Advertisiment
父母失去的不要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裡有幾封信反映了父母這樣的心態。
一位母親描寫了當時求學的艱辛, 可以說明大多數父母的類似心聲:
我和我愛人都是粉碎“四人幫”後第一屆大學生。 我從小家庭環境尚可, 出身于幹部家庭。 我愛人身世較苦, 3歲就沒了父親, 是母親千辛萬苦帶大了他們兄妹仨人。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 我們兩個人只上五、六年級, 停課鬧革命、武鬥、學工、學農, 我15歲就去當兵了, 我愛人全家下放蘇北,
Advertisiment
又一位母親寫道:
我是一個要強的人, 我從小就勤奮學習, 經常溫習功課到晚上十一二點, 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一直是“三好”學生。 到上中學時, 那是個混亂的年代(1975年左右), 上課學生搗亂, 老師無法教課, 也從沒讓父母操過心。 哪像現在的孩子, 學習讓人操心。 因此, 我就拿我的孩子與當時作比較。 孩子也經常問我,
Advertisiment
還有一封信寫了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 父母對孩子的支出:
從兒子3歲半開始, 我們就送兒子到第一小學的藝術班學手風琴。 這些幾乎占去了我們所有的業餘時間。 真的, 那時的週末, 我累得只覺得骨頭都像散了架。 但是, 看到每次考完試, 老師總是對兒子讚不絕口, 誇他的創意好, 與得與眾不同, 說他是藝校的高材生, 看兒子又那麼喜歡, 我就一直這麼堅持下來了。 記得最後一位教孩子的是藝術學院的研究生, 對兒子也十分欣賞,
Advertisiment
小編總結:家長們, 在你們的那個年代, 因為很多原因, 無法完成你們的夢想。 但是, 不應該把這一切都加在孩子的身上。 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 讓孩子在規則中找到自己的路, 留一個自由的空間, 讓孩子盡情地成長, 完全地自我發展。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